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是蚌埠中心城区。淮河文化广场及周边地区,市政府周边及市民广场,大学城、高铁站,这些创城的重点难点都在经开区。全市586个生活小区中,经开区占142个;全市86个社区里,经开区有26个;4条商业街样本点有2条在经开区;全市7所星级酒店,经开区占了4所;全市唯一的青少年宫、市图书馆、规划馆、博物馆等都坐落在经开区。三年国检,检查组两度入住经开区。
三年砥砺,一朝成功。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创城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经开区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着力提升文明创建水平,努力为全市创城工作贡献力量,开创了文明创建的新局面。
主次干道全面落实机械化清扫,建立健全清扫保洁检查考核机制;累计投入8500余万元,对127个生活小区市政设施缺失、绿化缺失、道路破损、照明设施损毁、车辆乱停乱放、环境卫生脏乱等进行综合提升整治;标本兼治提升改造4个农贸市场,引进安徽千万加菜市场有限公司、合肥百大公司等;投入420余万元,对淮河文化广场会展中心楼体、汉明街两侧老旧损毁路灯、广场音乐喷泉亮化等进行整体改造,更换路灯110余盏、LED轮廓灯带近8000米;围绕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实施节点提升,设计制作一批创意新颖、品位高雅、永久牢固的公益广告260余处……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城市环境问题,着力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三年来,经开区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围绕辖区内占道经营、流动摊点、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披乱挂、门头店招、夜市排档、烧烤油烟、拆迁工地、毁绿种菜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和专项整治;由区综治办牵头,区文明办、各社区中心、街道集中开展26个交通路口不文明行为劝导及校园周边秩序专项整治;以数字化城管平台为依托,将全区合理划分若干个网格,并根据职责分工,每天重点对各自网格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巡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建立突击队伍,依托区环卫所专业力量,建立孙本乾创城工作室,招募一批专业化志愿者,快速处置全区市政道路破损、下水道漫溢、城乡接合部偷倒垃圾、道路沿边沿线绿化缺损等突出问题……城市管理组织到位、力量到位、措施到位,三年来,经开区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责任链”。
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1260余场次;全区累计注册志愿者32501人,注册志愿服务队220支;碧水蓝天社区、214研究所、蚌埠市气象局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二实小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张劼、昝桂全获评为“第五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张劼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时代楷模”……把市民素质提升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积极营造向善、向上、向好的良好社会风尚,三年来,经开区坚持价值引领、文化育人,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城区愈发具有“内在美”。
这样的成绩与工作在基层一线的社区、环卫、行政执法等人员的付出息息相关。在他们身上,有着哪些创城故事?
故事一:孙本乾:
干最脏最累的活 听最甜的赞誉
对于孙本乾来说,这三年是值得一辈子铭记的时光。
三年里,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立了,吸引了一大批志愿者参与;三年里,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许多荣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三年里,数不清的市民为他和他的团队点赞,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高度体现。
可是这三年,孙本乾也经历过上千个难熬的日夜:凌晨深夜紧急修复缺失的窨井盖,风里雨里带队修补破损的路面,三伏天顶着恶臭解决化粪池漫溢问题,三九天冒着严寒跳进被污水堵塞的巷道……只要有居民打通热线,无论是换灯泡、通马桶还是补水管、修线路,孙本乾和他的队伍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可是每天陪着家人的时间却因工作变得有限。
“每天会很累,但只要一看到问题解决后市民的笑脸,就觉得值。”孙本乾笑着说。在他的记忆里,自己做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小事,只是比一般的工作脏一些、累一些、急一些。去年夏天,龙湖新村119栋楼的居民打通孙本乾工作室的电话,反映下水管道长期堵塞问题。孙本乾带队来到龙湖新村一看,才发现问题远比电话里说得严重:整个楼栋前积满了水,夏天漫溢的脏物就漂浮在水中发出阵阵恶臭,5个单元近60户居民每天出门都要在这样的水里蹚来蹚去。更艰难的是,小区的漫溢问题已经陆陆续续出现很多年,但一直找不到原因。孙本乾和同事们按照管道线路的分布一段段摸索、一步步分析,花了好几天的工夫才发现,原来被堵塞的下水管道被埋在了地下,而管道上方原本空旷的地面现在已经建上了一排住宅,要想解决问题又不影响大量居民生活,只能把管道向外移动、重新设计。巷道窄、工程大,一般机械进不去,只能靠人工作业。孙本乾就在三伏天里带着工作室的几名同事连续挖了十多天,最终把管道全部移位疏通。
在孙本乾工作室,记者看到工作室里挂满了锦旗,仔细看上面的署名,有的是社区赠送,有的是经营户赠送,更多的是居民赠送。在孙本乾工作室的记录本上,记录着每次接收热线后的解决情况,几乎在每页下面都有群众留下的好评。“只要能解决群众问题,我们就无怨无悔。”这是孙本乾工作室里常常用来互相鼓励的一句话,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孙本乾工作室才得到无数认可和肯定。
“创城已经成功,我们更要提高服务标准,扩大志愿队伍,为群众解决更多问题,让工作室跟上全国文明城市的脚步。”孙本乾说。
故事二:胜利街道执法中队中队长韩磊、胜利街道城管科科长魏立权:
城管也可以很“暖心”
提到“城管”,你能否想到暖心?
