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年货,有“年味”。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蕴含的强有力的经济推动力,正透过丰富多彩的消费现象在你我身边生动演绎……“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过年的气氛越演越烈,商家各种“年货大战”随之拉开帷幕。从新衣新鞋、鸡鸭鱼肉到各类电子产品,如今的人们动动手指就能网购各类年货产品。年前采购年货,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结。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年货清单”的变化突飞猛进,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之中。
年货升级反映“腰包”更鼓
“当年真是怎么也想不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啊!”说这话的,是家住蚌山区百合公馆的纪奶奶。刚过腊月初八,纪奶奶就开始忙着安排儿女置办年货了。身体还硬朗的她,也每天按时遛弯似的去周边大超市“转悠”,为的就是帮工作太忙的儿女们先看好哪家活动力度大,什么产品最新鲜。到周末孩子们有空了,直接按照老太太提前看好的商品一一采购。
这个周一上午,纪奶奶一边麻利地和面准备着当天中午的饺子,一边跟记者聊起来。“过去生活困难,想吃肉根本就吃不上。为讨生活,我十几岁就一个人去了新疆。那边天天都吃牛羊肉,我既高兴又难过。难过,是想到家里父母吃不上饭挨饿。所以给家里写信报平安的时候,就告诉父母亲我这里有肉吃,天天像过年。”纪奶奶感慨,现在生活真的是她从来没想到的好。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各种物资都是凭证凭票购买,年货往往需要家家户户都自己动手制作,炸点麻团,做点米花糖,做件新衣服,就是过年了。”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张敬瑞提到过年,分外感慨。他回忆说,改革开放以前物资匮乏,过年的年货意味着能吃上肉,鸡鸭鱼肉这些就是最好的年货。现在,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对传统年货中必不可少的肉类,已经不像过去那么追捧了。尽管百姓的年夜饭餐桌上依然少不了肉类的踪影,但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办年货和以前不太一样了,拿新鲜猪肉来说,以前买肉要‘挑肥\’,现在大家都喜欢‘拣瘦\’。”不仅如此,张教授认为,网购的出现令年货市场开始出现国际化趋势,美国的坚果、阿根廷的红虾、俄罗斯的巧克力、智利的车厘子……国际化的产品同样开始进入年货市场。
而作为中国传统年货的代表,各种腌腊制品的特色更加突出。在超市,除了各种不同口味的香肠、腊肉,还有腊鸭、咸鱼等多种特色产品,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蚌埠市某超市工作人员表示,市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健康意识也增强了,不仅仅是要吃饱,更看重养生和营养均衡搭配。“现在人们买年货,是蔬菜、水果、豆制品和鱼虾占大头。往年少不了的炒货,如瓜子花生,正在被高端坚果取代”,“红酒和茶类销售也比较多。”究其原因,这位工作人员认为,“平时人们大鱼大肉都快吃出高血脂了,过年重在家庭团聚,健康才是第一位。”
与传统年货一同发生变化的,是年货礼品市场的消费结构。年轻人的采购清单中除了美食、服饰外,手机、平板电脑等时尚电子产品同样成为年货的热点,也成为走亲访友的伴手礼。前不久,纪奶奶就托女儿给自己六十多岁的弟弟买了一款智能手机当年货。“我弟弟在外地,年龄大了,自己不会买,让孩子们买了送去,以后可以经常用手机网络视频聊聊天,我们老姐弟俩能像见面一样看看模样聊聊天。”
“手指经济”推动渠道变化
过年回家,大包袱小行李是人们的常态。而今,伴随着网购的出现,“轻装回家”正成为年货经济的新常态。
早在一个月前,因为害怕临近年底快递放假,市民李女士就在购物网站买了N多年货,直接快递到家。“你看,这个石榴酒是寄给我舅的;这个俄罗斯巧克力从东北发货,直接快递给表哥,过年给家里孩子们吃的;这个阿根廷红虾从保税区直接寄到了外婆那,准备过年全家一起吃……”李女士划开手机的购物软件,将已购买商品一一说来。从下单到接收,前后不到一周,各种礼物就已经显示签收。“网购可以瞬间看遍天下所有商店,货比N家。”是李女士对网购年货的总结。
同时,本地电商也在年底获得了可喜的业绩。郑波是蚌埠市一位网商,经营怀远涂山石榴酒和石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就通过网络直播等促销手段极力推广本地石榴和石榴酒产品。特别是年底前一个月,他的石榴酒销量是中秋节销量的2倍。
春节将至,年货采购渐入高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有钱了”这个“经济基础”的夯实,沿袭了很多年的“囤年货”的生活习惯已悄然发生改变,现吃现买、追求新鲜已经成不少人的选择。
