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蚌埠市审议通过了《蚌埠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从2018年1月1日起,以中环线为界,市区中环线以内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任何时段均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今年是蚌埠市第一个“不闻鞭炮声”的春节,效果咋样呢?
在笔者的观察中,7天春节假期,珠城是安静的,在年三十、年初一、年初五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的三天里,几乎未听到鞭炮的声音。在笔者的亲戚朋友处,对于禁燃也是各有各的观点。有人说没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热闹。也有人说不放鞭炮,年味淡了,和其他假期已没有什么区别。更有人提到,汽车一年365天都在排污,一年就这么一次春节,不能把空气质量不佳的责任都怪罪到鞭炮身上。乍一听似乎都有那么点道理,再细琢磨,笔者却不能苟同。
在笔者的印象里,打小起,过年必放鞭炮。大人给的压岁钱,男孩子几乎都花在了买炮上,二踢脚、大雷子、钻天猴是我们的最爱。不过每年放这几种炮,多少都要出点事,比如二踢脚,炮没放出去却在手里炸了,后果可想而知。还有钻天猴,新衣服烧几个洞是小事,有时候这钻天猴“神出鬼没”的,极易误炸到人。现在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也越来越集中,当人们在一个点放炮的话,其噪音威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楼道内燃放鞭炮,其燃放带来的回声更是让人心慌慌的,相信大家都有年三十熬夜后被鞭炮吵醒的惨痛经历。而燃放鞭炮后,还不能立刻打扫,否则财气就没了,所以过年那几天,楼道、小区以及市面,燃放后的炮纸屑是随处可见,喜庆不喜庆?喜庆,但用一片狼藉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当然,每年燃放烟花爆竹所引发的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看来热闹是有代价的。
没有了鞭炮,年味是不是越来越淡了呢?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年的文化仍然延续着。你看每年春运时的火车站、汽车站和摩托大军,再远的人都要在年三十前赶回家,和家人团圆。拜年,除了走亲访友,互致新春问候以外,电话拜年,微信QQ拜年、短信拜年等,浓浓的年味和亲情依然在,但在当下似乎又缺点什么。随着国家的富强,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吃穿用度已然没有过去的紧巴了。菜场如同超市,菜品琳琅满目,每天都是盛宴。雨后春笋的饭店、美容美发店,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致和洒脱。再加上强大的网购,天天都是年。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有了新的高度和追求,尤其是年,如何用文化来填补、丰富和创新,这是一个新课题。如果我们不能以文化的高度来享受传统,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不能摒弃落后的年俗,衍生出有魅力的新习俗,年味或许会越来越淡,与放不放鞭炮,关联不是太大。
放炮污染不污染环境,这是毋庸置疑的。最近几年,雾霾天很多,人们谈霾色变,国家下大力气整治,已初见成效,但任务依然很艰巨。目前我国总人口数13亿多,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有4亿多家庭,去掉部分少数民族不与汉族春节同日,以及农村家庭和部分城市禁燃,仍有约1亿家庭燃放鞭炮。如果按照每个家庭年三十、农历新旧年交替、年初一、年初五和元宵节,以及商户初六、初八开业等节点集中燃放鞭炮,在往年的监测结果中均显示,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大幅增加,pm2.5指标更是成倍地往上蹿,甚至达到了爆表。而今年蚌埠市禁燃,我们明显感觉空气质量好于往年,呼吸也顺畅了许多。与此同时,因为禁燃,城市洁净了许多,也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使得他们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节日保洁中。
不可否认烟花爆竹在年里确实扮演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但这不等同于年。时代在进步,同样也在召唤着过年新的方式,那就是自觉改变老传统,适应新常态,这也是社会文明的召唤。今年禁燃的珠城,城市安宁、空气清新、垃圾减少……这样一个欢乐、祥和、低碳、环保的幸福年,少了鞭炮,年味依然在每个家庭弥漫着。
新闻推荐
据中安在线—蚌埠新闻网报道,春节假期结束,记者从12345市长热线办公室、食药监部门、市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了解到,春节假期,市长热线共受理群众各类投诉、举报、建议、咨询、求助等有效问题1731...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