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子女要求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家庭养老的功能呈现减弱趋势,部分独居老人的生活面临诸多问题。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民政部门、养老专家、人大代表等,请他们就独居老人生活把脉献策。
独居老人生病无人照料
1月26日14时许,两站社区“和谐+”志愿者赵琳接到求助电话:今年91岁的独居老人刘老太家里的液化气灶坏了,还饿着肚子。随后,赵琳联系邻居李小元,请他代为查看情况。社区又安排志愿者上门对刘老太的起居进行安置。27日一早,社区将新购置的液化气灶送到老人家中。
27日16时许,老人再次拨打电话称,自己因为摔伤无法动弹。社区工作人员及时赶到,敲了十多分钟的门,老人才爬着将门打开。看到这种情况,赵琳赶紧拨打120将她送往医院救治,并向区民政局负责人汇报,协调刘老太住进了敬老院。
2月2日19时许,延安派出所接报警称:辖区自行车厂小区一民房内传来老人微弱的求助声。民警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隐约听见求助声,但房门紧锁。民警立即通过指挥中心联系开锁人员并拨打了120。开门后大家发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动弹不得。随后他们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并联系上了老人的家人。派出所教导员丁传光告诉记者,这已经不是该所民警第一次解救独居老人了,一些独居老人的生活现状看着真让人揪心!
与刘老太相比,同是独居的魏瑾姝要幸福的多。2月9日,伴着动感的民族舞曲,魏瑾姝与老姐妹们一起排练舞蹈《五十六个民族》。记者走进高新区文竹苑社区活动室时,立即被这里欢快热闹的氛围所感染。
魏瑾姝对记者说,“人老了,怕寂寞。儿女工作忙,家里没什么事,我又喜欢跳舞唱歌,这么多人一起,至少不会感到冷清。”“老姐妹们一起排练聊天,时间过得很快。”今年61岁的魏瑾姝快言快语,她看了下手机,“11点了,我得赶紧回家做饭了,你还可以去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百寿居\’看看。”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迎河碧水湾小区内的“百寿居”,今年八旬高龄的段树林老人站在理疗室门口说:“张院长,理疗师傅今天还来不来?”张健院长说:“今天肯定不来了,我帮你约明天一早来。”
79岁的王玉莲老人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自己就不怎么做饭了,平日里就在日间照料中心吃饭。“非常方便,吃得也很好,口味清淡,肉烧得很烂,适合老年人的口味,收费也不高。”王玉莲对这种养老方式很满意。
“照料中心现在有 20个老人,年纪最大的已经100岁。除了日间照料,还有24小时照料服务。照料中心会把老人的房间布置得很温馨,就是要让老人有家的感觉。这里经常还有志愿者前来开展活动。”张健说。
养老机构缺有资质的好护理员
今年70岁的高春明和69岁的李振美是一对恩爱的老夫妻,入住祥和老年公寓已经有两年时间了,“这里把我们照顾得很周到,我们已经习惯这里。”高春明说。
高春明睡觉最怕有动静,每天护理员都是悄悄地走进房间查房,几乎听不到脚步声。在祥和老年公寓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80岁以上,大多患有慢性病,如何提前预防,并及时发现老人突发疾病,一直是养老看护里面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保障老人的夜间安全,夜班护理员必须每隔半个小时逐个房间进行巡视,特别是对身体状况不好的老人,还要查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预防意外发生。
“一方面是老人的安全,另一方面是保障老人的睡眠,我们很难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只能要求护理员们动作轻一些。”祥和老年公寓院长钱东梅说,对于失智、失能的独居老人,建议家人或亲属将其送进专业养老机构进行照料,平时可以多看望,这样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也比较高。据她介绍,虽然老年公寓这两年发展不错,但也存在着有资质的好护理员难找等发展瓶颈,“这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社会化养老服务还有待完善
记者就此采访了市老龄产业协会、蚌埠市老年学学会总顾问苏少忠,据他介绍,目前,社会各界人士有志于投身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为数不少,但其中很多对养老服务业缺乏认识,没有科学的分析,显得盲目,主要体现在想干但不知道怎么干、缺乏风险意识等。
苏少忠告诉记者:蚌埠市老年学学会曾针对市区养老服务业现状及发展作了专题调研,并对推进蚌埠市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这些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要想彻底解决问题,首先要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吸引投资,建设一个区域性中高档养老社区或生态养老基地,以适度普惠为原则,建设好一个市级、几个区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设计,在全市社区鼓励建设托老机构。其次要统筹城乡资源,研究解决好投资养老服务业用地难问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村镇建设规划调整,在近郊探索规划建设“养老村”或“养老镇”,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中来。最后要通过加强监管,鼓励和引导现有市区养老机构自我调整发展,力促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人大代表献策养老服务
