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 五河新闻 固镇新闻 怀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蚌埠新闻 > 正文

三代人的春节记忆 本报记者 靳瑾

来源:淮河晨刊 2018-02-12 14:18   https://www.yybnet.net/

春节,是烙印在中国人记忆中的文化基因。每个人关于春节的记忆,无论喜悲,都是时间的见证。如果再把时间线拉长,不同年月的春节又有着时代鲜明的痕迹。透过三代人的春节,也能隐约看见大半个世纪的脉络走向。

九旬老人靳爷爷:困苦岁月也有温暖回忆

靳爷爷出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山东。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风雨飘摇。别说好吃好喝,能过个太平年,一家人团聚都是奢望。所以,靳爷爷记忆中的春节,就分为打仗时期和太平年月两个部分。

要是战事吃紧,父亲去了前线,春节就是母亲带着弟兄三人潦草度过。吃的喝的一应简单,也就街面上比平时多些热闹劲,大门上多副春联,餐桌上多道荤菜而已。“少年不知愁滋味”,小孩不懂得其他,仍然盼望过年,哪能想到大人心里煎熬呢。

在和平年月里,虽然有段时间不倡导旧历新年,但传统哪容易改变,春节仍然很热闹。炸麻叶,包枣馍,切猪肉,剪窗花,贴年画,大人似乎有无尽的事情要忙。学堂里早早下了学,就能跟在大人后面备年货。到了店铺里,总能捡到漏,得点平时想不上的小玩意。

年三十,理发沐浴更衣后,一家人要在父亲的带领下,向擦拭一新的祖宗牌位祭拜。当时已是新时代,不兴磕头,就以鞠躬代替。不过,年夜饭的饺子里仍然有母亲放进的铜钱。她悄悄做记号,确保铜钱饺子盛到三个儿子碗里。虽说是迷信,但靳爷爷至今想起,仍为一片慈母心唏嘘。连带着,他也能清晰地记得自己咬到铜钱时的兴奋与快乐。

“小时候过个年,要提前很长时间准备。”靳爷爷记得,小时候田里专门要辟出一垄来种大黄米。这种作物产量低,伺候起来又费事,农民并不欢迎,种它纯粹为了过年包豆包、打年糕吃。不过也由此可见民众对过年的重视。“过年不用做功课,大人不兴打骂小孩,所以小孩都盼望过年。也实在是平时日子太苦,过年的甜就凸显出来,所以说人心情好就叫作——高兴地像过年一样。”靳爷爷感慨道,几岁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已是快百岁的期颐之龄了。

后来,靳爷爷一家来到蚌埠定居,过年的习俗也慢慢与当地人别无二致。好在,老家的侄儿侄女过年时都会打电话来问候,听着熟悉的乡音,淡淡的乡愁仍然止不住在心中翻滚。

50后刘阿姨:母亲巧手置办出“小肥年”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小时候的生活虽然仅够温饱、衣食不丰,但是对待过年却是郑而重之。从进入腊月开始,几日扫尘,几日备食,都按日子数着来;何时贴春联,何时放鞭炮,都有老一辈的讲究,严格如谨遵农时的庄稼把式,不容一丝错乱。自然的,小孩们也知道何时能吃肉,几号穿新衣,提前半个月就伸长脖子盼望。

别看那时计划经济物资匮乏,但是父母想想办法,会过日子的平时攒一攒,努把力总能让孩子过个“小肥年”。比如夏天吃完西瓜,瓜子就留下晒干,到了春节前自己炒一炒,每个小孩口袋里都塞得满满的。春天买两只小鸡仔,养大了中秋和春节杀着吃,是餐桌上最“硬”的一道菜。过了腊月二十五,就张罗着到副食品商店排队买带鱼、豆腐啥的,再弄一大盆海带烧肉,一家人的餐桌上也算凑齐了鸡鱼肉蛋。不管平时多节俭,年三十的团圆饭都得像模像样。

