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七七级和七八级大学生入校40周年。可以说,既是党和国家值得庆祝的重要年份,更是那一代人值得回顾与庆祝的年份。作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恢复高考使中国回归“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轨,为人才向上流动疏通了渠道,迎来了科学的春天。40年过去了,七七级和七八级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他们热爱的事业贡献了青春与智慧,与祖国共荣,与时代同步,共同迎来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丰硕成果。今天我们开设《奋进新时代 蚌埠印记——40年前高考故事》栏目,让七七级和七八级部分大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回忆当年参加高考前后那段艰难曲折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再现历史转折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奋斗情怀,记述这批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后来进入社会和时代潮流的继续耕耘与收获,反映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沧桑巨变。
今年70岁的梁柱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应考生。1967年,梁柱高中毕业,1968年11月,即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离家到明光插队。
之后2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梁柱一直在农村种地,“大学”已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当时选择读高中,就是想要上大学。我的两个舅舅当年都是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受他们的影响,我高中时的理想就是考上南大,谁料到正好赶上文革。”那时年轻的梁柱第一次有了面对命运的无力感。在农村种地过了两年多苦日子,通过城市招工,梁柱总算又回到了城里,成了蚌埠钢厂的一名车间钳工。
1971年,梁柱成为光荣的工人队伍中的一员,他和工友们一起,每天叮叮当当做着单一枯燥的活计。日子飞快划过了6年,梁柱心中曾经闪亮发光的“大学梦”似乎早已被搁置在了岁月的角落里,落满了灰尘。
当梁柱以为生活的境况就要止步于此,人生可能已经看到了边时,生命的轨迹开始稍稍拐了个弯,厂办学校需要老师,他被从车间调到了学校任教,主要教学生们语文,也顺便教一些政治、地理的课程。那是他高中毕业后,再次拿起书本,也为以后的人生路埋下了伏笔。
有了读书看报的机会,无疑为梁柱参加高考增加了成功的砝码。1977年年底,梁柱在厂里订的《蚌埠日报》(时称《蚌埠通讯》)上看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瞬间一个激灵,感觉全身的血都直往脑门顶冲,我反复把这个消息看了好几遍,人好像重活过来一样。当时真的又激动,又紧张。”梁柱说,虽然可以考大学了,但自己已经丢掉高中书本十一年,心里直打鼓,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迈进神圣的大学殿堂。
报完名,梁柱还有20天的复习时间,他用了15天复习自己的弱项数学,用了5天复习历史、政治、地理这几门文科学科,每天苦读到凌晨两三点。在29岁的“高龄”,梁柱走进了1977年的蚌埠一中高考考场。
1978年2月,梁柱收到了安徽财贸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如愿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当时的政策是工作五年后即可带薪上学,梁柱至今还记得当年自己一边上学,厂里还一边给他发工资,每个月36.8元。
自己的大学梦迟到了十年,梁柱也格外珍惜在学校的日子。1982年大学毕业后,梁柱留校任教,向学生们教授政治经济学课程,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一直退休。
在梁柱的书房里,至今还收藏着多张珍贵的照片,都是他与学生们的合影。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梁柱一直自愿无偿在安徽财经大学关工委帮忙,对教育和学生们的事总是很热心。
梁柱的儿子梁昊从小在财大小区长大,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让他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将教师作为自己事业的首选目标。不仅如此,梁柱的儿媳何娟也是26中一名语文老师,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在一代代人之间流转,渗透进了这个家族的血脉。
新闻推荐
我们坐旅游大巴去河南。车窗外晓光初显,花影乱摇,杨树的新叶一片片。车在高速上平稳行驶,他俩四只手都伸出来,紧紧抓住前面的...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