经开区胜利街道多是老旧小区,胜利街道执法中队中队长韩磊、胜利街道城管科科长魏立权每天都要穿梭于这些老旧小区之间,做大量的群众工作。一边要严格执法,一边要温情呵护,对胜利街道的居民来说,这些“城管”非但不是不近人情,反而温暖人心。
胜利五村内有农民自发形成的菜市场,长期占道经营、摆摊设点、乱搭乱建,影响市民出行。创城后,胜利街道执法中队对这片区域进行整治,挨家挨户发传单、走访,每天宣传动员,并因势利导划定固定的经营区域,实行亮证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部分经营者长期无序经营,对城管的做法较抵触,从六安来到蚌埠谋生的朱冬秀就是其中之一。朱冬秀在胜利五村以打烧饼为生,多年来一直占用小区绿化地,开展无证经营,在整治过程中,朱冬秀的烧饼摊被依法依规取缔。
取缔不是目的,也不是最后一步。韩磊等人在回访时了解到,朱冬秀一家除了打烧饼没有其他收入,还要供养正在上大学的孩子,一旦被经营取缔,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在新划定的菜场内选择合适地段为朱冬秀家单独划线、规范经营,解决了朱冬秀的困难。“现在的生意比以前还好。”朱冬秀高兴地说。这两年,不论是文明祭祀、社区宣传、交通站岗,朱冬秀都主动参与,从被整治的对象转变成为了一名创城志愿者。
大到市场整治,小到一根晾衣绳,暖心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由于是老旧小区,居民喜欢在小区内私拉绳索,晾晒衣物。这些绳索不仅影响了小区环境,更为居民生命安全带来潜在危害。魏立权在劝说小区居民为私拉的晾衣绳松绑同时,征求居民意见,在辖区老旧小区内统一规划了晾衣处,得到居民好评。“人人都是城市管理的参与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规范、引导,多从群众角度考虑,帮他们解决难题,方便群众生活。”魏立权说。
故事三:碧水蓝天社区党总支书记 刘玉华:
社区里架起“连心桥”
作为全国文明单位,碧水蓝天社区以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服务,不仅把社区全体党员发动了起来,更让居民主动参与,形成了文明创建工作的良性互动。碧水蓝天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玉华说,创城三年来,社区内几乎每天都能涌现出温暖邻里、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
创城进入到冲刺阶段,社区工作人员吴建影却在清理树丛垃圾时被马蜂蜇到,整个人一下倒了下去。送到医院后,医生认为吴建影的情况比较严重,应该在医院观察休息几天。可是正值创城关键时期,吴建影手中还有大量创城工作,这个时候待在医院,很难有人迅速交接并完成这么多的工作任务。一面让他在医院好好休息,一面为工作而着急,刘玉华此时的内心充满了焦虑。让刘玉华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三天后,吴建影就再次回到了工作岗位,撑着虚弱的身体再次投入工作状态。“我的身体没问题,能把这些工作干完。”那几天,吴建影腼腆的笑容和坚强的身影深深印刻在了刘玉华的脑中。
从社区工作人员到志愿者,从党员到群众,在碧水蓝天社区,像吴建影一样甘于为创城而奉献的人有很多。身体疼痛坚持志愿活动的居民胡守发,年过80不让参加社区活动就不高兴的贾照英,被社区称为“半个社区工作者”的居民丁华……刘玉华说,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支持,创城工作才一直以来开展得比较顺利。
在和谐共进的氛围下,这几年,碧水蓝天社区还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物业接单”的“订单式服务”,采用“三位一体”模式,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每周日上午九点半,物业负责人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值班,开展“物业经理接待日”、社区“真心问计于民,真情服务于民——架起连心桥,周末不打烊”等活动,接待居民所提出的各类建议、意见、诉求等,及时记录并现场给予解答,现场解决不了的给一个时间表,并承诺多长时间内给予解决,社区和物业解决不了的问题也给居民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此举措大大提升了服务品质,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在刘玉华的电脑里,记者看到QQ群、微信群一直闪烁不停,刘玉华说,这都是社区网络议事平台,不仅有社区与居民的QQ群、微信群,与物业公司的联席QQ群、微信群,还有与在职党员的QQ群、微信群,这些群不仅直接与居民和服务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健全了社区协商网络参与机制,提高了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的难题。不少志愿者在群里看到小区哪里有破损,就第一时间过去修补。正因为社区和物业对群众的诉求件件有回音、力争去解决,群众才能处处支持社区工作,才能形成如今事事顺畅的良好氛围。
