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 五河新闻 固镇新闻 怀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蚌埠新闻 > 正文

从60后到00后,每个年代的记忆都不一样 花好月圆人 团圆,几代人的中秋记忆 本报记者 陈瑶

来源:淮河晨刊 2017-09-29 10:26   https://www.yybnet.net/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在人们心中,八月十五的月亮总是最特别最圆满,这是因为有中秋的家国情怀和节庆文化。对于底蕴深远的中秋节,每个年代的记忆都不一样,痛苦的、甜蜜的、相思的、遗憾的、圆满的、幸福的……百味节日,过的终究都是一个“情”字。

60

年代

梅干菜烧肉已是顶级美味

1961年出生的陈旭萍,幼年时期度过的中秋节,并没有给她的记忆留下鲜亮的色彩。“日子真是太苦了,我几岁就开始放牛、割草、养猪,每天都是重复这样的生活,不到十岁时就什么农活、粗活都能干了。那时候,过中秋节也没有其他的想法,就是想能吃点好吃的。”陈旭萍说,因为常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过节能吃到点肉就是最大的奢侈了。那时,过中秋节,母亲会去买点肉,一定要肥肥的,然后做一道梅干菜烧肉,那是全家觉得最高级的美味。从肉上沥下来的油汤一定用来拌饭吃,就着一片肉、一勺梅干菜能吃一碗饭,有时饭吃完了,肉还没舍得吃完,留在碗里每次咬一丁点,仔细咂摸味道。每次吃肉时,兄弟姐妹四人围坐在一起,而母亲就只是在一旁慈爱地看着孩子们吃饭,自己却不沾一口肉,等孩子们吃完再吃点剩饭。

“除了吃点好的,大家对过节也没有其他想法,因为都要忙着搞建设,心里只有工作。”陈旭萍说,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过节当天,她还斜挎着一个特别大的水壶,去寻找中秋仍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不知疲倦地为自己热爱的家园奉献力量的爸爸。“我去给我爸送点水,他把咸菜和水拌在一起泡饭吃,那个年代没有团圆,没有中秋,人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现象在当时很常见。”

后来生活渐渐好了,过中秋节也能杀鸡买肉吃月饼了,但至今陈旭萍还是对母亲的那一道梅干菜烧肉记忆犹新,“那种日子太苦了,幸亏再也不用过那种生活,家里老母亲也不用再那么心酸地看着孩子吃饭了。”

70

年代

多想吃一块完整的月饼

从小就在禹会区“西大庆”长大,现在在大庆社区工作的孙虹,对这一片有着深厚的感情。1970年出生的她,对中秋节的记忆明显多了很多快乐。

“那时候,能吃上月饼就算过八月十五了。每次快到过节,我妈就提前两天到大庆商店,其实就是个特别小的门市部,买来用纸包的月饼,四块饼摞起来扎成圆筒状,正好一斤。每次一买到家里,我就想提前尝尝,大人总是不让,非要收到碗橱里,等到过节当天才开封。过节吃月饼,我妈总是把月饼平均切成四块,我和三个哥哥一人一小块,那时我总想,什么时候能让我一个人吃一整块月饼多好。”

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能买到的月饼只有桂花、五仁、椒盐、冰糖、枣泥,几种馅料,但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却吃得格外香甜。“我特别喜欢吃加冰糖的,冰糖像花生米一般大小,可以抠出来慢慢吃。”孙虹说,当时的月饼全是苏式的酥皮月饼,也没有精美的包装,就是油纸裹了一层,但这些丝毫不影响自己对月饼的喜爱。

至于过节时家里吃的团圆饭,孙虹至今都觉得特别有滋有味。“那时我家过中秋节,一定杀一只自家喂的公鸡,鸡肉特别香,放学走到谁家门口好像都能闻到鸡肉香。然后我妈再烧点猪肉,炒个肉丝,调个凉菜,黄瓜粉皮、青萝卜丝之类的,还必须烧个小鲤鱼,过节一定要有这鱼。我妈还有个拿手菜,就是涨鸡蛋,这是我外婆传下来的手艺。只要过节我妈必须搞这道菜,虽然也不是什么好菜,但家里人口多,菜少不够吃,就是把剰馍掺到鸡蛋里,放点肥肉,然后放到锅里慢火煎,因为有发面馍在里面,鸡蛋会涨起来很多,其实就是为了多点菜。”孙虹说,总觉得那时过节或过年吃得多才叫团圆饭,大家在一起说笑,能吃很长时间,没有手机、没有电视,都是拉家常。

