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婷婷
去年11月左右,流感集中高发,去医院看过儿科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几乎每个儿科诊室内,医生旁边都会围着一大堆的孩子家长,医生一面诊断着患儿的病情,一面耐心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而诊室外,候诊区的家长们要么抱着孩子焦急等待,要么是安抚生病哭闹的幼儿。
幸好这场流感并未给蚌埠市造成太大影响。新年伊始,全国多个省份流感疫情已呈下降趋势,持续三个多月的疫情也让蚌埠市不少医院超负荷运转。随着前期的两场大雪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相继放假,流感集中发热疫情也降了下来,此刻不少儿科医生轻舒了一口气:“总算回归正常了。”
孩子来就诊,医院候诊时间往往长达数个小时,这也让儿科医生紧缺的突出问题在这次集中发生的流感面前暴露出了短板。
儿科医生:“忙时,连喝口水工夫都没有”
2月7日上午7点45分,孙立清照例提前十五分钟来到办公室,提前向值班医生了解各病房夜间情况。
孙立清所在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呼吸科,从去年4月份开设以来,每天都是满员状态。这里的孩子大多患有哮喘、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流感发生后,一个月的时间,小儿呼吸科确诊收治了10余例甲流患儿。
14床的3岁男宝强强(化名),一直是孙立清重点关注的小患者,也是最近新收治的甲流患儿。“强强来的时候,浑身发热,小脸烧得通红,还伴有咳喘,孩子家长抱着冲进门诊,特别着急地要我‘救救孩子\’。”孙立清回忆道,当时给孩子量了体温,39℃。据孩子父亲描述,强强这样反复高热已经有六天了,怕是烧成肺炎。抽血化验后,确诊为甲型流感,由于孩子病情较重,便紧急住院治疗。
强强的父亲告诉记者,一开始在家附近的社区医院看的,拿了点药吃,没想到越看越严重,社区医院的医生让他赶紧带孩子去医院。说到这,强强的父亲有些懊恼,“早知道直接送医院了,孩子也不用受这么大的罪。”
查房中,又一名家长找到了孙立清。“孙医生,我们刚才去您办公室了,护士说您正在查房,能不能一会给我孩子看看。”“孩子怎么了?”“慢性哮喘,上个月出院的,您再看看孩子肺里还有痰吗?”“你带着孩子在我办公室等一下,我查完房就过去。”
这位名叫宋婷婷的家长,刚从包集镇赶来。“大宝身体不太好,一生病,我们就揪着心。小孩子的病还是要慎重些,毕竟关系到一辈子。”宋婷婷告诉记者,一开始在镇上的小诊所看的,谁知道病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上次严重时就来到医院便找到了孙医生。病好之后,还加了孙医生建的“喘宝之家”微信群。孩子后期的恢复以及哮喘的护理等,甚至孩子感冒发烧,一有问题,都直接找孙医生,都能有及时专业的回复。
一个小时左右,查完房的孙立清立即为孩子做检查。“好了,小孩恢复得挺不错,肺里也听不出痰音了,但是雾化治疗还是要继续,一天一次,一次一毫克的吸入激素。冬春季节哮喘可能反复,要提早做预防。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到门诊,我再给你看看。”孙立清叮嘱道。
送走宋婷婷,孙立清这才拿起桌子上的茶杯,喝了一大口水,说,现在还算比较正常,前段时间流感爆发时才叫人满为患。“那段时间,我们儿内科从晚上9点到早上7点半,夜间急诊时间,最多时收过100多个孩子,多数都是感冒、发烧、咳嗽的症状,儿内一科的病床已加了十多张,每个医生都是连轴转,连喝口水、上趟卫生间的工夫都没有。”
基层医院:诸多约束限制儿科诊疗
作为儿保科主任,蔡平每周二、三在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其余时间则回到市一院门诊或住院部。两头跑的蔡平对流感爆发时,患儿诊断情况深有体会。
“每次回到医院,患儿多的就像打仗。”蔡平告诉记者,市一院小儿呼吸科一共只有5名医生,门诊上夜班的也就这5个医生,按早班、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等进行排班,所以不少患儿家长急匆匆地抱着孩子冲进门诊,还是要排队。有时实在忙不过来,还要住院部的同事进行支援。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承接的是健康儿童的预防接种保健等工作,真正患病儿童来就诊的并不是很多。
前段时间,也有几个感冒发热、疑似流感的患儿来社区看病。但要确认是否是流感,先做个血常规、反应蛋白等相关检查,对于家长来说,等待的时间很熬人。蔡平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个血,因为没有相应的检查设备,必须把血样送到医院去。如果是上午抽血化验,下午两点半左右才能出报告。而如果患儿直接去医院,一个血常规的检查,半个小时报告就能出来。这也是大部分家长不愿意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因之一。”
另外,社区医院可以治疗轻微的儿童感冒,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病情,由于设备少、药品种类少,也是造成孩子来就诊,基层医院接不住的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些传统的观点,这涉及到家长。”蔡平说,现在每个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家长都想看到直接的疗效,但又担心社区医院会出现过度用药的情况,为此他们更多选择信任等级较高的医院或者是儿童专科医院。
