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5日,蚌埠体育中心项目现场,“新时代新省运”媒体蚌埠行嘉宾有序进入体育场参观。
■编者按
“新时代、新省运”媒体蚌埠行活动于7月5日-6日举行,来自中央、淮海经济区、省内外50余家媒体记者齐聚蚌埠,感受省运会的热情氛围,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积极宣传报道蚌埠市省运会筹备安排及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活动期间,各家媒体社长、总编和记者零距离接触了蚌埠的历史人文,感受皖北重镇的深厚体育、文化底蕴。在感受蚌埠之变,体验蚌埠之美的同时,他们边看边行,边走边记,详细了解了蚌埠市创建惠民、省运兴市的系列举措,从不同的视角畅谈了此行的所思所感。
魅力新省运 活力新蚌埠
——访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明
扼居京沪线的咽喉,徐蚌自古以来都是被作为淮海经济区两个重要城市被提及。7月5日下午,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徐州和蚌埠距离相近、地缘相亲,这次来蚌参加“新时代、新省运”媒体蚌埠行活动感觉很亲切。
四次来蚌,每次体验都不相同。“城市更大了、蚌埠更美了,蚌埠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皖北城市建设更多的可能,围绕龙子湖周边‘精雕细琢\’,市委、市政府精心绣花,加强城市管理,文明城市韵味更浓,已经成为蚌埠不可多得的一张城市名片。”经过多年的发展,蚌埠无论在城市框架和城市品位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从高铁站一路看过来,近年来的变化有目共睹,有山有水,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更多的变化还在酝酿,此次来蚌参加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集中宣传活动,让刘明看到了蚌埠更加活力灵动的一面。在主城区18个零星地块将建设街头体育公园,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在加快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蚌埠市还着力把承办省运会的过程转化为倡导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过程,将“生态+体育”作为省运会留给蚌埠的永久财富。
2014年,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由徐州和淮安联合承办,和蚌埠一样,这是徐州市第二次承办省运会。“体育内涵的健康、向上、积极、丰富的文化价值理念和城市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刘明表示,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全领域的,不仅仅局限于体育事业发展本身,两个城市都在承办过程中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作用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提升市民文明修养等各个方面。
“祝福省运,祝愿蚌埠的明天更好。”采访中,刘明表示,徐州和蚌埠属于淮海经济区两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同为京沪线上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蚌埠和徐州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还应该有更多的互动交流。
两座城市,一样精彩,“双城记”值得期待
——访淮安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王维国
时隔五年,这是淮安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王维国第二次来到蚌埠,沿东海大道驶向目的地时,眼中的蚌埠依稀还有印象中的模样,只是“城市框架更宏大,建筑更现代化,市容更整洁了。”一句“淮畔明珠更加璀璨了。”是王维国对蚌埠脱口而出的点评。
“对于承办省运会的城市来说,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对于取得的体育成绩,举办省运会对一个城市更大的意义在于倡导全民健身,提升全民素质,推进城市建设,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凝聚力。”在王维国看来,评价一个城市省运会办得好不好,如果满分十分,宣传、营造氛围至少要占四分。
2014年,淮安就已经承办过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在如何为省运宣传助力方面,王维国侃侃而谈。“省运会给蚌埠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如何宣传好省运会,并且利用这个机会做好城市形象推广,其实就是做好四个方面。”王维国认为,利用省运会宣传好蚌埠,就是要做好“全媒体宣传”“全社会宣传”“全流域宣传”“全民健身宣传”,依靠主流媒体的全媒体矩阵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宣传;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在醒目位置,比如利用公交站牌、建筑围挡等宣传省运、营造氛围;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全流域做好外宣,展示城市形象;抓住省运契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淮安和蚌埠,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上的两座核心城市,王维国认为,双方一直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发展空间很大,精彩的“双城记”值得期待。两座城市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资源丰富,在文旅合作方面可以共同发力。近几年,蚌埠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点燃了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值得淮安学习的内容有很多。淮河生态经济带需要大发展,也要大保护,这给两地在环保、生态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基础。一条淮河连通了淮安和蚌埠,两地的经济于是有了同频共振的纽带,淮安完全可以成为蚌埠入海的港口,随着淮河通航能力的增强,未来十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完全可能被打造成我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省运新精彩 唱响新蚌埠
