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蚌埠“两个中心”怎么看、怎么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讨论。“深读周刊?蚌埠观察”栏目今天刊发两位作者的思考,一位来自高校专家智库成员,一位来自园区的相关负责人,他们从不同的维度,提出了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看法,敬请关注。
抓住两个突破点推进“两个中心”建设
任志安
以比较视野观察,蚌埠大力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的主要突破点在于着力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和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如何科学认识中心城市,是有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不同的发展思路。只有紧紧抓住中心城市的根本,才能够真正找到发展的路径。从区域中心城市的本质来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以比较的视野来认识和发展区域中心城市,蚌埠市推进“两个中心”建设也不例外。
区域中心城市本质上就是个比较视野下的概念。区域中心城市虽然有多种定义,但基本含义和本质总是一致的。所谓“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文化和技术等领域都处于重要地位,综合实力相对较强,辐射作用巨大,能够带动周边区域一同发展的大型或特大型城市。因此,区域中心城市一定是在某个区域内,相对于其他城市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当然,同一个区域也可以同时具有多个这样的中心城市。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从城市发展历程看,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一个空间极点,需经历“强核”到“外溢”到“整合”再到“耦合”发展历程;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看,中心城市不仅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还具有对周边区域的经济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全面发展;从产业集聚来看,中心城市往往是某些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或新兴服务产业的聚集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用“中心性”来评判一个城市是否已成为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或离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有多大,具体可以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种方法,比如,城市首位度、城市吸引力和城市辐射力等来评价和认识区域中心城市。
在发展初期必须时刻以比较的视野来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有比较,才能看到差距,才有发展动力。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个城市必须经历相当的阶段,才能够逐步发展成为某个区域的中心城市。也就是说,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必须经过一定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够实现。而中心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中心城市建设也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比如,如何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既是中心城市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科学谋划。因此,如何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尤其是建设初期,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时刻以比较的视野,通过科学比较,找出差距,发现优势,精准定位,从而找对路径,制定策略,最终不断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从蚌埠市建设“两个中心”的实践来看,首先,无论是在淮河流域还是在皖北地区,蚌埠市的人口首位度指数和城市首位度指数均在临界值2以下,其中人口首位度指数最大值也仅为1.541,最小值却低至0.361;经济首位度指数最大值也只有1.628,最小值低至0.216。表明蚌埠市在淮河流域以及皖北的影响力都较弱,还不具备成为首位城市的条件,为提高其城市中心性,蚌埠市还急需大力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和经济集聚能力。
其次,仅对淮南的吸引力超过了50,对宿州、徐州、滁州三市的吸引力达到了20以上,对淮北、宿迁两市的超过了10,但是对淮河流域的其他15个城市的吸引力都不足10。具体来讲,淮南与蚌埠接壤,交通联系方便,故蚌埠对淮南的经济引力最大;蚌埠对漯河的经济引力最小,仅为1.25;这是因为漯河的地区生产总值以及财政收入都相对靠后。具体说来,经过多年的发展,蚌埠市的经济增速得到了快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省前列,而且与皖北地区其他五市之间的交通也相对快捷便利,其城市吸引力在皖北地区已渐为明显,但是由于其经济基础还较为薄弱,在整个淮河流域,蚌埠市的城市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还显然不足,蚌埠市协同推进“两个中心”城市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最后,蚌埠市的城市辐射力在淮河流域21个城市中排第9位,城市辐射力水平显然不满足作为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条件。其中经济辐射力排第11位,企业辐射力排第15位,科技与教育辐射力排第3位,交通与通讯辐射力排第16位,开放辐射力排第2位,要建设为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市还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并加强城市交通枢纽的作用。从皖北6市来看,蚌埠市的城市辐射力排第1位,较符合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条件,其中,经济辐射力排第2位。企业辐射力排第2位,科技与教育辐射力位居第1位,交通与通讯辐射力排第4位,开放辐射力排第1位,相对而言,蚌埠市在皖北地区的辐射力较大。但是,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总体而言,蚌埠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并不显著,对淮河流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小,对皖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由此可得,以比较视野观察,我们认为蚌埠大力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的主要突破点在于着力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和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作者为安徽财经大学皖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淮河生态经济(蚌埠)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卞家涛
