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中心”建设需要在产业、科技、金融、医卫、教育、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同步推进。产业壮大、能级提升可增加城市的实力和颜值,惟有文化才可令城市有内涵和气质,与经济建设相得益彰、内外兼修,产生出特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座浸润文化营养、拥有文化魅力的城市,必然可对周边产生能量辐射,产生凝聚、吸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旗帜、是引领,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激发内生动力的源泉。同时,文化不仅存在于精神范畴,也有其物质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某些文化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的构成部分,比如文化产业。建立在深厚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软实力,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日新月异的文化产业更成为城市排名的“加分项”。
过去的一年,蚌埠市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全面启动;双墩、禹会村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筹建;文艺创作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在省内排名靠前。但是对标“两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对标省内外先进地市,对标广大群众对蚌埠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愿望,还有哪些差距和问题?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如何“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
差距和问题——辐射能量弱产业档次低
对标先进理念找差距,强化思想观念创新,是大讨论的第一项任务。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动员会后,部分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对此已有思考。
“我觉得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非常有价值、有意义。汪书记的讲话令人深思、令人警醒。讲话列举了一些事例和数据,让大家既看到希望,更看到差距,也深感肩上的担当和责任。”市社科联主席胡兵在动员会结束后就接受了记者采访。胡兵认为,蚌埠市发展到了一个关键节点,纳入淮河流域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叠加了多个区域发展机遇,在淮河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具备了优势条件。
“应该说蚌埠市这几年的发展也不错,但是与省委省政府赋予蚌埠两个中心城市的定位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没能担当起‘中心’的角色。我认为在这个关键节点上,需要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首先要在思想上厘清认识。”胡兵说,“应该把这场大讨论视作动员、号召全市人民奋力建设中心城市的号角,全市人民应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集中几年乃至更长时间,来为之奋斗。对蚌埠未来发展来说,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打好这场战役,就此可能奠定中心城市优势地位,树立起中心城市的大旗。如果因循守旧、亦步亦趋而错失机遇,或许就此沉沦。不夸张地说,这场战役对蚌埠城市的未来,生死攸关。”
“仰望星空、扎根沃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的座右铭。2018年,舞剧《大禹》荣获第11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填补省内空白;泗州戏音乐剧《绿皮火车》入选“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展演”剧目,文化和旅游部授予泗州戏剧院“丝路文化贡献奖”;全面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双墩、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实现旅游总收入297亿元,增长19%,增幅位居全省第三。”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袁政说,“河有两岸,事有两面。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艺术精品创作生产能力还不够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薄弱,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产业项目储备不足、质量不高,缺少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方法和路径有待拓展和深化。整体来看,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影响力仍然偏弱,距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有较大差距。”
相关部门“对标目标定位找差距、强化争先进位意识”已开始反思,梳理出问题和不足,有了清晰的认识。
“蚌埠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幅连续多年超过30%。排名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但成绩之下有隐忧,距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延之分管文化产业,他认为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平台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问题是增长后劲不足。部分项目投资强度不小,但建成后运营效益未达预期。部分项目投资周期过长,短期内难以形成产能。储备项目和招商项目落地比例不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支撑作用强的后续项目更加稀缺。”
龙头效应不显是蚌埠市文化产业长期存在的难点:“有大项目没有大企业,龙头企业缺乏,领军企业较少,骨干企业不多不强,文化企业呈现出“小、弱、散”的特点。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主业不突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发挥骨干支撑作用。”
新兴业态不强亟待突破:“从产业结构分析,蚌埠市文化制造业占比过大,其中又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文化产品、包装印刷等行业为主,科技含量高、文化属性强、品牌影响力大的产业比重较低。代表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数字创意、互联网信息等高端文化服务业以及高科技文化装备制造业十分缺乏。”
担当与行动——激发内生力对标共担当
“要打胜中心城市攻坚战,全体市民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使命,都应该有所担当。党员要带头,领导干部更应该冲锋在前,劲头更足、思考更多、担当更大。”胡兵说,社科联的职责是团结、引导社科界发挥智力优势,为两个中心城市建设献计出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科界是党委政府的智库,必须要领先一步学、更深一层思、率先一步讲。首先要自身做好学习研讨,从更开阔的视角、更专业的深度,把蚌埠市创建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短板和未来谋划,进行思考和梳理,形成有价值的资政成果。通过座谈、研讨、讲学等形式,多宣传多发声,解读、阐释市委决策部署,引导党员干部和市民学习、思考、理解、认同当下市情和市委决策,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真正把党委政府决策化作自觉行动、自觉追求。
“2019年度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指南正在编列,近期将在网上发布,公开接受社会申报。”胡兵介绍,今年的社科规划项目突出两个中心城市课题研究,拟组织专家团队进行重点攻关,加强研究成果的分享、转化、应用,力求靶向更精准、资源更整合、力量更集中、成效更凸显。
“我认为,打造文化中心城市,重点要做到四个方面。”袁政概括,一要坚定文化自信。蚌埠具备建立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条件,既有历史文脉又有山水资源,既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两个省级剧院等载体,又有淮河文化包括双墩文化、大禹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产等内容。二是坚定文化传承。如何传承文化传统,讲好蚌埠故事,演绎好身边人的故事,是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担当。近年编创的《大禹》《夙愿》《绿皮火车》等文艺剧目,通过文艺作品,讲好蚌埠故事,弘扬了城市精神。三是坚持文化惠民。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文化惠及百姓。我们举办了送戏下基层、送电影到乡村社区,举办“会读书的蚌埠”、“温馨蚌埠·欢乐珠城”系列活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等等,都是文化惠民的体现。四是坚持文化担当。要在蚌埠经济社会中提升文化贡献率,通过文化涵育提升市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提升蚌埠在安徽、全国乃至国际的知名度美誉度。做好以上四个方面就是对文化中心城市的贡献。
