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蚌埠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整个园区干净整洁,高大烟囱里冒出的是没有任何异味的水蒸气,过去印象里垃圾场令人掩鼻的异味在这里消失了。
作为蚌埠市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置项目,蚌埠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于去年11月运行,今年1-6月份累计接收生活垃圾26.15万吨,焚烧处理20.37万吨,发电量达8907.37万千瓦时,所有烟气排放指标全部达到欧盟标准。
惊喜变化的同时,对于生活垃圾究竟是如何实现无害化处理的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了解答疑惑,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商、蚌埠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支更虎将记者带到中央控制室、垃圾焚烧发电车间、烟气处理等部门,实地了解垃圾处理的过程。在垃圾吊装车间外,记者看到垃圾吊的巨型钢爪正灵活地抓取垃圾,堆成小山状的垃圾在这一抓一起间被投送进了焚烧炉。“垃圾在这里被‘吃干榨尽\’,实现了变废为宝。”支更虎介绍,目前发电厂平均每天接收蚌埠市区生活垃圾约1600吨,生活垃圾会运送到垃圾库,经过发酵后,“干的垃圾”被垃圾吊送入焚烧炉燃烧,然后利用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一吨垃圾可以发电约360度,相当于蚌埠市三口之家两个月的生活用电量,满负荷运转时,每天可以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约60万度。同时生活垃圾中的渗滤液经过处理达标后全部回收再利用,实现零排放,就连最后的灰渣,经处理后可制砖综合回收利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
据了解,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建成后,届时日处理生活垃圾将达到196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量约71.54万吨,每年最多还可以给蚌埠市提供超过2.7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
而位于龙子湖区的施普瑞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则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通生产研发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回收、再循环使用的原辅材料,致力于环境影响最小化。
作为一家从事膜材料开发、生产、销售的创新公司,企业从设计研发、制造工艺到环境健康,使用更环保的材料来制造更安全的产品和工艺。“目前仅环保设备投入近千万,从短期看投入成本高,给企业增加了运营负担,但从长远看,这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实现自我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质量安全环保负责人李宏专如是说。
生态文明建设在龙子湖区按下了“快进键”,绿色发展也驶入快车道。去年以来,龙子湖区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总体要求,明确了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中央、省环保督察后,制定出台了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实施方案,深入开展重点污染源专项治理,综合整治了凤怀路的非法石料加工厂,持续打击盗采山石违法行为,集中清理整治违规违章建设项目等。在积极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的同时,建立整改清单和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中央环保9项整改任务、省环保27项整改任务均按时按效整改完成。今年6月份,龙子湖区对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工作进行了全覆盖式回头看工作,确保整改成效。
在持续深化环保督察整改的同时,龙子湖区全力推进环保领域改革创新,成立区环保委员会,推进联防联动,制定了《龙子湖区关于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实施办法》和《龙子湖区蓝天保卫战工作考核办法》,印发龙子湖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现标准、减排、响应“三统一”。创新环境管理手段,取消部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审批,取消建设项目试生产许可,加大“放管服”工作力度,不断强化环保管理体系。“以环保倒逼转型升级,严防死守生态环境安全,坚决打赢龙子湖区蓝天保卫战。”龙子湖区副区长李青表示,下一步龙子湖区将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把环保工作与促进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紧密对接,实现发展与环境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助推绿色经济崛起。
新闻推荐
7月12日,满载电煤的货船在淮河干流蚌埠闸新船闸有序过闸,驶向长三角地区的火力发电厂。为应对高温天气对电力的需求,“两淮...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