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烟推子是一只很像搓斗的木制品,今天的人看起来极不起眼,可能还不知道它的功能和作用。假如你知道它的身世之后,必定会对它刮目相看。早在民国初期,卷烟推子就从沿海城市传入蚌埠,曾与当时刚刚兴起的手摇卷烟机争夺市场;抗战胜利后,“手推的卷烟”个体户,又融入到兴办手摇卷烟机为标志的小烟厂热潮之中。它似乎是在蚌埠社会经济的夹缝中生存,而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抹掉的那一部分。因为它让我们永远不应忘记,当年蚌埠移民艰难创业的岁月。
卷烟推子最早产生于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商人范庆善在上海创办了手工卷烟作坊“范庆记”,它是脱胎于旱烟刨丝作坊,所用烟丝全部是旱烟丝,卷纸按规定尺寸切成,用一个小木盘,插一根连接帆布的小木棍为卷烟器。操作时将卷纸放在帆布上,在纸上放些烟丝,用手推木棍,即可卷成一支支卷烟。再用木制槽型模具,把烟条切成标准的香烟长度,按50支或100支装盒出售。后来为了与机制香烟竞争,改装成每包20支,但绝大多数是无标牌的白纸包。
蚌埠与凤阳在地域上始终是密不可分。民国初期凤阳就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产烟区。凤阳烟叶产区,气候土壤较好,叶肥梗细,质地细密。烤制后,叶色金黄,香气浓郁,口味醇和,虽稍有杂气,但易于燃烧,少刺激,属于烤烟类中的浓香型。行家评为中药里的“甘草”,润喉提神,是制作中档烟的上好原料,也是高档烟配料不可缺少的一味。丰产优质的凤阳烤烟,在我国烟草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它与河南襄城,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烤烟产地。
地近凤阳烟叶产区的蚌埠,因门台子烟叶复烤厂建立,1926年大来烟厂在太平街开工。创办人范玉田专门聘请上海技工,在撕烟、切丝、卷制、包装几道工序,采用了机器生产。以“来富”和“蚌精”牌机制香烟占领市场。
卷烟推子传入蚌埠和凤阳一带,没过多久,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手工烟。这种香烟生产营销都不纳税,当时又称“私烟”。一些城市无业市民及乡村农民,从烟行买来烟叶,又从商店买回盘纸和香精,自行切丝,配原料,用手推子卷制烟支,每天可卷2万支左右。在这个背景下,蚌埠“昌源号”商户又试制成功手摇卷烟机,每小时就能卷烟6000多支。大批的手工烟都是自产自销。商户或小商贩,沿街摆摊出售,或走街串巷叫卖;整包销售或论支计价均可,销售方式非常灵活。吸用者大都是搬运工人和进城农民。私产手工烟不纳税,价钱低,薄利多销,能养家糊口。抗战胜利前夕,手工烟户已经发展到240家。廉价的手工烟充塞市场,抢了大烟厂生意。这种不规范的竞争所以成功,也反映了当时蚌埠人口中贫民阶层过多,低收入消费群体对手工烟的需求量较大。
日寇占领蚌埠,周边乡村沦陷区难民涌入。他们中有很多人原在家乡从事过手工卷烟,来到蚌埠后,继续干老本行。许多家庭老少齐动手,生产出无牌号的白纸包卷烟,出售价格随行就市,销售给难民流入蚌埠的劳工和平民吸食,被称之“难民烟”。1941年后,随着手工卷烟盘纸经蚌埠向抗战区和国统区流入,再次带动了蚌埠卷烟生产。大来、兄弟、江淮三家机器卷烟厂先后兴办,一大批采用卷烟推子的个体户纷纷涌现。全蚌埠卷烟作坊(包括小工厂)多达340家,日产卷烟200箱,品种100多个。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把接管过来的门台子烤烟厂改为第九后方医院,烟农只好把烟叶运到蚌埠,在太平街原大来烟厂旧址花旗巷出售,促成全市烟草收购业畸形发展。在短短的两年内,从太平街到三径街南头,私营烟行猛增至107家。兴旺的烟草收购业迅速地刺激着蚌埠的卷烟生产发展。
这次卷烟业发展热潮,采用手摇卷烟机为主要设备,以兴办小型卷烟厂为标志。1946年至1947年之间,小烟厂从3家陡然增加到61家。依靠卷烟推子的个体户,也开始融入到这个潮流之中。当时较为知名的“汇中”烟厂,仅次于那三家烟厂之后。它由合资筹建的18家股东,有很多就是靠卷烟推子生产的个体户。“汇中”烟厂位于舞台街(今工农路)与乐安街(今体育路)交会处,拥有三部手摇卷烟机,两台切丝机。工人达到110名。撕烟、包烟仍然手工操作。出产有“真善美”、“福兴”、“双鱼”牌三种香烟,价格低廉,质量尚可,在蚌埠烟厂如林的环境中,打开自己的销路,同时,在蚌埠及附近各县区占有市场。“汇中”卷烟厂的成功,实际上并不在于它采用了手工卷烟机器设备,而在于它的经营理念。股东成员多为手推卷烟户,而厂长就由山东的烟贩子王凤和出任,他们最懂得蚌埠卷烟市场需求,坚持在价格低廉的前提下,做好质量,打出品牌,为卷烟推子个体户留下最后的重要业绩。
新闻推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蚌埠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惠民、利民,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打造优美生活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