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次买煤的经历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那时我还不到十岁,父母上班去了,丢下10元钱让我去买煤。我家住国庆街,当时最近的一个煤场在二马路横铁道,虽说不是很远,但要把煤炭买来运回家,对一个小孩来说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用家里一个最大的搪瓷盆,买了10斤碎煤,双手端起来走几步停下来歇一会,走几步歇一会,歪歪倒倒地走了很长时间才把10斤煤端回家。
那时煤场只卖碎煤,分有烟煤、无烟煤。煤的产地有烈山煤、焦作煤等。居民一般只买无烟煤,相对清洁一些。开饭店的会买有烟煤,因为起火快,火力大。碎煤买回家不能直接烧,还需要掺点黄泥和稀做成炭饼晒干才能烧。那时,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屋后晒炭饼。做炭饼需要黄泥,但城市没有,于是有人挑着两只筐。走街串巷卖黄泥,也算一种生意。
后来,煤厂引进了煤球机,用机械挤压出乒乓球大小的煤球,买回家可以直接烧,不用做炭饼了。再后来,煤厂上了新型煤球机,生产一种圆柱体中间打了许多孔的“蜂窝煤”,运输和使用都更加方便。那时,买煤对于家庭来说可谓一件难事,计划经济年代,凭票限量供应,经常天不亮起床排队,有时大半天才能把煤买回家。很多双职工家庭因为买煤请假、误工都是常事。使用煤炭烧火做饭费时费力,污染室内环境,房顶墙壁都被熏得黑黢黢的。
居家饮食用火革命性的变革是从用煤到用气的转变。1976年5月,蚌埠市成立了液化气供应站(后改为液化气公司),开始向市民出售瓶装液化气。液化气由于具有清洁、高效、快捷、方便等优点,市民争相购买。但由于气源紧张,发展缓慢,出现了“一罐难求”局面,到1986年全市用气家庭仅2万户,人口约7.5万人,使用液化气成为少数人群的专享。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蚌埠市民用燃气市场全面放开,打破垄断,有序竞争,多渠道引进气源,促进了燃气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到1994年市区用气人口已达30多万人。1998年,管道液化气开始实施,瓶装气和管道气同时并举,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竞争,促进了燃气市场更快发展。是年底,市区用气人口上升到40.5万人。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蚌埠市开始使用天然气。新建住宅天然气管道同步施工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加装天然气,天然气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由于天然气更清洁、更高效、更方便、更经济,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用气人口大幅度上升,到2010年以后,市区燃气普及率已经达到95%以上。县区乡镇也逐步甩掉了煤炉子,用上了液化气、天然气。
如今,走进每一个家庭的厨房都能够看到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还有微波炉、电磁炉、电烤箱等炊具用具。居家生活从用柴、用煤,到用气、用电的转变,把人们从繁重琐碎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学习或娱乐。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居家状况的极大改变,折射出群众生活质量跨越式提高。追根溯源,应该归结为改革开放带来的福音和红利啊。
新闻推荐
建立统一空间规划体系 绘制全域发展“一张蓝图” 蚌埠市编制完成《蚌埠市空间规划(2017-2030)》 本报记者 李景
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运行载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城市空间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