——访泰安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泰安传媒集团董事长戴冰
从泰安出发,途经枣庄、徐州,一个多小时后,泰安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泰安传媒集团董事长戴冰抵达蚌埠南站。“蚌埠越来越有大城市的感觉。”戴冰对蚌埠的直观感受,就是作为京沪高铁枢纽站点的繁荣程度和服务水准。
京沪高铁的开通,拉近了泰安和蚌埠距离。同为高铁沿线城市,戴冰认为泰安与蚌埠在利用交通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实力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蚌埠南站是京沪高铁的重要中心枢纽站,这是蚌埠发展的最重要的竞争力所在。”戴冰说,京沪高铁有能力把沿线多个经济圈和沿途城市的人才、公共设施、能源、科技、文化、信息等优势资源变成横向、廉价、高效的公共资源。这种流动的便利,能够让泰安及蚌埠人杰地灵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这些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高铁的助力下,可以将蚌埠最深厚的底蕴以及最大的发展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回忆起4年前第一次来蚌,戴冰感慨良多:当时有幸徒步绕龙子湖一周,深度领略了城市内湖的美景。龙子湖的美,不仅在于它山水相映的自然之美,周围许多独特的现代建筑以及文物古迹也处处彰显着蚌埠的人文之美、历史之美。“一座城市能拥有这样一个富有灵气的湖泊,这对城市的发展、对广大市民的居住生活而言,都能称得上是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我认为这是蚌埠这座城市最大的特色和最具吸引力的发展资本。”
随着世界杯的火热进行,李毅的“蚌埠回旋”再次让蚌埠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作为一名资深球迷,戴冰在参观完蚌埠重点体育场馆后,感慨道:“没想到蚌埠体育中心建得这么大气,中国龙的设计让这座体育中心独树一帜。蚌埠这座新地标,彰显出了城市发展的勃勃生机。同时祝福蚌埠和蚌埠报业,乘着新时代新省运的东风,破浪前行,取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
搭省运会“顺风车” 展文明城市风采
——访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连云港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苏中保
“下了高速公路,看到如今的蚌埠已是旧貌换新颜,道路宽阔笔直,车水马龙,高楼商铺鳞次栉比,市民生活环境非常好,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座全国文明城市应该有的风貌。”7月5日,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连云港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苏中保第二次来到蚌埠,谈起此行对蚌埠的最直观感受,他用了“巨变”两个字来形容。
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蚌埠,苏中保感慨良多。“虽说那时是蚌埠经济最发达的时代,我的想法却不相同。除了经济,还有很多指标也在衡量着一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他告诉记者,第一次来到蚌埠,由于须在蚌埠转乘火车,间隙的四五个小时,他到火车站附近以及解放路上转了一圈,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这座当时被许多人称为“小上海”的城市,却意外地给他留下了“脏乱差”的深刻印象。坑洼的路面,随处可见的占道经营,混乱的交通秩序,无不拉低这座城市在天南海北旅客心中的评分。
二十年的岁月变迁,能让一座城市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蚌埠给出了答案。在龙子湖体育公园,阴雨天气带来了水汽蒸腾的景观,看着烟波浩渺的湖面,苏中保主动招呼记者为其拍照留念。“估计很多人看到照片会认为这里是杭州西湖,你看这湖岸的设计,很有些苏堤的味道。”苏中保说:“如此美景,如果不是亲自来一趟,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相信蚌埠会发展得这么快、建设得这么好。蚌埠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城市发展前景广阔,旅游业同样能够助推经济。”
城市的发展,除了硬件完善外,软件支持同样不可忽视。对于即将召开的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苏中保表示看好。他说,省运会作为安徽省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运动会,对于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以省运会为契机,不仅能促进蚌埠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也为这座新晋全国文明城市搭建起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大型赛事是城市功能的再完善
——访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彦涛
虽然是第一次来蚌埠,但是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彦涛对蚌埠“仰慕”已久,一直想来看看。
从下高铁开始,王彦涛边听,边看,边品味,对蚌埠的印象也在一直被刷新,这里不仅有大禹治水、淮海战役等厚重的历史底蕴,而且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开放新城,规划合理,发展迅速,有山有水,宜居宜游。
