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高考的季节,牵动着千家万户。最近,关于高考的消息占据着媒体的头条,微信群、朋友圈也是一片热议,在这30℃上下的日子里,我也倍感高考话题带来的炙热,脑中依稀浮现四十一年前自己参加高考时的往事。
1977年的冬天,我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全国统一考试。这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进入大学,招生对象包括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
一声春雷,震撼了神州大地。多少年轻人的心里重燃起人生希望的火焰,平添了一种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信念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其中就包括我们这些与知识结下不解之缘,从未中断过知识求索的六六届高中毕业生。
因为一直以来有兴趣于文史哲,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文科。因为对古典文学的偏好,而且一直教学语文再加上对历史、对考古颇有兴趣,所以在报考志愿书上只填了一个志愿——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业。1966年夏天,我从蚌埠一中毕业,自以为成绩还不错,虽未能迈入大学校门,但是在那之后的两年岁月里,我和一些同学还是耿耿痴迷于书卷。一个暑假的时间还曾埋下头来不闻窗外事,潜心钻研了王力先生的四卷本《古代汉语》。1968年冬天,我下放到农村,除了极其简单寒酸的生活用品外,没忘了带上一箱子的书和一盏小马灯。两年的农村劳作之余基本上都是与书为友。1970年冬天我被抽调回城,在蚌埠师范中文班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集中培训,然后被分配到蚌埠二中任教,虽然教的是语文,为了提高我带班主任的班级学生的成绩,经常也给学生系统地补数学课。
机遇属于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和努力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利用身在学校之便,迅速收集齐政治、数学、历史、地理的教材和应届毕业生的各科模拟试卷,一边教学、一边复习迎考,常常是秉烛夜读直至晨曦初露,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把并不陌生的那些“老朋友”再逐一熟识一遍。
1977年12月初,我踏进了迟到十一年之久高考考场大门。考生的年龄跨度较大,从三十余岁面庞上已经刻上浅浅沧桑印记的我们,到十七八岁青春焕发的应届毕业生,因而就有了当年师生同场的佳话。
新闻推荐
蚌埠市产权交易中心受委托,向社会公开转让如下资产:一、转让标的及转让底价:(1)卧式锅炉两套(2)潜水泵一批(约8台)(3)200吨...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