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创建文明城市,既是顺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和期盼。经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蚌埠市一举夺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创城成功,蚌埠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极大提升,全市人民无不欢欣鼓舞激动万分。然而,在取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两个多月后,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创城时已经“消失”的许多不文明现象又死灰复燃。不少车辆在通过斑马线时对行人不再礼让;老旧小区的楼道内又被居民堆放的杂物堵得水泄不通;道路旁、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行为故态复萌;穿着睡衣逛商场的“睡衣客”再现商场饭店等公共场所……
有所反弹的不文明现象,不仅与全国文明城市的形象极不协调,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创城成果能否保持和深化。如何遏制不文明行为回潮和反弹?本报“党报会客厅”特邀相关方面的负责人及政协委员进行深入探讨。
本期主题:回潮怎么办
●全国文明城市这个荣誉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尽管不文明行为回潮只是初现苗头,但要引起我们警惕,不然我们的创建成果就可能付之东流。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首先我们要让全体市民明白一个道理,文明创建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事,更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市民是文明创建成果的最终受益者。
马同金 蚌埠市委党校副校长
●全国文明城市会给一个城市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多边际效应,更关键的是它会给一个城市的百姓带来更强的信心和更多的获得感。在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积极去追求去努力。
●创城成功后,我们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能居功自傲,不能沾沾自喜,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方面做得并不那么完美,精神文明的理念尚需大力倡导。
唐斌 市政协委员
●每日工作在社区,绝大多数市民希望还能像创城时那样,对不文明行为继续曝光,因为他们已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
●不文明现象有些反弹和回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放弃心中那份对美好的追求,只要不忘初心,经过短暂休整后我们重新上路,更加文明的未来一定会属于我们。
彭松 禹会区张公山社区党工委书记
2月6日,在红旗一路与朝阳路交叉口,行人闯红灯。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记者观察到有10人闯红灯。
2月7日,在红旗二路,车辆停在人行道上。
深度对话
回潮反弹,让人焦急让人忧
主持人:去年11月,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花落珠城,这既是对全市人民上下同心献身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最好的褒奖,也是对蚌埠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肯定。如今取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已过去两个多月,市民们发现,创城期间曾强力整治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又重新出现,不知你们是否有这方面的感受?
马同金:不文明行为有所反弹的情况确实存在,我感受最深的是车辆在斑马线不礼让、行人过马路不遵守红绿灯,以及车辆乱停放苗头渐渐显露。
在来党校工作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市文明办任职,亲身参与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深知全国文明城市这个金字招牌来之不易。客观而论,与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南方一些城市相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等原因,蚌埠创城的基础相对薄弱。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近200个,需要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城市综合品质全面升级。蚌埠创城之所以能够成功,整体而言,是上述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然也无法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称号,须知,参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城市众多,而最终能够拿到这个牌子的城市又很少,可以说竞争十分激烈。总之一句话,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来之不易,同时这个称号也是蚌埠未来参与区域竞争含金量极高的一个城市品牌。
市民眼中看到的渐有反弹的不文明现象,实际都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尽管在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只占有一小部分,但确实影响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因此不文明行为“回潮”必须引起我们警惕。
彭松:每日工作在社区,整天与居民打交道,对此我感受较为明显。实事求是地说,不文明行为回潮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不需讳言。
创城期间,上班途中,每次过斑马线都感到特别温暖,因为只要斑马线上有行人通过,无论是公交车、出租车,还是私家车,都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通过,成为蚌埠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如今我们会发现,虽然礼让行人的车辆依然不少,但不礼让行人的车辆渐渐多了起来,很多驾驶员开车缓行到斑马线前,有停下来的意思,但一看有车辆不停不让,短暂迟疑后就效仿起来。可见不文明行为的“模仿”效应十分明显。
我工作的社区全部是房龄在2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创城期间,政府加大投入进行全面改造,这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群众居住品质明显改善。违章搭建、在楼道放杂物是老旧小区的顽疾,创城后,虽然违建问题暂未抬头,但乱堆杂物、车辆在小区里乱停放的问题又渐渐多了起来。种种现象说明,如不尽快进行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创城成果可能会功亏一篑。
唐斌:2017年11月,中央文明委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蚌埠取得了全国第九、安徽第二的好成绩,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多年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经过创城,我们欣喜地看到,农贸市场、老旧居民小区、背街小巷的面貌一新;管线综合整治、无障碍设施完善、市区黑臭水体整治等重点难点问题各个击破,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提升了一个大台阶。
作为市政协委员,我不仅亲身参与了创城,更十分关注创城。近期通过多方面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不文明现象反弹很快,诸如停车问题、小区居民养狗扰民问题、公众场合抽烟问题、乱扔烟头随地吐痰问题等等。针对这些反弹、回潮现象,在今年召开的蚌埠市两会上,我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题为《精神文明创建“后时代”的问题及建议》,目的是提醒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整治措施,建立文明创建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创城成果。同时也呼吁大家,保持创城劲头,不松劲不懈怠,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城市的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创建路上,开弓没有回头箭
主持人:创城的着眼点,是推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创城的最终受益者是人民群众,这一点市民的感受特别真切。对于这样一件功在千秋利在当下的事业,我们应当怎样不松劲、不懈怠,初心不改、保持激情?
