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中的郑阳
郑阳﹙本人提供﹚
郑阳简历:
蚌埠小伙郑阳,1986年出生,从小因为一次意外失去听力,家人不放弃,按照口型一点点教会他说话,靠电子耳蜗让他重新听见声音。20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郑阳爱上摄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家人的支持下,2009年独自来到上海发展,从事视觉艺术创造、摄影师、艺术指导、环球旅行影像(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摄影视角和影像力量,成为著名的独立摄影师。郑阳喜欢的格言:生命是一场欢快的旅程,不要辜负这一切。
作品项目:
长期致力于视觉艺术及纪录片的探索与研究,有《名流肖像》、《艺术人像》、《摇滚现场》、《灵性之光》、《抽象艺术》、《环球之旅》六个系列创作作品。
受访文章:
《上海私享志》“黑白世界里的快乐修行者”访谈
《上海壹周》“黑白梦想家”访谈
《上海风尚》人物专访
《音乐时空》“在路上”痛仰乐队巡演图文
《新潮电子》“黑白之间 音乐流年 对话音乐摄影师郑阳”访谈
《MOKO!美空网》“新人推荐”郑阳独立摄影师
十三年前,本报“珠城MM”比赛现场,一位瘦高的小伙子,手拿一部柯达数码相机,认真地拍摄参赛选手的照片,他虽然戴着助听器,但动作敏捷,总能抓取动人的瞬间。空闲时,听力残疾的他用一种异域的发音和大家交流,虽然发音不准确,但让人感受到他对摄影的热爱和执着。从那时起,大家知道了蚌埠摄影界有一名叫郑阳的小伙,不仅喜欢摄影,更酷爱摇滚。
十年成长路 从“快乐王子”到摄影达人
在蚌埠最早的网络论坛中,网名“快乐王子”的郑阳作为摄影版版主,为广大网友熟知,各大摄影板块活跃着他的身影。拍片、发帖、交流,成为郑阳的每日必修课。
2008年,郑阳首个摄影展“用心发现美”在蚌埠大剧院举行。影展中,郑阳说:首先,我要感谢摄影,是她令我感受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美。画家雷诺阿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已经够肮脏了,人应该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用心发现美,是我对摄影的感受所在。我通过相机,从不同的角度记录我眼中的世界。每一个凝固的瞬间,都表达着我对自我、世界的观点。
凭着对摇滚的狂热追求,影展后,22岁的郑阳背着自己的单反相机上路,跟着“幸福大队乐队”巡演拍摄。一年后,他随乐队前往迷笛音乐节,站在舞台下拍了三天,疯狂了三天,也被震撼了三天。这是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摇滚乐激情澎湃,“前面是乐队在演出,身后是成千上万的摇滚乐迷,整个人激动得连身体都在颤抖,至今想起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激情。”郑阳说,2009年和喜爱的痛仰乐队南下巡演跟拍,一行人挤在一辆金杯车中,从河南开到云南,伴随摇滚乐,一直往南方开,非常的快乐,这也是最有意思的拍摄之一。
2011年,郑阳在家人的支持下,独自来到上海闯荡,他说,跟着乐队走过了全国很多地方,但没有哪里像上海一样令他留恋,这也许就叫做缘分。从此以后,郑阳在上海找到了更广阔的职业前景,在为各种杂志拍摄照片的同时,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巴珑艺术”。
从此,郑阳在进行商业摄影的同时,开始实行“百名艺术家拍摄计划”,诗人木心,画家陈丹青,导演岩井俊二,摄影家王小慧,行为艺术家艾未未,指挥家舟舟,钢琴家郎朗、克莱德曼,摇滚音乐人崔健、黄家强,爵士歌手王若琳、劳拉费姬……都成为郑阳的拍摄对象。而在拍摄手法上,郑阳不同于以往大众视角的肖像摄影,而是在继承西方传统肖像摄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哲学与诗歌的意味。
从上海走向世界 环球旅拍带来新的灵感
老上海在风格上也给了郑阳更多灵感。有一次的上海时装周,郑阳被街拍拍到,成了半个“网络红人”。在不熟悉他的人眼里,他的装扮可能是奇装异服,但是在熟悉他的朋友眼里,这样的郑阳再正常不过:穿着民族风格的长袍、阔腿裤、绺绺卷发披在肩头、还有他的复古包和几乎从来不摘下来的礼帽,看上去特别像列侬。郑阳说,他来上海之前,就留长发,戴礼帽。来上海之后,他发现了一些旧服装店,淘来的衣服“穿上去很适合自己”。
