一转眼,到新媒体中心已经工作十天了。十天,于人生来说只是一瞬。但对于一个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十六年的我来说,却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和挑战。
之前的我在报纸校对岗位上,整日埋首在青灯黄卷、文山字海中,与差错为伍,与字典为伴,对新媒体的认识一知半解,仍停留在新媒体传播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浅显层面,也从领导同事们的口中和平时的业务交流中得知我们单位的融媒体发布中心,也就是我们的新媒体团队负责的蚌埠发布平台获得过全国地市级平台影响力第一,他们所开辟的新媒问政等新阵地好评如潮,他们所制作的一个个原创作品在手机刷屏,这支团队屡获殊荣,业内影响力大。
3月8日是我第一天到新媒体中心报到的日子,和同事寒暄几句后,部门主任朱素贤把我喊了过去,告诉我,新媒体中心是一个专业、敬业、开拓、进取的团队,你来到这里,要用空杯心态去融入新环境,对待新工作、新事物。认真只能把事做对,用心才能把事做好。比如,全省这么多微信平台,领跑的屈指可数。要做一名优秀的微信编辑,必须找对方向,找准突破点努力。你刚来,要打牢基础,从点滴学起,所有平台都要会做,所有平台都要做好。
在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我跟着同事去采访,去拍视频。跟着微信组的两位同事做蚌埠发布微信,从选稿、版式、内容、美化,同事们毫无保留的教我,润物无声的鼓励我。记得在编发一条《10人当选蚌埠首批文明市民》的蚌埠发布微信时,同事成凯告诉我,要想和读者产生共鸣,俘获读者的心,抓住读者的眼球,需要一点小技巧,比如可以把这10位文明市民的照片放上去,然后再加上投票,这样读者会很有代入感和参与感,我尝试着做了一下,果不其然,获得了1.2万的点击量。在和同事侯靖一起学做微信时,他把自己这几年做微信编辑的心得口传心授,从做好微信需要关注哪些网站,哪些公众号,多注意从哪些不为人知的地方找到一些受众关心的信息手把手的交给我,这都为我以后做好工作增加了信心和勇气。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生产者。传统媒体的编辑更多讲究的是文字功底,要求能写能编能校对。而新媒体的编辑除掌握这些传统能力之外,更要有创意性思维,要能提炼看点,了解受众心理,与读者产生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优质的二次生产,这时的新媒体编辑不只是在编辑,而是在运营,已从传统的技能型人才转变为营销型人才。在编辑技巧上,新媒体的编辑要根据手机屏幕的大小,阅读界面的限制,把内容改为几十到几百字的段落。字数虽少,但是闪转腾挪的空间可不小,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版式,要有此起彼伏的高潮,要有丰富多彩的信息点,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持续阅读,获得点击量的不断攀升。
作为新媒体的一名小学生,作为党报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千变万变,变的是岗位,变的是思想,变的是观念,变的是技术,变的是新闻传播载体、方式和渠道,不变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和宗旨,不变的是对这份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正如部门主任在例会上所说,所谓能力,最终还是态度问题,那要看你想要把自己能力的边界推向多远。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多学多问多看多思多做,多努力多用心,让自己早日变成一匹可以独自觅食并能给广大网友送上大餐的“战狼”!
新闻推荐
朱玉凤在家中照顾丈夫。提到龙子湖区东升街道地委社区居民朱玉凤,邻居们都竖起大拇指。多年来,朱玉凤以瘦弱的双...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