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 五河新闻 固镇新闻 怀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蚌埠新闻 > 正文

产教融合:怎么融?怎么合? □

来源:蚌埠日报 2018-06-29 18:26   https://www.yybnet.net/

■主持人语

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蚌埠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日前下发,旨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加快技工大市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本报邀请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凯、市人社局副局长朱冬民、市发改委社会事业科科长张国威、蚌埠工艺美术学校校长胡业武等相关领导做客“党报会客厅”,就该产教融合的政策解读、实施途径、工作难点、解决办法等做一探讨。

◎职业教育是阳光事业,是工业2.0的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部分,比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李凯 市教育局副局长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政策共享也可汇集、放大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

朱冬民 市人社局副局长

◎产教融合存在“三无”“三不”问题。

◎建一个平台、引一批资源、推一个机制,推进产教融合。

张国威 市发改委社会事业科科长

◎有产业支撑,产教融合才有基础。

◎政府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但企业视而不见。

胡业武 蚌埠工艺美术学校校长

工业设计、装饰设计类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较易与企业对接。

深度对话

校企合作喊出“芝麻开门”

职业教育初步实现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校企合作在一部分学校稳定发展

主持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产教融合的实施主体,蚌埠市目前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如何?蚌埠市在产教融合方面有哪些尝试?

李凯:职业教育是工业2.0的人才支撑,也是前景广阔的阳光事业。蚌埠现有高职院校2所,在校学生1万人左右,专任教师366人。中等职业学校14所,在校生近3万人,专任教师数1954人。

2017年,全市22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保留14所。其中,保留并继续促成3所市域内省属中职学校属地化管理;将市教育、人社、住建、交通等4个部门所属5所学校以及1所民办学校按规划入驻职教园区。市职教园区投入使用后,初步实现了“集约节约、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幅提升了入园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2017年蚌埠市中职招生数同比增长近20%,市区增长近40%;2018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中,蚌埠市中职学校获得15个一等奖,28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

张国威: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校企合作”已尝试数年,主要是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做科技成果转化等,现在的产教融合在内涵上更加丰富。

校企合作涉及到企业利益,比如科技攻关项目、技术创新平台的申报,是否与高校合作是项目申报的指标之一。蚌埠市的安财大、蚌埠学院,市外的合工大、安大、安农大、科技学院等,都参与了蚌埠市的校企合作。有的学校还办了企业冠名班,定向招生,如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丰原集团等与蚌埠市几所院校合作,为新建项目培养技术工人。蚌埠市在校企合作方面在全省属实施效果比较好的城市,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胡业武:有产业支撑,产教融合才有基础。蚌埠工艺美术学校三类专业中,工艺美术类和计算机类校企合作比较好,都有较为固定的合作企业,包括家装协会、家装企业、装饰公司、设计公司等。学校可以结合专业来选择企业,学生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企业。服装类与企业合作很少,因为就专业布局来说,蚌埠市必须有服装设计专业,但服装类企业少,产业支撑力不强。

“冷热不匀”需要双向引导

产教融合存在“三无”“三不”问题。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意愿不强。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定位、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

主持人:产教融合工作涉及面广,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李凯:近几年,市教育局认真贯彻上级部门要求,开展“冠名班”、“现代学徒制”等试点工作。从合作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用工热、合作冷。有些企业只看到短期利益,把目光聚焦在招工、用工上,不重视与学校的日常合作,没有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招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工作中去;有些企业用工方式不科学,没有为实习生、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实践岗位,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技术含量不高。

二是重使用,轻培养。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培养重视不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状,上升渠道不畅通。此外,部分企业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薪资待遇低,后勤无保障,缺乏人文关怀。在生活配套设施、人才理念、人才培养、经营效益、企业文化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存在较大差异,这都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也不利于校企合作。

三是涉及广,配合少。“产教融合”涉及学校、企业、发改、教育、人社、财政、经信等多个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但以往的做法多是某个单位单打独斗,缺乏与各单位的有效配合,合作效果不明显、不深入。

蚌埠市缺少管理规范的大企业,多数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意愿不强,这是限制产教融合的主要瓶颈。

张国威:从市发改委社会事业科采集的情况看,蚌埠市产教融合存在“三无”“三不”问题:一是无明确的责任主体。主体范围太广,“产”为产业包括一、二、三产,涉及多个部门和工业、高新技术、贸服等不同的企业;“教”则涉及到高校、高职和中职院校等。两类主体在沟通、对接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和误判,积极性都不太高。二无有效的推进机制。以前校企合作的形式、层次、规模、程度都较低,从校企合作升级到产教融合,需要有路径、有融合规范,同时在深度、广度上拓展。三无激励机制。企业想“短平快”见效益,而一些产教融合的项目的效益不一定立竿见影。政府虽然有一些奖补政策,但激励机制不完善,主体积极性不高。

“三不”:一是资源情况不明。蚌埠市各级各类院校开设了哪些专业、有哪些是优势专业,全市哪些行业哪些企业有哪些人才、技术等需求,目前没有这方面的统计和研究。二是企业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已合作的项目少、规模小,影响范围小,内部激励机制没发挥作用。从统计数量上看,全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占比很小。三是合作意识不强。有的合作主体缺少长远规划,对借助各类资源、各项政策推进自身发展信心不足。就企业主体来说,对学校能起到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学校则对企业急功近利表示反感。

朱冬民:人社部门在支持校企对接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产、教对接方面还不够同步,如学校定向培养人才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校园教学要达到一定课时,而企业则希望迅速上岗。二是本地毕业生输出多、留蚌少。蚌埠高校和职校毕业生留在本市工作的不到30%,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最高的合肥也不到50%,全省情况都如此,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比不上发达地区。三是高校职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定位、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想要的专业没有,比如智能装备、玻璃、化工等方面。核心问题是引不来、留不住。政府要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企业也要为人才创造发展空间。

胡业武:从学校的办学经历看,一般企业对产教融合兴趣不大,没有培养、储备人才的计划。有些企业只是在缺员严重时才匆匆忙忙找上门来。其实政府在推进产教融合,解决企业人才缺、用工难等方面,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但企业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学校还有投入成本增大的困难,学生参与生产实训发生的材料费用,比如加工产品、使用耗材等,都需要学校来负担。

主持人:“引企入教”、校企合作是加强产教协同合作的途径,怎样推动、配合企业发挥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作用?