市人大代表朱莉是龙子湖区施家洼社区党委书记,她说,施家洼社区现有27个小区,83栋居民住宅楼,4557户、1.12万余人。女50周岁、男60周岁以上老年人居住状况为——空巢老人861人、与子女同住1363人、孤寡老人8人、入住养老机构3人,总计人数为2235人,占居住人口的19.95%(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 2072人,占居住人口的18.46%)。随着社区老龄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现有两怕,“一怕失能、半失能、空巢,二怕生病。所以依托互联网+的居家养老系统平台势在必行。”
她告诉记者,今年两会她提交了《关于推进蚌埠市居家养老社社通系统平台的议案》,她建议将目前蚌埠市以社区为依托正在使用的由科大讯飞开发的智慧蚌埠系统平台进行整合,现在市委组织部已经利用此系统完成了智慧党建标准化建设。希望政府建立以“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方向”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网上养老院”运营模式,并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撑,采取有偿、抵偿、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坚持保本微利的基础上,构建一种“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居家养老服务及组织管理模式。
对于具体服务方式,她提出,首先,通过志愿者、低龄老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义工服务;其次,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或组织,针对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实行认购服务;其次,有偿服务,也就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购买上门服务;再次,抵偿服务,针对经济比较困难的独居、空巢老人,由政府发放优惠凭证进行补贴式服务;最后,无偿服务,服务对象重点为优抚对象、市级以上劳模、低保户、残疾人和困难职工老人(年龄界定为75周岁以上),由政府全额进行补贴。
养老服务“两条腿”走路
对于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市民政局福利科科长计刚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养老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仅要依靠市场,也要发挥政府作用,要双管齐下,‘两只手\’一起抓。”
计刚表示,首先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像抓社区建设一样,贯彻落实好相关文件精神。同时,两条腿走路,即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两条腿并行,建立15-20分钟养老服务圈。另外,继续深化养老机构的‘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这是被民政部明确列为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据他介绍,以前,很多社区居家养老都是“花架子”,一间房、两张床,就有托老所了,就有日间照料了,实际上是运作不起来的。工作人员谁来招?费用谁来给?这些问题不解决,社区居家养老只能流于形式。必须要有切实可行模式,建立准入、监管、退出制度,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为老年人营造出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
位于荆涂风景区黑虎山南麓,有一片园区已初具规模,这就是市民政园项目。根据规划,园区共分两个区块,由一条主干道自然分割。东块占地120亩,是由社会福利院和救助管理站组成的公益性区域;西块占地235亩,是为满足老龄社会需求兴建的社会化运营的老年公寓和配套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作为二期工程,已移交给市卫计委负责建设、运营),其中老年公寓由11栋老年公寓、2栋综合服务楼和1栋后勤服务楼组成,计划建设床位2115张。目前,园区已经全面封顶,正在抓紧安装外墙保温一体板和屋面瓦,预计2018年底前完成项目园建设,2019年投入使用。
新闻推荐
蚌埠五院肝病科是“蚌埠市十大临床重点扶持专科”,实际开放床位150张,主要医疗设备:血浆置换仪、无创瞬间肝弹性诊断仪、螺旋CT、高频医用X射线机、数字X光机、多台彩色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