“说到具体担当,就是加快两个考古遗址公园、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创建,创作文艺精品,推进全域旅游,扭转蚌埠文化‘听起来丰满,看起来骨感’的劣势。”袁政说。
“2018年我们全年开放时间313天,接待观众参观97.8万人次;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成功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市博物馆馆长季永介绍,“我们主动拉高标杆,对标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针对展览策划上缺乏定位不高、社教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品牌活动未能深化提升、文创开发人才资金缺乏活力不足等问题,积极谋求改进提升。”
文化场馆是城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硬件,代表城市的品牌形象。市博物馆是蚌埠市的“文化客厅”,新馆投用后,迅速跻身全国地级市先进博物馆行列。
“按照高标准建设文化中心城市要求,今年,我们将推进藏品数字化录入、语音导览等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目前我们正在筹备双墩陶塑雕题纹面像人像暨中国史前雕塑国际学术研讨会。”季永介绍,“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开发文创产品也是一项重点工作,拟用丰原聚乳酸新材料3D打印双墩陶人像,展示蚌埠历史文化与科技创新结合的独特魅力,让博物馆从单一的陈列展览,发展到数字应用、文创开发等全产业链。”
“2018年,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举办了成龙岛奠基仪式、世界足球峰会、国际乐器博览会暨第二届商贸和文化论坛等系列文化活动,小试牛刀,影响很大。”安徽天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嵇启春介绍,“今年计划完成主湖心岛基础设施建设,成龙环保艺术馆、锦江艺术中心等建成开放;老舍茶馆等一批特色餐饮民宿项目建成开业,完成首期开园准备,为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展示担当和作为。”
“客观地说,我们与周边城市相比,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对标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找出差距后,就要勇于担当、奋力向前。我认为,激发文化创造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中心城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何延之说。传统包装印刷等文化制造产业要提质增效,增加科技含量。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旅游项目支撑来吸引人气。文化旅游是蚌埠市的优势,湖上升明月、大明文化产业园、禾泉小镇等优质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发挥效益。特色产业要做精做美。玉文化产业是蚌埠市的特色产业,近年由于行情低迷,市场有所萎缩,就业人员减少。蚌埠市玉文化产业的特点是两头在外,税收贡献小,但是可带动就业,藏富于民。蚌埠市已制定振兴玉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正在部署推进。动漫游戏、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类高端产业要紧盯前沿,注重文化与科技结合,实现创新发展。
何延之认为,文化消费具有可替代性。蚌埠市正在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培育消费市场,同时强化文化品牌的打造,努力把文化资源变成可用可消费的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品牌优势。
“文化中心城市的核心是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的推进和提升过程,也是强化干事创业本领的修炼过程,每个人都不能懈怠。”何延之说。
专家视角——拓展新思路塑造新形象
市委党校副教授崔北军认为,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不仅需要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硬”要素支撑,还需要文化教育、城市形象等“软”要素支撑。
“把蚌埠建成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是‘两个中心’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蚌埠地域文化资源整合梳理,找寻特色和亮点,挖掘其潜力和价值,对扩大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蚌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崔北军的观点是,区域文化的价值与功能是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两个中心”建设,不仅应有具体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应有配套、完善的文化发展战略。
崔北军还提出要注重城市空间形象设计:“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既是一个城市经济繁荣程度的标杆,更是居民对于一个城市的精神寄托。”城市形象空间设计有助于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而蚌埠作为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重要城市,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城市空间形象设计要重视彰显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区域文化特色,展现蚌埠的魅力与形象。
“建设一系列典型的地标性建筑是彰显蚌埠城市新貌,是外地人了解蚌埠、认识蚌埠的第一步。如市民广场、新三馆、会展中心、蚌埠体育中心、龙子湖风景区、张公山公园等,体现了融合当地区域文化的城市形象建设。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推进双墩、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音乐厅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崔北军建议。
在日前召开的城市发展论坛上,专家指出:城市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和品牌形象,让大家知道自己的目标、定位、需求是什么,特色有哪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寻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才能在传递品牌的过程中明确对标的主体。
胡兵认为,淮河文化是社科研究的主打方向之一,要打响、擦亮、培育好淮河文化这个品牌,这也是从文化角度上,对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个呼应和支撑。
“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载体,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能够凝聚公众注意力,增加对城市的兴趣和向往。”崔北军说,蚌埠以区域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大禹”“花鼓灯”“垓下”等一系列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城市比较成熟的文化品牌模式来发展和丰富自己。
“进行有效的城市形象传播,是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崔北军认为,必须树立系统传播的观念,整合区域文化中涉及到城市形象中的诸多因素,如文化形象、市政形象、媒体形象、经济形象和市民形象的关联性。同时,在抓好城市品牌形象的规划建设、明确城市形象定位的前提下,整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与传播资源,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记者手记
建设文化中心城市要有文化涵养。文化是血脉是灵魂,可以滋养生命、塑造精神、培育品质、提升境界、锻炼能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源自于持之以恒地学习思考。以文修身、以德立身,不惟建设文化中心城市需要,更是每个党员干部必备的修养。
建设文化中心城市要有责任担当。短暂的采访交流中,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表达的观点,体现了各自的站位,阐述了对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认识,表明了争先进位的态度和担当。
“大讨论”发轫于新年之际,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当下蚌埠,正值政策东风鼓荡,正是风鹏待举之时。时不我与,全市上下,当奋发向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沈静)“法官,我看到吴某的车了,请你们快过来”,一起民间借贷案件的申请执行人曹某在电话里激动地说。“...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