李凯:《蚌埠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等提出了多项支持政策,如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改进办学准入条件和审批环节。配合相关部门,按照“政府引导、骨干带动、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支持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丰原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建立校企互派工作人员机制,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门也要配合相关部门,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让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共建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探索建立中职学校与企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协助行业主管部门,支持本市企业与中职学校开展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合作,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

同时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按照不低于企业职工岗位5%的比例设立学生实习岗位。学生顶岗实习3个月以上的,给予每名学生500元/月补助。鼓励中职学校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保障学生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基础工作,鼓励职业学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允许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建立全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人才库,探索无校籍管理模式。开辟公办职业学校重点专业“一体化”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度,实施“蚌埠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

胡业武:我校的专业设置充分结合市场需要,抓住最前沿的市场信息,与企业的合作也探索出一定的经验。现在我们每学期都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锻炼中实实在在学到了知识。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与企业合作,让企业的思路想法也融入学校教学中。同时引进企业助力开办校园工厂,由企业带着师生校园创业。探索企业盈利、教学提高、学校发展的共赢结果。

多头发力终须“九九归一”

教育模式转型,强化行业指导,建立协作平台,营造留人环境,归根到底需统筹规划、统一实施

主持人:对于现阶段存在的困难有哪些解决办法?产教融合需要有哪些支持和保障?

李凯:就教育部门来说,首先要提升自身能力,在办学条件、院校规模、教学水平、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要提升。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部分,比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相关学校自身要从基础教育的模式转型到职教模式,建立“双师制”,加强技能培养。

同时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市发改、教育、人社、财政、科技、国土和经信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金融监管机构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做好统筹协调,加强监督检查,推进工作落实。

还要强化行业指导。支持行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制定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指导校企一体化育人。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对重点企业缺工人数、工资水平、人员构成及增减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掌握企业用工趋势,为劳动者和企业建立快捷有效的信息对接服务。《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蚌就业若干政策的通知》文件精神要落实到位,比如社保缴费补助、竞赛获奖奖补等,督促企业提高工资待遇,保障学生权益。规范企业管理,建立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帮助实习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拓展员工上升空间。

朱冬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须制定政策,营造引人留人的环境。蚌埠市出台了《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都包含支持产教融合的内容,很多政策都颇有含金量,比如《吸引留住高校毕业生在蚌就业创业若干政策》第一条强化安居保障,对新引进在蚌埠市重点领域稳定就业,并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的博士给予10万元安家补助,硕士4万元、本科毕业生2万元。高校毕业生优先安排其入住人才公寓,第一年房租全免。在蚌埠市企业就业、未享受上两项政策的高校毕业生,连续三年给予每年3000元至20000元的住房补贴。我们还建立了政府引导推动、企校合作融合、招工招生同步的“工学一体”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学校双方共同编制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学习标准,共享教学培训资源,实现生产教学一体化定向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人社部门的任务就要把这些政策措施抓好落实,要求相关部门拿出贯彻意见和配套细则,对产教融合提供具体的支持。

信息沟通是产教融合的前提。人社部门下一步要帮助校、企加强对接,把双方或多方的资源、优势、需求、融合方式充分沟通,比如加强专业规划,建议相关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蚌埠市的产业发展相匹配。发挥产业的主体作用,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继续采取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解决企业用人需求。

教学方面应根据专业、行业要求灵活调整,适当压缩在校学习时间,增加企业实岗实训时间,实行新型“学徒制”,让企业早介入、早培养、早用人,让学生早入行、早上手、早适应。

政策共享也可汇集、放大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多个部门都根据职能范围为产教融合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比如针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蚌就业若干政策》,这些政策应汇总整合,发挥政策叠加的效应,同时也便于产教融合实施主体“对号入座”,享受到这些政策的方便和实惠。

张国威:解决办法可以归纳为“三个一”:

建一个平台。产教融合涉及多个部门,让哪个部门来牵头都很吃力,或可成立一个企业化运作的平台公司。首先要做基础性工作,把全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摸清家底,掌握有哪些可用资源;再梳理全市产业发展情况,了解有哪些可能的需求;同时学习各地经验,引进适宜的项目类型、融合模式、操作方法,然后为产、教两方主体对接,确定融合项目,如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制订相关方案。在前阶段进行的“千干扶千企”行动中,大富重工等企业就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寻求院校合作。有些新落户企业对蚌埠市情况不太了解,平台就可提供点对点服务,为产教融合提供路径,充分发挥平台的中介、孵化、转化作用。

引一批资源。当前合肥、芜湖、宣城等市都在发力引进高校资源。蚌埠市的高校资源结构不良,理工类、应用型院校专业少,可引进理工类名校在蚌设分校。从长远看,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推一个机制。这个机制主要是激励机制,汇集所有优惠政策,激励产、教两大主体加强合作,及时申报融合成果,及时兑现奖补政策。

新闻推荐

启动应急预案 疏导道路交通

本报讯(记者何沛)6月27日夜晚的大雨,导致市区多路段积水,让第二天出行的市民受到了影响,许多车辆途中抛锚。6月28日上午,市交...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产教融合:怎么融?怎么合? □)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