对于郑阳来说,在龙吴路的两年,是他的摄影水平飞速提高的两年,在那里,他接触了大量的商业摄影。“以前我是走的野路子。大家喜欢的原因也是因为不像影楼的流水线作业,而有大量的个人风格。有了商业摄影棚之后,我的拍摄更专业化,也能满足更高的要求。”
内心是个嬉皮士的郑阳,如今进入了事业的新阶段。他开始环球旅行,在国外一呆就一个月,以旅人的身份观察这个世界,拍摄他称之为“旅行定格电影”的旅行照片。有时,他在泰国派县的乡间寻找内心的平静,也尝试用抽象艺术表达自己。2018年也是他拍摄摇滚乐现场的第十年,就在不久前,他还拍摄了罗琦和她的乐队,他决定在这一年做一个系列记录自己和中国摇滚乐的十年。
上海对他来说,现在更像是一个熟悉的港湾,郑阳在此过着简单的生活:在家处理图片,听听音乐,和友人出去喝咖啡、聚餐。有时去Mao听现场音乐,去美术馆看最新的大展。刚来这里的时候,他有很多欲望,因为随时可以看到很多高消费的人群。他还记得当时认识不少超跑俱乐部的朋友,发现其中许多人都不快乐。有一次,他问其中一人到底为什么烦恼,对方回答道,因为别人的车比我的好。但是,拍摄名人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不少艺术大家,他们的生活都很简单。“现在,”郑阳说,“我过的是低欲望的生活,我的欲望就是我的创作。”
上海见证了郑阳作为摄影师的成长,更见证了他从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对上海的感情,他想用木心的一句话来总结:写不出情诗的缘故,是日日相伴,夜夜共眠。
同时,作为从家乡蚌埠走出去的摄影人,郑阳希望喜欢摄影的家乡朋友们,要常出去走一走,不只是拍摄,更多的是通过照相机,去观看这个世界。
回到蚌埠 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
“人们常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如果说大都市的繁华是大而全,那么蚌埠的发展就是精而美。对于像我这样一别家乡好多年的,真是太有感触了。且不说蚌埠本来就风景如画,景色迷人,单就这几年城市的变化就让人啧啧称赞。”郑阳说,在路上,不知不觉离开家乡蚌埠已经七年了,这里是上海,也是新的家园与工作场。《俳句集》之中写道“心若归了,又何处不是家呢。”拍了百位世界名人,走了数十个国家,尝试过短期出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从未停下脚步,自己是行者,喜欢在路上的感觉,“行走万里,终归内观。”又是在行走中探索内在。这些年,家乡的变化是巨大的,多的不止是一座座高楼,文化艺术的气息亦丰富了许多,这是自己最开心的事情,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富,对一个人,一座城永远是重要的。
“淮河文化广场与淮河路,是我常去的地方,体育场有着我与小伙伴们踢球的汗水,津浦大塘公园是我初学摄影时的后花园,老百货大楼有着爸爸妈妈带着我去买衣服的记忆,坐101路公交车去船厂的爹爹奶奶家说说家常,偶尔去宏业村吃烧饼夹里脊,”关于对家乡的记忆,郑阳说,自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小时候在胜利东路长大,过去很多很多低矮的楼房和平房,现在变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以前商业中心集中在老百货大楼附近,现在已经逐步转移到经济开发区;以前的蚌埠存在少数人随便扔垃圾、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现在这种现象几乎杜绝,去年家乡还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今年还要举办省运会。
郑阳说,禹风厚德,孕沙成珠,自己作为一名蚌埠人,要为家乡代言,把蚌埠的新风貌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蚌埠,让他们来蚌埠亲身体验,定会被这里的一切所感染,定会流连忘返。
新闻推荐
专治“纠缠不清”全面清空“蜘蛛网” 线缆整治行动将覆盖全市,已经排出时间表、任务表
施工人员正在对小区内的线缆进行清理?本报记者陈瑶实习生张南文/图电话线、有线电视线、各大通信运营商的网线……在老小...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