故事四:淮河社区中心副主任 孙翔:
群众需求就是创城动力
用共维基金维修小区道路,这在蚌埠是头一遭。因为动用共维基金不仅过程复杂,需要小区所有业主签字同意,修路涉及到的费用也不是小数,在很多人眼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创城期间,淮河社区中心紫荆名流小区却做到了。
一千多户业主签字,近70万资金,用淮河社区中心副主任孙翔的话说,这是创城给百姓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紫荆名流小区路面铺设时间较长,小区内多条路面损毁,给进出车辆造成了较大不便。这时候,居民找到物业和社区,希望通过共维基金解决路面破损问题。孙翔说,半年的时间里,社区和物业共司、业主代表开了30多次协调会,跑了10多趟住建部门,在市住房共积金中心的帮助下,总共拿出了近70万元用于修路,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让孙翔感动的是居民的热情。在发动居民签字运用共维基金时,不少居民联系不到,有的还没拿房产证,没交过共维基金。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小区居民帮助社区和物业一起联系邻居,缩短了社区和物业的工作时间,没有交共维基金的居民也主动缴纳,最终促成了这件惠民利民的好事。
修路时,也有居民主动上前。住在紫荆名流小区的何成龙在市交通局工作,是小区的在职党员,对于修路,他具有专业知识。那段时间,居民们自发组织了队伍,专门检验新铺路面的质量,何成龙就是其中一员。他每天下班后都会测量一遍新铺设沥青路的厚度、宽度等,一直忙到天黑。“通过创城,居民和社区、物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的良好机制,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创城的目的达到了。”孙翔说。
让孙翔感到高兴的还有与企业的关系。位于淮河文化广场附近的宝龙城市广场前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街区环境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整治,成为城市名片上的一个难点问题。创城开始后,社区联合创城办、文明办联合发函,要求宝龙城市广场整改,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宝龙从总部拨款近300万元专门用于街区的配套改造、路面维修、立面整治等内容,提升了整体环境。让宝龙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环境品质的提升,宝龙的人气逐渐凝聚,原本租不出去的门面租了出去,企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刚开始创城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经过这三年我们明白了,以群众需求为目标,我们的工作就能顺利,一切就能向好。”孙翔坚定地说。
故事五:湖滨社区中心主任 陈文梅:
苦干实干 发挥“老黄牛”精神
对湖滨社区中心主任陈文梅来说,这三年的创城是难上加难,而工作的方法就是一个词——苦干。
之所以说湖滨社区中心的创城难上加难,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特殊。它是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面积达36平方公里,宽广区域内新老小区并存,也是创城检查的重点。对于新小区来说,大多是这几年新建的楼房,人员还没有全部入住,甚至有5所居委会还在筹备阶段。对于老小区来说,这里有菱湖老旧小区,更有滨湖花园还原房。辖区的市民广场每天吸引着大量市民游玩,其关注度之高更让难度之外添加了不少压力。
仅今年,湖滨社区中心的重点问题督办单达225份,问题清单达42份,市长热线有350多个,居民投诉100多起,数字化城管平台平均每天要处理10个案件,三年下来要处理一万多件。面对这样的局面,创城工作该怎么开展?“统一调度、宣传动员、靠前指挥”,这是陈文梅在陈述湖滨社区创城工作时用到的三句话,而这三句话归纳在一起,就是苦干。