蚌埠是禹会诸侯之地,而周口是伏羲故都,中华文化发祥重地,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近年来,周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伏羲文化与老子文化为主要,龙都、女娲文化为辅助,相继举办公祭伏羲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国际老子文化节等活动,以弘扬根文化为主题,扩大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王彦涛坦言,希望蚌埠与周口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借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更大的发展。
此外,周口和蚌埠同处于淮河流域,周口是河南省唯一拥有通江达海内河航道和港口的省辖市,蚌埠是淮河流域首个集装箱水运口岸。当前,两市都在发展临港经济,蚌埠走得更早、成效也更明显。“发达的淮河水运是内陆城市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两座城市都应该抓住机遇,更加坚定地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王彦涛建议道。
这次媒体蚌埠行的主题是“新时代、新省运”。省运会是全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竞技水平最强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众所周知,举办一次大型体育赛事,必须有相应的场地、设施进行配套。通过参观,王彦涛赞叹,“蚌埠为省运会建设的场馆已经基本就绪,而且建设标准高、艺术水平高,赛事过后这些都将成为城市的地理标志、物质财富、人文象征,由全体市民共享。同时,大型体育赛事除了要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外,也对城市服务业、商业、交通、旅游、通讯等行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是一次城市功能的再完善,人文环境的再提升。”
蚌埠和宿迁文化相交文明相近
——访宿迁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杨卫国
“行走在蚌埠的街头巷尾,市容市貌让人眼前一亮。”一路边走边看,蚌埠的城市面貌让宿迁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杨卫国赞不绝口,“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底蕴,又能看到新兴城市的崛起。”
虽然是第一次来蚌,但杨卫国对蚌埠却并不陌生,在他看来,蚌埠和宿迁两座城市文化相交、文明相近。“虽然地处苏皖两省,但两市同属于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在人文历史上就有着诸多交集。”
杨卫国说,早在5万年前,宿迁境内就有“下草湾人”繁衍生息,是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而蚌埠曾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到4000年前的夏禹文化,再到2200年前的楚汉文化以及300多年前的明文化,都在这里留下过许多的历史印记。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他在蚌埠打响的垓下之战中和虞姬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这些都让蚌埠和宿迁早早就有了历史交点。到了近现代,蚌埠和宿迁又都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共同翻开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的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宿迁由于建市较晚,和蚌埠在城市发展上经历了不同的道路。但从2015年开始,两座城市又同时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并且不约而同地把“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作为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双双实现“首创即成”,分别以全国第一和全国第九的名次,共同荣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创城推动两市的文明建设共同迈上了新的高度,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谈及两市的发展之路,杨卫国说,不管是作为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宿迁,还是定位于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蚌埠,都是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抢抓机遇,以创新激发动力,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这次参加淮海报盟年会暨媒体蚌埠行活动,我们也亲身感受到了蚌埠的蓬勃发展之势,相信蚌埠一定会承办出一届高质量高水平的省运会。”杨卫国说,希望今后能以两地报社为纽带,为两市携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走进一个站,认识一座城
——访济宁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王英峰
作为一名老济宁人,济宁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王英峰,昔年搭乘火车去上海求学时,途中必经的一站就是蚌埠。因为从未中途下过车,所以这里对他来说一直只是“一站”。借着“新时代、新省运”媒体蚌埠行活动,王英峰终于走进了蚌埠,对他来说,蚌埠终于成了一座城。
“虽然是北方城市,但下了雨,雾蒙蒙的,真有点江南水乡的感觉。”在参观了蚌埠体育中心、龙子湖体育公园后,沿途的城市风光给王英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坐在绿皮火车里,路经老火车站,总觉得蚌埠就是个北方小城,今天真正走进来才发现,这是个兼具南北方气质的园林城市,开阔大气,不错,美得很。”
在王英峰看来,此次媒体蚌埠行活动,是将蚌埠的美推向了全国各地。来自各地的媒体齐聚蚌埠,不仅更多地了解了蚌埠的美,各个主流媒体之间也在熟悉彼此,大家的联系也加深、紧密了。“虽然是‘媒体蚌埠行\’,但这样的活动其实为各地的经济发展和合作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王英峰说。
