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一新的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大厅内,社区居民正在挂号、取药。
人老了,最大的需求是什么?采访中,很多人回答的是医疗护理和心理慰藉。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中,养老和医疗是两个独立的部分,老年人一旦生病,往往在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老人不适,儿女疲累。有质量的晚年生活必须有医,在需要照护的最后一米——老人的床边必须有人提供专业照护,“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也成为大多数老人的期盼。
本期,记者就医养结合模式运行中遭遇的成长“烦恼”,向相关部门探讨解决之法,听听他们的意见以及正在施行的措施。
顾及面子选择居家养老老人不适儿女疲累
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蚌埠市92%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实际上,这在实际生活中也造成了一些问题。
自老伴突发脑卒中瘫痪在床,60多岁的古振华老人已经在家照顾老伴四个年头。古大娘家住在治淮社区,有一个儿子,儿子也娶了媳妇,为了方便照顾老伴,全家住在一起。平时儿子、媳妇工作忙,到了饭点,古大娘还得做全家的饭菜。多数时间,古大娘独自陪着老伴待在家中,有时候和老伴说说过去的事情,有时候看看电视连续剧,打发时间。
“照顾老伴必须要一个人,像现在每天都要洗澡,大小便也要清理,还要定期把被褥洗一遍,防止屋子里出现异味,每天都要忙得团团转。”古大娘说,有时候在家待久了有些急,她就等着儿子媳妇下了班,或者周末休息,换班看守老伴,自己出去“放放风”,“全家为了老伴,几乎没有好好休息娱乐过,我也累,孩子们也辛苦。”
“很多人都劝我,说老伴这种情况送到养老院也能轻松些,但我总放不下心,担心他一个人在养老院生活得不好,我自己照顾总比养老院工作人员更细心。”古大娘说,儿子也不同意送去养老院,“你说说儿子媳妇老伴都在,就把老头一人送走了,周围邻居、亲戚朋友也会说,面子上过不去。”
不过,在家护理卧床病人并非易事。为了防止长期卧床出现褥疮,古大娘每天都为老伴翻身,一天三四次。“老伴虽然瘦,但也有大几十斤,有一次劲使得大了,我自己扭着腰了,贴了好几天的膏药才好。”古大娘告诉记者,老伴病情稳定后就出院了,但由于无法自主饮食,出院后医生给他保留了胃管。每次更换胃管,都是项大工程。到医院去吧,费时费力,自家住在四楼,下一次楼都要半天工夫,甚至还拨打过120。“还有的时候,老伴胃口不好,我就担心他身体再出现什么状况,就赶紧打电话找社区的医生。要不是签约了家庭医生,再过两年我也会考虑给老伴送到养老院了。”
民营养老院看病啥时候能实现医保报销
王红旗今年57岁,因车祸导致半身不遂,其独子在南京工作,分身乏术,无暇照料老人。王红旗的儿子告诉记者,前几年刚出事那会,他将老人接到了南京,但实在无法妥善照料,便将老人送去了南京一所养老院,每个月花费8000元。“前几年医保异地报销没联网时,老爷子在南京看病还得回蚌埠报销,我不能总请假回来,后来就给老爷子选了一家蚌埠本地的养老院。”
在蚌埠,王红旗的儿子为老人选的是金色晚年老年公寓,当时与院方签署了委托协议。“因为在外地,我无法随时随地了解老爷子的情况,怕万一出现急症或者电话接听不到等情况,延误老人救治,就签署了这个协议。”王红旗的儿子说,前段时间老人因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感染住了几次院,当时养老院安排车辆将老人送进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安排了护工专门陪护,车辆运输与一对一护理都是需要额外收费的。“我们也想在养老院里就诊,老人不用总折腾来折腾去,可养老院里看病又不能报销,等于是病人全部自费。来回奔波是麻烦了点,但到医院就诊可以报销至少一半,能省下不少钱。”
因看病报销在养老院与医院之间来回奔波的老人不在少数,金色晚年老年公寓院长唐德顺告诉记者,金色晚年老年公寓在张公山三村成立第一家门店至今,目前已发展了三家门店。在中粮大道附近的一家店规模最大,设有210张床位,配设一个护理站。目前有110名老人入住,90%以上入住老人都是需要医疗护理的半失能、失能老年人。
唐德顺说,老人能自理,生活会方便很多,而不能自理的老人,有的需要24小时陪护。为此,半失能老人按照6:1配备护理员,失能老人按照4:1配备护理员,护理站里还安排了一名医生三名护士。“可老人一旦生病,其家属就会要求转至医院进行治疗,因为民办养老机构没法报销。”说到这里,唐德顺有些无奈,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但医养结合却因种种原因难以落地。
“身体有疾病的老年人,疾病发生会很频繁,我认为现在应明确医养结合中‘医\’的定位,且是‘医\’大于‘养\’。”唐德顺说,作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延伸和升级,“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短板依然存在。他希望,尽快能补足政策短板,助力“老有优养”。
慢病下沉
紧密型医联体助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