马同金: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首先我们要让全体市民明白一个道理,文明创建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事,更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市民是文明创建的主体,同时也是文明创建成果的受益者。老旧小区改造、交通秩序整治、生态环境提升,哪一件不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事实上,在创建工作中,老百姓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城市面貌的变化,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市民精神面貌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是创城带来的“红利”,也是保持创建成果的动力。只有创建为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文明,是为文明城市加分还是减分。其次要让各级干部及全体市民更加清晰地认清文明创建的意义所在。从蒙昧走向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当今中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关注的重心必然要转移到提高全体人民的文明素养中来。就蚌埠而言,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的“两个中心”,不仅仅是GDP,不仅仅是高楼大厦,更要以文明的软实力来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后,不仅不能松劲,不能懈怠,更要找短板、补遗漏、强基础、创新篇。
唐斌:全国文明城市是最具含金量的城市综合性荣誉,也是大部分城市梦寐以求的追求,因为它会给一个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多边际效应,当然更关键的是它会给一个城市的百姓带来更强的信心和更多的获得感,所以在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积极去追求去努力。
省委省政府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全省的重点战略统筹部署整体推进,各个城市都有文明城市创建战略规划、时间表、路线图,目标导向清晰明确。但安徽的经济社会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城乡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文化等发展还不足,而蚌埠市恰恰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硬生生闯出一条新路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创城难,保持创城成果更难,创城成功后,尤其需要我们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能居功自傲,不能沾沾自喜,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经过短暂的欢庆后,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自身还有许多薄弱环节需要加强,还有许多方面做得并不那么完美,精神文明的理念尚需大力倡导和传播。只有一直保持高昂的精神,始终像创城时一样心中绷紧那根弦,文明之花定会越开越艳。
彭松:在我看来,不文明现象有些反弹和回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放弃心中那份对美好的追求,只要不忘初心,经过短暂休整后我们重新上路,更加文明的未来一定会属于我们。
无论从媒体报道还是从其他渠道了解的信息来看,创城之后,不文明现象反弹和回潮不仅是蚌埠一个城市的问题,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类似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毕竟,创城之时,自上而下都将创城当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集中了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创城,而大功告成后,这种应急的工作状态必定要恢复常态,因为党委政府要处理的工作很多,不可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一件事上,而干部群众心中也存在着“喘口气”思想。这种情况下,原先对不文明行为形成的抑制氛围就会有所缓解,而不文明行为有生活习惯方面的、有思想意识方面的,这就决定它往往具有一定的惯性和滞后性,这些行为一旦失去监督和制约,回潮和反弹就不难理解了。
长期工作在基层社区,我深感创建文明城市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知道居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的生活有多么渴望。而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持之以恒,长期坚持,让文明成为习惯,我们的文明创建才算跨入另一重境界。
建章立规,文明创建再出发
主持人: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既体现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又是城市竞争力极具决定性的因素。文明创建成果能否保持,直接关系到蚌埠城市发展的未来,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如何防止不文明现象回潮和反弹,又如何将创建工作引向深入?
马同金:保持创城成果的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包括很多方面,但树立依法创建思想最为关键。建议效仿外地做法,出台《蚌埠市文明城市促进条例》,从公共秩序、交通出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网络文明、家庭文明等方面,明确法人单位、市民基本文明行为规范,为单位、市民不文明行为划定“红线”。比如单位重业务轻创建、不履行文明单位基本职责、单位职工文明素质不高等,以及市民驾驶机动车强行超车、随意变道、随意抢行;驾驶非机动车闯红灯、违反规定在机动车道行驶;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乱穿马路、闯红灯、翻栏杆;从建筑物、车辆上向外抛物或者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违反规定在公共场所吸烟等,将受到追责或处罚。在认真落实《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同时,建议市人大出台《蚌埠市物业管理办法》,界定好社区、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三方责任、三方共管和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管机制,把物业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彭松:社区主任被人们称为“小巷总理”,从这个称谓上可以看出,社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既要落实党和政府各种工作部署,又要密切联系群众,熟知他们的冷暖。
的确,无论是哪个人,除去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社区度过。对老人和孩子来说,社区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因此社区在文明创建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事实上,在创城过程中,社区也是创建工作的主战场和练兵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社区的文明创建工作做好了,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文明意识,那么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将文明的种子播撒下来。同时,社区居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居住在一起,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到一家人,甚至可以影响到左邻右舍。
社区工作如何保持创建成果,我认为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加强硬件建设,为创建准备条件;二是典型引路、宣传引导。硬件方面,创城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于我们这样的老旧小区,如果没有小区改造这个基础,创城的考核指标几乎无法完成。但也应当看到,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也会老化,如何建立物业管理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决定着物业管理水平,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方面的补贴投入。另一方面,社区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社区好人作为方向和路标,加大宣传力度,释放精神文明正能量。
唐斌:在今年蚌埠市两会我提交的提案上,我对这个问题作了充分阐述,提了三点建议。一是继续广泛宣传,大力营造文明创建氛围。借鉴创城期间的好做法,广泛宣传文明创建的意义、目的,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坚持投身创建,奉献创建,发挥全体市民以城市主人翁姿态珍惜创建成果,做到为文明城市添彩,不为文明城市添堵。二是建议市人大出台专门针对文明创建的地方性法规,如《文明城市促进条例》或《文明城市管理办法》,列出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清单,正面引导的同时,对不文明行为严管重罚,从思想意识上树立文明光荣不文明耻辱的价值观,并建议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文明创建的资金投入,明确投入标准和占支出比例。三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创建实效。根据蚌埠市实际情况,像项目推进一样制订城市“文明”的长远和近期目标,制作线路图,确定时间表,让群众在文明创建中获得感更大,意愿更强。
新闻推荐
办年货,有“年味”。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蕴含的强有力的经济推动力,正透过丰富多彩的消费现象在你我身边生动演绎……“过了腊八就是年。...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