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们该如何择业?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兴起,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也在逐步成型,对创造新岗位、助力大学生就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久前,蚌埠那青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徽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从全省众多创业团队中脱颖而出,以创业组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大赛金奖,团队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创客之星”称号。
公司创办人李晶是蚌埠学院2014届毕业生,李晶学生时代一直有创业的打算,毕业后,凭借自己自费学习的手绘、KEYSHOT软件等实用技能,在社会上开办了手绘技能培训班,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和固定的办学场所,培训班一直不愠不火,处于“流浪办学”状态。2017年,李晶参加了蚌埠学院第十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创业组中斩获一等奖。比赛结束后,学院孵化基地邀请“那青红”进驻,提供给他一个4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还给他申请到孵化基地“共享多媒体教室”和“共享会议室”无偿使用权利,这样给李晶省了一大笔创业成本,让他有更多的资金去扩大和拓展公司的规模和业务。
在蚌埠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那青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得到了飞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那青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有正式员工12人,外聘兼职设计师46人,年销售额已突破百万元。
校方:利用“互联网+”促进高质量就业
像李晶这样投身“互联网+”浪潮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蚌埠市也开始推出一系列举措支持“互联网+”就业。为了帮助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蚌埠市强化创业平台建设,以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45家,其中,省级青年创业园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个、农民工创业园20个,民营创业孵化基地7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10个。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蚌埠市还成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蚌埠市人才测评中心,将人才测评引入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以“互联网+”双选会为媒介,助力大学生求职就业。驻蚌高校依托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中心公众号、微博、QQ群、微信群和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搭建校院两级、线上线下校园招聘平台,建立从用人单位预定场地到完成招聘、评价反馈的全程化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信息不对称,努力帮助毕业生和招聘单位提高求职、招聘效率。如蚌埠学院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吸引企业开展线上和线下招聘,即使毕业生没有来到招聘会现场,也可以通过“毕业邦”APP应聘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
大学生:“互联网+”就业从业率较低
近日,为进一步了解大学毕业生对“互联网+”就业的融入情况,国家统计局蚌埠调查队对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两所驻蚌高校的20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汇总情况显示,大学生对“互联网+”就业的了解程度较高,但了解渠道单一;大学毕业生有较强的“互联网+”就业从业意愿,但是从业人数较少;大学毕业生对“互联网+”就业看法较为肯定,但是由于缺少相关培训等原因,制约其灵活就业。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较高,但是了解渠道较为单一。在接受调查的200名毕业生中,有120名知晓“互联网+”,占毕业生比重的60%。知晓“互联网+”的学生中,82.6%通过互联网网站了解,12.7%的学生通过学校指导了解。
大学生虽然有较强的“互联网+”就业意愿,但是实际“互联网+”就业从业率较低。问卷显示,18%的毕业生有过“互联网+”从业经历,82%的毕业生会考虑选择“互联网+”就业,不愿从事“互联网+”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工作不稳定,容易失业和缺乏相关技能培训。毕业生通过“互联网+”就业人数较少。有过“互联网+”就业从业经历的仅为24人,占比18.5%。多为淘宝开网店和网上提供灵活服务,平均收入为2000-3999元。
大学生对“互联网+”就业的看法较为肯定,但社保不健全和缺乏培训成为制约毕业生“互联网+”就业的主要障碍。问卷显示,46%的毕业生认为“互联网+”就业非常适合现代大学生就业观,是今后求职的主要方向;38%的毕业生认为“互联网+”就业可以作为兼职、锻炼能力的就业手段。只有16%的毕业生认为“互联网+”就业除非迫不得已,仍然倾向传统就业方式或者不予考虑。79.6%的毕业生认为没有社会保险和缺乏培训是制约“互联网+”灵活就业的主要因素。
业内人士:“互联网+”就业遇难题这样解决
在对淮商电子、安徽众创空间等电商企业进行走访时,一批电商企业表示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互联网+”就业目前已经形成了社会潮流,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对“互联网+”就业,业内人士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加强对“互联网+”就业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在企业界已经成为共识。电商企业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社会层面应积极以“互联网+”宣传的形式向全社会倡导“互联网+”就业,消除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高校层面应当加强“互联网+”就业指导,以举办创业大赛等方式,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推动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市场。
推进精准化“互联网+”就业服务,一方面要建立“互联网+”人才和岗位需求大数据库,实现岗位信息和人才的消息互通,并筛选出质量相对较高、求职者关注较高的信息,为有就业意愿的求职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要做好“互联网+”就业方面信息、办事指南的政策指导,大力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问卷调研中,不少大学生也表达过,对“互联网+”就业存在着入门欲望强和入门难的矛盾。企业和大学毕业生都有提高“互联网+”就业技能的诉求,所以,双方都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做好“互联网+”就业的相关培训,鼓励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开办“互联网+”的专业设置,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体系与新就业形态互融互通。
行业要健康发展,从业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保障“互联网+”就业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延伸社保覆盖面,健全对“互联网+”就业从业者的社会保障力度,解决其从业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互联网招聘平台的监管力度,对其发布的互联网招聘信息严格审核,确保信息真实有效,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新闻推荐
本周“云雀”飞来,气温略降 午后易有雷阵雨,天气模式仍是“烧烤”、“蒸煮”
本报记者陈瑶“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最近的强对流天气真是太皮了,说不定啥时候就在你的头顶,忽然噼里啪...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