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三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
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近年来蚌埠市湿地保护管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湿地保护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全市湿地保护率提升很快。”市农林委资源和林政管理科负责人刘韶介绍,“2012年的保护率为22.9%,2017年提升到39.4%,提高了16.5个百分点,走在全省前列。”据介绍,目前,全市湿地保有面积60790公顷,湿地率达10.21%,建成了国家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市级自然保护区2处、市级湿地公园1处,列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2处。“蚌埠市的湿地保护工作坚持规划引领、科学保护,编制了《蚌埠市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对三汊河、沱湖、大巩山樵子涧、龙潭湖等部分湿地编制了控制性详规。”市农林委总工程师李德成介绍,蚌埠市还出台了《蚌埠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在全市划定5个湿地核心保护区1.04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17.1%。把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淮河、怀洪新河、浍河、沱湖等湿地作为市、县区级林长联系点,实行严格保护管理。
湿地在清洁水源、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孕育和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被人们比喻为“地球之肾”。
记者日前对三汊河、沱湖、浍河等处湿地实地调查,看到近年来蚌埠市湿地保护管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湿地保护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蚌埠的湿地作为蚌埠地区的“肾”,还需“进补”,让“肾”功能更加健全。
一补 补水
“一年八九个月没有来水,大部分时间水位在地面以下。”三汊河湿地公园管理处甘雷介绍。2017年他们对三汊河湿地全年水位情况作了连续观测统计,结果令人意外:湿地也缺水!“三汊河其实是很‘渴\’的。因为缺水,三汊河最具特色的景观构成物芦苇出现生长退化的迹象。”甘雷说。市、区党委政府对三汊河湿地保护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建设了景观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休闲科普区。在下游河道修建了橡胶坝,如果上游降水,可拦截部分地表径流,补充湿地水源。“我们做了一个《鸟类生境恢复方案》,建议三汊河湿地水位应在16.03米以上。因为生态调水机制尚未完善,湿地上游生态补水水源还没有解决,目前看要达到这个指标难度较大。”甘雷坦言。据了解,多个湿地都有水源补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工业污染也是部分湿地水体安全面临的一大威胁。2017年爱鸟周活动期间,记者曾到三汊河,现场看到河道水体污浊,表面还漂着油花。工作人员解释,是工业园排放的污水造成的污染。邻省在上游排污也曾造成天井湖严重污染。由此可见,湿地不仅需要补水,还需洁净的水源,以避免湿地功能退化。
二补 补地
蚌埠市现有湿地虽超过6万公顷,但应有面积应该大于此数。由于历史原因,曾经围湖造田、围垦湿地侵占的湖区湿地还没有全部退还,“退耕还湿”政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尚在探索中,零星侵占、变相侵占湿地的情况仍未杜绝。
农业面源污染整体上看虽然在缓慢下降,但对湿地环境仍有很大影响。“去年秋汛,耕地里的化肥等污染物冲刷汇流到湿地,给湿地水体造成了污染。”甘雷说。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湿地、水域底栖动物,如螺蛳、贝类、虾类、节肢动物类种群数量减少,影响到湿地生物的食物链。底栖动物减少后,鱼类、鸟类也相应减少。“三汊河夏季还有一个特殊现象。虽然白鹭很多,但是白鹭白天不在湿地内觅食,而是飞到周边稻田去觅食,晚上才回到湿地栖息,这说明湿地内的鱼虾类食物资源比较少,白鹭只得舍近求远。”甘雷表示。
据了解,全市已实施退网还湖1.41万公顷、退耕还湿1200公顷。蚌埠市将继续贯彻《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加大退网还湖、退耕还湿力度,开展湿地修复,建立湿地保护缓冲区,划定生态红线。根据全省生态保护名录,把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水源地划在生态红线之内,进行严格保护。
三补 补血
湿地保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蚌埠市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蚌埠市城市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项目总投资为3.245亿元,其中:近期(2016-2020年)投资1.345亿元,远期(2021-2030年)投资1.90亿元。投资主要来源于中央基建投资、中央政府财政、地方政府财政以及建设单位自筹四个渠道。兼以寻求对外合作,争取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国内社会的赞助。
据了解,蚌埠市已争取到各类湿地保护建设资金6280万元、配套9000万元,实施了河道疏浚、生态补水、外来物种清理、湿地修复等30余项工程。十三五期间,蚌埠市还将把沱湖、四方湖等保护区升级,新划定部分市级和县区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还需要大量投资。有关专家建议,政府可投入引导性资金,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湿地公园景区建设。政府主导建立湿地用途管控机制,明确湿地修复责任主体。在补血的同时,大力推进造血功能,让湿地资源成资本,探索、创新保护开发模式。据报道,占地40公顷的城镇湿地伦敦湿地中心由一家基金会负责修复和管理,已成为180种鸟类及众多其他野生动物的家园,建立了一个带有鸟类观测站的游客中心,每年吸引着17万访客到访。
湿地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湿地保护修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201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养护好蚌埠的“肾”,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关系到蚌埠的未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林)先后三次到本市某珠宝店内,窃取17枚黄金戒指,开庭时痛哭流涕,称对不起家中需要照顾的孩子。近日,蚌山区法院以张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2017年3月5日中...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