“济宁作为孔孟之乡,历史文化悠久,有多项世遗项目,蚌埠也是禹会诸侯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报业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媒体融合方面,两家媒体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探索和尝试。”王英峰表示,新媒体竞争就是要抢占先机,“如果不主动占领,后期再挤就挤不进去了。”大家可以谋求抱团发展,各市党报联盟,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平台,各城市党报可以在推进各自转型、融合的同时进行“抱团”,策划、打造合作项目,在实践中探索共赢路径。
去年,蚌埠在文明创建中表现抢眼,并一举夺得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对蚌埠“创城”成功,王英峰给予了极大的赞赏,“虽然这次参观的只是体育场馆,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这里的环境优美、市民素质高、城市有温情,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实至名归。蚌埠在文明创建方面确实走在了前列,值得济宁借鉴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让省运会成为蚌埠展示交流的平台
——访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郭文剑
约莫六七年前,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郭文剑曾因出差,跟蚌埠有过一次短期接触。这一次,亲眼见证蚌埠的变化,点点滴滴都让他惊叹。他说:“上次来的时候,今天参观的景点还没有建。不到十年,蚌埠的发展速度令人称奇,感觉像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这些徽派建筑是新建的吗?精美的木雕是从哪里收集的?园区的平均树龄?整个项目投资多少?……在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郭文剑仔细询问,每个细节都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当他得知很多古民居不仅保留了老房子的木结构,甚至一砖一瓦都是编号后拆解再原样安装,力求重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时,他感叹道:“随着这个集古建筑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开发建成,蚌埠必将向着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一步。”
城市如人,如果说城市建设是它的外在美,那么内在精神就是它的性格。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或许会逐渐趋同,但是各个城市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内在的性格气质各不相同。在这点上,郭文剑始终认为,蚌埠和商丘这两座城市有着相似的性格特点。
“商丘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其地位与蚌埠不分伯仲。隋唐大运河贯穿商丘,蚌埠同样依淮河而建。商丘还是历史文化名城,蚌埠的双墩文化、大禹治水也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郭文剑认真比对了两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他认为,厚重、内敛是历史赋予它们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观看了省运会宣传片后,郭文剑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富于人情味、有时代感、展现现代体育竞技精神”是他对于此片的评价,也适用于蚌埠的城市精神。他说:“蚌埠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缺少的只是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此次省运会在蚌埠举办,必将大大提升蚌埠的知名度,也展现蚌埠淳朴善良的精神风貌。”
“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惊喜”
——访阜阳日报社总编辑王冰
7月5日,蚌埠体育中心,记者一眼认出戴着棒球帽的阜阳日报社总编辑王冰,他正在宣传展板前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
“场馆大,在全省都能数得上了,占地面积有多少?不会少于500亩吧,我估计体育场至少有三万个席位!”参观中,王冰不停地感叹,因为曾经从事过体育工作,他对体育场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看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体育设施、文化设施是一个重要标志。“第十四届省运会能在蚌埠举办,是蚌埠的骄傲,也是一个契机,能看得出来,蚌埠的全民健身氛围十分浓厚。”
在王冰看来,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看路有多宽、楼有多高、树有多密,更要看功能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率。“体育设施最主要的是实用,而不在于其颜值有多高。”实用要从几个方面看:当地老百姓使用率高不高;能不能承接国内外的体育比赛,把商业化运营做起来,成功开展体育活动;最后是管理,保证商业化运营的质量,这是个大的问题,越是规模大的体育中心,每年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管理起来则越难。“所以说,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水平,体育设施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参观完蚌埠体育中心,王冰有感而发。
沿途参观龙子湖体育公园、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等景点,王冰感受到了蚌埠城市的发展。“十年前出差来蚌,居住在淮河文化广场附近,晚上出来溜达,喷泉非常好看,那时候阜阳还没有这种喷泉,感觉特别新鲜,觉得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每一次来蚌埠,都给我带来不同的惊喜。”王冰说,道路宽阔整洁,风景美如画,新建小区鳞次栉比,车辆行驶井然有序,珠城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文明之风。
对于即将举办的省运会,王冰充满期待,他说:“蚌埠荣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城市整洁了,市民的文明素质也提高了,加上先进的体育设施,浓厚的体育氛围,我相信,一定会举办出精彩的省运会!”