“东西少,又要显得多,就特别考验当家主妇的手艺。”刘阿姨回忆说,那时卤完肉菜后,带着荤腥的卤汤可舍不得倒掉。切上几个大白萝卜,放上花生、黄豆,再把豆腐干切丁一锅烩,富裕的人家放点带肥油的猪皮丁,就是“辣豆子”。看着素,入嘴却有肉香,下饭喝酒都喷香。而她印象里最深的一道年菜,叫做“涨蛋”。用发面馍和到鸡蛋里炒,两三个鸡蛋就能炒一大盘,人人能分到一大块,一咬满嘴鸡蛋香。

除了吃的,新衣裳也是春节的一大盼头。家里姊妹多,童年都是拣上面哥哥姐姐的衣服穿。到了七八岁知道爱美了,一进冬天就开始跟父母耍闹,拼着挨上一顿打,过年总能穿上新衣服。“就是自家用花布做的蒙袄褂子,现在小孩估计看都不看一眼。小时候是一定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衣裳做好,放在柜子里每天都要摸摸看看,趁人不注意就穿上身试试,那是越看越好看。”

小时候过年,洗澡也是一件大事。当时蚌埠的大众澡堂极为稀少,大家又都想干干净净过个新年,所以年三十那天澡堂生意特别红火。经常是上午去排队,等到下午才洗上。洗完澡,浑身蒸腾着热气,两个脸蛋红得窜火,又是疲乏又是松快。要是能吃上个爽脆沁甜的红心萝卜,那真是萝卜赛梨,美得冒泡。

80后小罗:不记得吃,光记得玩

小罗出生于1983年,彼时改革开放大潮席卷全国,物质比之上一代空前丰富。所以,小罗关于春节的记忆中,物质所占比重并不高。

虽然不盼着吃喝,但小罗还是清楚地记得父母的忙碌。进入腊月后,父母要赶着晴天拆洗被褥,洒扫房间,准备各种年货。窗户外,挂着提前一个多月灌的香肠、腌的腊肉。阳台地上堆着一趟趟搬回来的蔬菜,变蛋松花蛋靠墙放,还得给盛包子馒头的篓子留点地方。虽说嘴上喊着要吃十几天的剩菜了,但是心里还是高兴的。

到了节前几天,大人们的脚步更加匆忙。姑姑婶婶凑在一起,和发面蒸馒头蒸包子,卤猪尾巴、猪口条、猪耳朵、猪蹄子,还得成盆地烧制萝卜烧肉、红烧带鱼、四喜圆子。小孩在大人腿间窜来窜去,姑姑往嘴里塞块肉,婶婶喊过来尝个咸淡,一个年下来肚子都不得空。

到了年三十晚上,桌子上花红柳绿,盘子碟子摞起来都摆不下。大人一边往小孩碗里夹菜,一边嘱咐留点肚子,一时还有甜汤和八宝饭。其实,那时候哪还顾得吃,就惦记着天赶紧黑——小蜜蜂这样的呲花炮到天黑了才能看出好看来。

吃罢年饭,一家人钻进被窝看春晚。那时候最期待小品相声,一到歌舞就抓紧时间去上厕所。到了夜里十二点,鞭炮齐响,把电视的声音都压了下去;烟花灿烂,半边天空都映得通红,再困都会瞬间精神起来,吉祥话连珠炮式的对外蹦,哄得老人眉开眼笑,崭新的压岁钱一张张地发。虽说最后仍然是大钞被妈妈换成零钱,但那时口袋里揣了10块钱都觉得自己是个亿万富翁,呼朋引伴去买炮放,打游戏机。

透过记忆的“滤镜”回望,儿时的春节火热又纯粹。后来大家族分散成了小家庭,许多仪式就地减免,连春晚也成了“吐槽梗”,年味越来越淡了。“现在的春节从促销开始。往往是从工作中一抬头,才发现春节到了,这一年又要过去了。”小罗说,如今自己早过了而立之年,日子波澜不兴。想一想儿时的春节,心里也说不上什么滋味。

新闻推荐

美丽的张公山公园 二实小东校 三(2)班 刘昶易

张公山公园是国家4A级风景区,那里树木郁郁葱葱,花儿姹紫嫣红,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一走进南门,就能看到五个火红的大鼓,上面写着“张公山公园”几个大字。我飞快地跑过去,使劲敲了敲大鼓,大鼓发出“咚咚...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三代人的春节记忆 本报记者 靳瑾)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