就在上周,由市第三医联体牵头领办的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完工,装修一新的防接种门诊、全科医学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康复病房正式投入使用。
日前,记者来到了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随该中心工作人员参观了各个科室。“自从市第三人民医院全面托管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不仅安排医疗技术人员下沉,实行药品、耗材、后勤物资集中配送,还将选择市三院的慢性病病人逐步分流到社区就诊,极大方便慢性病患者看病取药。”该中心副主任梁应锦推开家庭医生签约室时说,中心服务人口21729人,其中老年人口2570名,为此青年社区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五个,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实行约1+2+X服务模式,即由1名全科医生+1名专科医师和1名高年资护士以及公共卫生医师、健康营养师、药学人员等组成。目前已完成基础包签约2726人,慢性病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7%。
“我们希望依托医联体,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加快推进医养融合产业发展。”梁应锦说,有三甲医院在医疗上的帮助,有关专科专家定期去查房,保障了医疗质量,这使需要医院治疗的病人在家门口就能及时得到救治,解除了社区居家养老人员的后顾之忧。
此外,中心配置了26张康复床位,将在医联体框架内探索“医养结合、康复养老”的服务模式,形成医院和养老社区之间双向转诊机制。对社区内老人进行合理划分,患病老人可在医院内接受住院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可回到社区继续休养,对于正常居住的老人则由医院内的护理中心建立健康档案,提供长期跟踪服务。
为更好满足辖区居民的医疗需求,中心还引入了慢性病管理语音随访、智能穿戴,开通了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等业务,可以实现数据传输的实时互动。据了解,1-6月,该中心诊疗5287人次,上转病人60人次,分流慢性病人350人,每天诊疗约15人次。
“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破解医养结合遭遇的“烦恼”
记者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46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已占养老机构总数的40%左右,其中社会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5家、乡镇敬老院30家、公办养老机构5家。
解决社会急需的“医养融合”发展需求,需要更多的政策红利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融合机构。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人计刚告诉记者,对于已经许可开展养老业务的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站点),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开展医养融合业务。对另一部分入住老人数较多但又未有专业医护人员住院服务的养老机构,也积极倡导他们就近与驻地有相应级别的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定期上门为老人体检、巡诊并建立了生命救护绿色通道。
“但无论哪种方式,医养融合发展都不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简单叠加,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计刚表示,这其中涉及卫计系统和民政系统两大部门之间的跨行业管理,需要相关的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拓宽,管理进一步细化,以推动医养融合养老模式走向成熟。
而市政府近期出台《蚌埠市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年)行动计划》,通过不断优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着力解决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于民办养老机构运营中的顾虑,《行动计划》也有解决之法,即制订关于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范围试行意见。“目前各项具体政策正在紧张制订中,我们相信在政府主导,各方积极参与下,医养结合模式一定能‘枝繁叶茂\’。”计刚说。
新闻推荐
本周“云雀”飞来,气温略降 午后易有雷阵雨,天气模式仍是“烧烤”、“蒸煮”
本报记者陈瑶“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最近的强对流天气真是太皮了,说不定啥时候就在你的头顶,忽然噼里啪...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