同圆“创城梦” 共享“文明果”
——访淮北日报社总编辑李少华
“蚌埠的变化太大了,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用日新月异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站在红白相间的“巨龙”——蚌埠体育中心前,淮北日报社总编辑李少华禁不住感叹,这条“龙”可真有气势,绝对是一个地标性建筑。
这是李少华第“N”次来蚌埠了。蚌埠和淮北地缘相亲,两地居民来往频繁,李少华也不例外。“年轻时去淮北上大学,总是坐火车途经蚌埠。以前对蚌埠是好奇和向往,经过这么多次的‘亲密接触\’,对蚌埠还挺有感情呢。”李少华说。
道路宽敞,建筑气派,干净整洁,宜居宜游。李少华频频为蚌埠“点赞”,体育场馆建设非常国际化,体现了蚌埠的大视野、高站位和规划的前瞻性。省运会场馆大气有特色,龙子湖畔风景怡人,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令人钦佩又心醉,到处都彰显着大城风范,令人赞叹。
说起两地的“缘分”,去年11月,蚌埠和淮北携手步入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淮北用了20多年终于创城圆梦,城市环境大大提升,居民生活也有所改善。”李少华说,此行刚踏上蚌埠这片土地,一股强烈的文明之风就扑面而来。所到之处整洁清爽,人车互谦互让,居民和谐安居,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之风,孕育着开放创新的勃勃生机。
都说创城容易“守城”难。眼下,淮北和蚌埠两座城市在享受创城成果的同时,也在积极坚守这一成果。“蚌埠和淮北将继续携手,在文明这条康庄大道上大步前行。”
对于即将在蚌埠举办的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向来喜爱运动的李少华难掩兴奋。“淮北的射击和蚌埠的游泳项目非常厉害,屡次在省运会上获得佳绩。这次实地探访了体育中心的射击馆,心理上对省运会更加亲近了,也更期盼这届带有浓浓蚌埠特色的省运会。”
以省运为契机 提升城市内涵
——访淮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沈国冰
淮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沈国冰每年都来蚌埠至少一次,每一次来,都能发现新的变化。“有些变化,仔细入微;有些变化,则震撼大致。”沈国冰毫不掩饰地赞誉,“蚌埠是一座生态城市,一座文明城市,一座充满活力城市。魅力四射!”
蚌埠和淮南虽然同属于皖北,同属于淮河生态经济带,但两个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特性有很大差异性。沈国冰说:“这些年,蚌埠在转型发展以及主导产业培育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客观地讲,很成功。”进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淮南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型发展布局,结合产业结构特性和淮南城市特点,提出并实施了1235发展思路,作为转型破茧的主战略。“一个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双轮驱动”,就是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加快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三化进程”;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显然,淮南的产业转型发展,还有支撑战略,就是打好‘四张资源牌\’,即打优煤电资源牌、打强数据资源牌、打好科教资源牌、打响文化资源牌,着力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沈国冰认为,创新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器和引擎。“无论是蚌埠还是淮南,都要全力打好创新这张牌。创新无止尽,创新无禁区。比如,淮南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加大创新财政投入,与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同时激励自主创新。这些,或可能给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提供一定条件。”沈国冰说。
省运会是安徽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理念和精神,与城市精神互通共融。毫无疑问,一场省运会,对一座城市的形象展示,文明程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硬件建设是有形的有期的,文明的涵养将是无形和漫长的。”沈国冰建议,“希望蚌埠以举办省运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内涵和市民文明素养,把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本版文字:陈瑶 陈春怡 张胜华 曹梦晴 吴媛媛 李景 杨露露 张婷婷
本版摄影:刘晨 陈昂
新闻推荐
汪莹纯在暗访调研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时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整改落实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本报讯(记者顾楷)7月5日下午,市委书记汪莹纯冒着大雨、踩着泥泞,先后走进和平乳业蚂蚁山奶牛场、汇通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