实际上,对于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不仅是具备等级的医院儿科医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也是所有全科医生上岗前必须要通过的一项能力测试。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家长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王明军是治淮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对此,他有些无奈,像过去常出现的滥用抗生素等不合理的用药等问题,让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还有就是居民对基层医院的认识问题,认为在这里只能看些感冒发烧的小病,真正有了大病还得到大医院去。
儿科缩减:缺乏对医生劳动的正确评估
1985年从事儿科工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业务主任李有强已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3个年头。对于儿科队伍的变化,他深有感触。“1985年我们科室有20个儿科医生,10年前还剩下10个,而到现在加上返聘的只剩下8个医生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儿科不断减员,有着不少原因。”李有强坦言,现在6个家长带一个孩子,可想而知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另外,患儿基本不会说话,或者说不清楚症状,只能靠医生经验和各种检查,儿科医生普遍要花费比成人多三四倍的时间和精力为孩子诊断。因为风险大、责任大、收入低,不少儿科医生都离开了,他们要么跳槽到省级医院,要么转到其他科,比如内科。
随后,李有强向记者说起了最近发生的一起抢救患儿的例子。“患儿刚送进医院时高热惊厥,担心孩子出现休克,我和几个同事一起参与抢救。当时我正值中午休息,因为年资最高,便现场指挥,先下了口头医嘱,然后再补医嘱。抢救了半个多小时,孩子烧也退了,四肢也暖了,可正当我们松一口气的时候,孩子家长一句话凉了我们的心。”
说到这,李有强有些愤愤,“孩子家长说,在场抢救的都是实习生,这么做都是应该的。这话的确伤人,患儿住院后,我又安慰了科里的几个年轻医生,让他们别在意,好在孩子的命救了回来。”“如果政府或者医院再不采取相应措施,这种儿科荒的局面还会加剧。”李有强表示,现在有一些政策,比如医学院降分招收儿科医学生、或者医院降低标准招聘儿科医生,他并不看好这种做法,“这只会降低儿科医生从业水平和素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李有强告诉记者,“我最近在看钟南山院士的一篇报道,就像钟院士所说的,要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从待遇这一方面入手。大而化之,对于整个医学领域都应该从认可医生的价值、劳动付出这方面来解决问题。”
□记者手记
妈妈可以在小儿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去年2月,记者有幸晋级,成为了一名母亲。然而当宝贝第一次发烧、第一次感冒、第一次腹泻时,面对难受得说不出话、只知道大哭大闹的孩子,记者也曾上网查资料,找所谓的物理疗法;半夜十二点抱着孩子去医院排队挂号;整宿整宿地抱着哭累的孩子,一边轻抚一边重复“不要怕,妈妈在”……新手妈妈的各种手忙脚乱以及心急如焚同样出现在我的身上。
现在孩子刚过完周岁,再面对突然的疾病时,我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不是不紧张,是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采访过很多儿科医生,在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中,我知道了各种疾病都有一个过程,就像出现了高热流感症状,即使及时用药,也要等到48小时左右才能退烧,还有些孩子退烧后可能会再出现呼吸道的症状,会有点咳嗽。这都属于疾病恢复过程。而这时候家长不要频繁地来医院,因为对孩子的恢复不利。
事实上,每一位妈妈都会很愿意交流经验、普及卫生知识,在儿科医生紧缺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发动这一部分群体,通过提高妈妈们的健康素养,为小儿医疗发挥一定作用呢?我想这是值得进行探讨的。
新闻推荐
新理念引领美好经开新发展 高质量推进产城融合新境界 ——市经开区擘画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1月26日,市经开区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总结2017年全区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全面安排部署2018年全区经济工作。(赵凤军摄)美...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