“春节的年味,重要一点是一家人吃得开心。”蚌埠市某事业单位职工小陈,家住文化广场附近。往年,小陈买年货主要去商场和超市,临近春节各种商品销售紧俏,想要确保买到中意的商品,大概需要提前一两周着手准备。
“我家附近有一家大型超市。”小陈说年底卖场里人群爆满的情形,就是“挪不开脚”“购物不要钱”一样“一车一车地买”,而且去晚了好东西就被抢购一空。“比方最近几天,鸡蛋活动价比较便宜,几乎天天被抢购一空。”令他觉得最痛苦的是,结账排队等时很长。付完钱,还得大包小包地往车子里塞。”小陈回忆,去年他提前一周买好了蔬菜水果、牛羊肉等年货,把冰箱提前塞满。可除夕当天,打开冰箱一看,好多叶菜都蔫了,有些水果也开始烂了。今年,离春节还有一周,小陈还不慌不忙。“家门口超市大年三十都营业,初一就恢复平时营业时间了,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关门,所以每天都可以去买新鲜的。”让小陈感觉更惬意的是,家门口的超市推出了网上购物业务,3公里内网上下单1小时内配送到家,这意味着过年期间想买什么年货了可以直接动动手指,在家坐等快递员送上门,免去了手提肩扛的麻烦。
在小陈家附近的超市,一位姓宋的工作人员正在向来往顾客推介网购业务。她向记者介绍,为了让消费者有更好的购物体验,上个月超市开始推出网络配送服务,3公里半径范围内5000种新鲜商品1小时内送到家。这项服务一经推出,立刻反响强烈,特别是年底这些天,快递员“几乎快要跑不过来”。
线上线下,“春节不打烊”给人们购买年货带来便利,也悄悄改变了人们对年货的购买习惯。前不久,淘宝网与本地大超市合作推出亲情账号,推动80后网购主力军带动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网购年货的队伍。
“今年终于不用被购物袋勒得手麻了。”小陈笑着说。
新消费的转型升级之思
年货买什么?过去,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年货可以是孩子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可以是一双走亲戚时穿的新皮鞋,也可以是一套年年翻新的时髦挂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货的概念正变得难以界定。蚌埠市某旅行社负责人李振华介绍,她的店已经接了20个春节旅游订单,各种出游项目正成为人们可供选择的新年货。
年货,年年买。年货的变迁,是市民消费方式的改变,更是社会的变迁。物质的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虽是中国人心中的重要节日,但人们已没有必要像原来那样专门为春节准备大量的物品。购买方便,用不着储备了。这其中,既有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也蕴含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向前迈进。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雷松林认为,近年来,蚌埠市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食品的比重正在下降,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教育”、“花钱买新的生活方式”……购买年货内容和方式的变化,正展示出蚌埠人时尚而理性的消费观念。“办年货让人在忙碌的喜悦中感受新年到来,在琐碎却温暖的仪式里传递脉脉温情”,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却是心情。
张敬瑞认为,春节永恒的主题是“团圆”二字。过去,这个主题伴随着人们对“吃好穿好”的美好期待,现在,变化为一种“分享”的情愫,在外打拼的所见所闻所感,生活之苦的倾诉与分担,特别是今年蚌埠市“禁燃令”颁布后,烟花爆竹从很多人的年货清单中消失,体现出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的同时,文明、和谐、安全等春节新内涵不断涌现。然而,透过年货变化必须看到的是,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商品与服务质量有了新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政府要更重视民生,不断提升百姓的消费力,让百姓的“腰包”更鼓一点。
在网商郑波看来,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购物渠道。网络可以买买买,也可以卖卖卖。这是本地土特农产品卖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有利机遇。但眼下,本土电商知识水平不足,亟需政府的扶持。从实体经济到鼠标经济、手指经济,张敬瑞认为,对于工业、农业基础得天独厚的蚌埠来说,如何将一家一户的销售引导为有序抱团发展,将实体经济与线上高效对接,都是当前留给政府部门的一道待解之题。
新闻推荐
“你好,我是周洪硕。”一身军装,清瘦的面庞,有力的大手布满老茧。记者见到周洪硕时,他刚下火车,手里还拎着行李箱。因为应邀接受采访,没顾上回家他就匆匆赶到了约定地点,身后还跟着接他的爸爸、妈妈和姐...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