陈文梅还记得,滨湖花园内还原户集中,创城一开始,这里就是“老大难”。远看滨湖花园楼宇高耸、地段高端,走进去一看才发现到处都是乱堆乱放、私拉电线、毁绿种菜等行为,小区内被糟蹋得满地灰尘。眼看着困难重重,在宣传发动后居民仍无动于衷,陈文梅自己带着社区工作人员一栋一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希望他们搬走楼道杂物、迁走私拉的电瓶车充电线路,还小区以整洁。“我们家搬了楼道的东西,别人家不搬怎么办?”面对群众的质疑,陈文梅用行动做了回答。她向质疑的居民申明清理楼道杂物势在必行,并从早到晚亲自坐镇,带头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对于搬不动的老人,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帮助清理,对于群众的一些合理诉求,她都答应并帮助解决。为了解决私拉电线电瓶车没有地方充电的问题,陈文梅和物业商量专门划定了充电区。对于车辆乱停放的问题,湖滨社区前两个月以补助10万元的方式,引导物业把机动车辆全部移到地下,地上部分全部按照划线有序停放非机动车辆。
经过一个星期的整治,滨湖花园的环境有了彻底的改变。有居民笑称,经过这么一治理,小区房价都跟着噌噌上涨,跟上了周围商品房的步伐。居民从不理解到拥有了获得感,这是湖滨社区中心苦干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一个星期没日没夜的整治,陈文梅劳心劳力,咳出了血。“我们社区多的是老黄牛”,这是陈文梅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评价,之所以这么评价,是因为在陈文梅看来,自己的同事们和自己一样,都能够兢兢业业坚守在岗位上,严格对照创城标准,成功完成群众所盼的每一件事和每一项任务。
故事六:经开区创城办 郑浩淼:
加班加点无怨无悔
郑浩淼是经开区创城办的一名年轻人。三年创城,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收集创城周调度会等会议和督察时反馈的问题,制作成问题清单、督办单,再及时发布到区创城微信平台上,第一时间让各部门知道并解决。
看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其实相当复杂。尤其是不论再晚收到问题反馈,都要及时处理信息、列出清单、留存内容、跟踪督办,这一系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一般从接收反馈到出清单不超过两小时,其压力不言而喻。“加班加点是常态,有时候一天得分成几天用。”郑浩淼说。他清楚地记得,这三年,自己每天要分成好几份,每份再分成好几个小时,每个小时做哪些事情都有着明确的计划,一旦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就会影响到工作的执行。
让郑浩淼感触最深的,是2016年8月17日妻子临盆。那时候正是蚌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在临盆的前一天,他还在办公室里忙忙碌碌。从妻子怀孕到生产,郑浩淼感到自己对家庭照顾得太少,而妻子对自己的支持太多。“能在创城中做点工作是荣誉。”每当郑浩淼流露出愧疚和疲惫的状态时,妻子总是这么安慰他。
“其实我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更多的是那些解决问题的人。”采访中,郑浩淼谦虚地说。在他的记忆里,有一次夜里接到反馈,说光彩家园小区门口道路破损且缺少照明设施,郑浩淼把信息向问题所属的淮河社区中心反馈后,居然立即得到了回复。当天夜里淮河社区中心就派人去修复道路和照明,保障行人安全。
“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每天都有大量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一直激励着我,告诉我创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只要城市文明能得到提升,加班加点也是无怨无悔。”郑浩淼说。
新闻推荐
2017年12月28日,《淮河晨刊》报道《空地上这么多共享单车咋回事?》——几个月前,蚌埠市投放的一批共享单车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捷,绿色出行被很多市民所推崇。可共享单车为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