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蚌埠市陆续有一批单位加入了开放厕所的行列,目前已经有60家单位的厕所实现了对外开放,即职工与市民“共享厕所”。为了鼓励这些沿街单位能够将厕所对外开放,与人方便,每年环卫部门会申请5000元的财政补贴资金发放给他们,对这些单位的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和鼓励。
如厕看似是件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事,实则关联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突然内急,四处寻觅不见“方便”之地,实在是苦不堪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到处找厕所的尴尬。而有时,我们想到近在咫尺单位的厕所方便,时常遭到拒绝。“没有厕所”、“厕所坏了正在修理”、“厕所不对外开放”成了一些单位拒绝外人上厕所的种种理由。我们欣喜地看到,蚌埠市陆续有一批单位加入了开放厕所的行列,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个单位能够敢将自用厕所变成公用卫生间,不仅仅是一个创意,是一个公益,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毋庸讳言,一方面,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公厕需求加大;另一方面,受地域环境、土地稀缺和政府财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一下子增建很多的公厕。因而,一些市民和游客不时遭受“难言之隐”。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厕开放”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率,让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成为公厕不足的一个有力补充,是解决公厕数量不够、分布不合理的一个有效措施。它不仅承担起了方便群众的社会责任,带给路人的是希望和感激,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善良、美好以及温情,提升了城市的文明水平。
不可否认,开放单位厕所,确实存在着影响工作和卫生管理、带来安全隐患和增加物业成本等问题,但更要看到的是,我们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本身是为服务群众而存在的。群众有了“急事”上门,岂能视而不见、“他急我不急”以冷漠面孔拒之门外?蚌埠市加入开放厕所行列的单位在此过程中,并未听闻惹出多少“麻烦事”,相反收获的是舆论的一片赞誉声。
为民服务,决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一点一滴地落实到人民群众吃喝拉撒睡的每一个细节上。就此角度而言,敞开大门,为群众就近提供“方便”场所,事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直接反映出一个单位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水平。我们不能一边讲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边却又生硬地把群众挡在门外。希望蚌埠市有更多的单位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为市民打开一扇“方便”之门。类似的小事做好了,一样能为自身形象加分,为城市文明增彩。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开兴一场近十年来最强的暴雪,给皖东大地交通安全、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然而,对于出席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们来说,风雪不可畏,履职心更“热”。1月4日,趁着路面尚未积雪,天长代表团...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