增加人口总量;扩大行政版图;打造文化名片;完善要素配套
四个抓手推动蚌埠早日建成“两个中心”
通过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心城市、蚌埠距中心城市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把蚌埠建成中心城市”,对于我们创新理念、提高战略认识,拉高标杆、明晰努力方向,增强本领、务实精准施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梳理和研究一些中心城市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中心城市除了需要具备“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辐射带动强”之外,一般还具备“文化认同高、配套要素全、集聚效应明”等特征。对于前三个特征,近期大家讨论的都比较多,在此不再赘述。下面笔者重点分析一下蚌埠在后面三个特征方面的现状、差距与努力路径。
文化认同度要高:中心城市一般都有比较明晰的文化名片和较强的文化感召力,中心城市的引领性文化往往都会对区域内的非中心城市产生较强的文化渗透和影响力,如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因为文化的优势与资源,对周边的城市产生了强大的人口和要素吸附力。区域内其他城市对中心城市文化的认同既有利于区域中城市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更有利于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和错位发展、开放发展,进而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都市圈。
蚌埠文化多元、故事传说多、文化资源遗存丰富,如大禹文化、爱情文化、码头文化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形成鲜明的主导性文化,很多蚌埠本地人都不能说出蚌埠属于什么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整合和推介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以文化和旅游来吸附和带动皖北地区发展的能力,以文化为纽带奠定中心城市地位的势能严重不足。
配套和要素要全: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如在区域中具有绝对优势的教育机构、医疗资源、便捷的交通网络;能辐射区域的金融资源、就业市场、科技资源等要素市场和资源;创新性的政策、包容开放的心胸、宜居的城市环境等软环境都是中心城市必须具备的重要支撑性因素。
以离蚌埠较近的南京、合肥、杭州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完善的公共配套和要素市场是这些中心城市快速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原因。蚌埠要建成中心城市在这些方面短板很多,对内而言与三县没有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对外缺乏战略性资源和共享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中心,开放发展和引领性发展的公共基础和要素保障严重不足。
集聚效应要明显:集聚效应既是中心城市形成的原因又是结果,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产业的集聚、人口的集聚、资源的集聚。要成为中心城市必须要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支撑城市发展的人口和人力资源、宽阔的行政腹地和战略纵深。很多中心城市撤县设区、放低户口准入、设法留住大学生、吸引人口等都是培育、集聚优势和潜力的战略举措。
蚌埠市域人口全省第10,皖北六市倒数第2,在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中第16位,且近年来由于省会合肥的快速发展,合肥对蚌埠的人口虹吸效应日益增强;蚌埠行政区域和城市面积狭小,城市东西狭长、南北淮河阻隔;城市体量和能级不大,辐射带动力和吸引力严重不足。
蚌埠争做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清晰定位,写入省级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既是机遇又是动力,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增强发展紧迫性,在明晰发展方向和路径的基础上精准施策。针对蚌埠距离中心城市的差距,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增加人口总量。一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二要大力推行人才强市战略,用心留住蚌埠本地大学生在蚌埠就业和创业。三要尝试建立柔性化“人口飞地”,积极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在距高铁较近的龙子湖畔着力打造南京和合肥后花园。四要建立领先皖北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皖北人口来蚌埠生活。
第二,扩大行政版图。一是推动怀远撤县设区,争取凤阳纳入蚌埠版图,扩大行政区域和战略纵深。二是以“新马桥新城”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发展,培育、打造和建设“蚌埠北城”,增强蚌埠经济版图。三是建立“两个中心”合作机制与平台,以地缘、文化和淮河为纽带,建立“两个中心市长俱乐部”,从整个区域的角度谋划产业分工和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打造文化名片。一要深入挖潜、精准整合,将多种历史文化统一纳入到“厚德尚新”城市精神中来,形成鲜明和有生命力的区域“主导文化”。二要以创城和创卫为抓手,提升市民素养和文明程度,让蚌埠市民重拾自信与自豪,形成维护蚌埠形象和促进蚌埠发展的“荣誉文化”。三要用足用活“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政策,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大胆创新,从制度上弘扬创新文化,建立具体和可操作的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实干担当的“追梦文化”。
第四,完善要素配套。一要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建立“皖北发展银行和淮河生态银行”,以金融资源的集聚和扩散协同推进“两个中心”所属城市群共同发展。二要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对来蚌埠就业、就医、就学的外地人发放“消费券”。三要提升区域人力资源市场影响力,引导著名高校在蚌埠设立分校和研究机构,实行技术人才订单式培养;四要不拘一格加快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为“两个中心”的建设储备担当型干部。
“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大讨论的目的在于激发斗志,大讨论只是起点,实干才是正道。我们要切实增强发展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担当作为、抓好落实、干出成绩,对起人民!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蚌埠市委市政府引进的战略紧缺人才,现挂职于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挂任党工委委员、副主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露露)2月28日上午,市长王诚主持召开市十六届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淮上区沫河口镇总体规划...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