80

年代

在海外,就着眼泪吃月饼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陈琰,赶上了物质生活开始丰富起来的年代,对于“吃”已经没有特别强烈的渴望。像很多不爱吃甜腻食品的80后一样,中秋节的月饼是她自小就不喜欢的食品之一。虽然母亲当年就在百货公司上班,买吃的东西格外方便,只要赶上过中秋节,家里苏式、广式等各种各样的月饼、糖果、零食从来不缺,但陈琰对月饼一直不感兴趣。“油大、齁甜,尤其五仁馅里还有我最不喜欢的青红丝,所以我一直不喜欢吃月饼。”

到了2008年,陈琰出国留学,之后多年都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谁能想到那么不喜欢吃月饼的我,在国外那几年,每年中秋都要特意找中国超市,去买死贵又难吃的水果味月饼来吃,英国只能买到那种用冬瓜馅做的水果味月饼,一块月饼的价格比在当地吃一顿早饭还贵。”当时还是穷学生,每次外出吃饭都要精打细算一下的陈琰,却没有吝啬在月饼上的花费,在异乡的几年里,每年中秋都吃月饼。

“虽然和家里有8小时的时差,我在晚上吃月饼的时候,其实家人已经过完了中秋节,但是吃了月饼就感觉好像和家里人一起过了中秋一样。”陈琰回忆,那时候,网络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也没有智能手机,她都是算着时间,差不多在北京时间的晚饭时段,打一个电话回家,然后和家里人挨个问候一下,听听团圆饭的菜名,暗暗流一下口水。“到了晚上我一个人吃月饼时,家人应该已经睡觉了,那些年,我都是看着国外的月亮,想着家里的人,就着眼泪吃掉了月饼。”

90

年代

离家才想起外婆的糖饼子

正在合肥师范学院读大三的祁晨,是标准的吃快餐长大的一代。“我刚记事不久,蚌埠就有了肯德基、麦当劳,那时候我每周都要去吃一顿快餐。”生于1996年的祁晨从幼儿园起,就觉得炸鸡翅、汉堡包、炸薯条、番茄酱最好吃。“那时候吃洋快餐还是比较奢侈的事,但我爸我妈从来没亏着我,几乎每周都应我要求带我去吃一顿。”有一次,中秋节正好和周末赶在了一起,祁晨和往常一样,觉得周末应该吃快餐,但父母亲觉得既然过节,就要和家人一起吃一顿中式的团圆饭。在他固执地软磨硬泡下,父母还是同意带他去快餐店点了汉堡包和薯条,但吃完洋快餐后,全家又到外婆家,一起吃了团圆饭。“当时觉得父母真土气,都什么年代了,还坚持要吃团圆饭,那些饭菜平时不都能吃到嘛,一点都不特别。”

直到三年前,祁晨上大学了,第一次离开家,整个9月都在军训,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过中秋。“当天晚上军训完都十点半了,洗完澡,我躺在寝室的床上,突然想起来外婆做的芝麻糖饼子。”祁晨说,夜深人静时,想着自己第一次没有在亲人身边过节,真有些想家,想着外婆肯定像往年一样,早早地炒熟了芝麻,加了白糖,细细地捣碎,到了傍晚,将醒过的发面拿出来,手工包好芝麻糖饼,支起一口平底锅,用小火一点点将面饼烤熟。那么烫的饼,外婆却一点都不怕烫,用手在锅灶上直接翻饼,把手贴在饼上,感知面饼的温度、软硬度,等到面香混合着芝麻香飘散了整个院子时,饼子就该出锅了。出锅的芝麻糖饼子,外婆总是第一个让他尝,想起那个味道,自己当时就觉得整个胃里的馋虫都被勾了出来。

“在家的时候没觉得糖饼子怎么样,离开家才觉得当年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那一桌桌团圆饭满满的都是亲人的心意,怎是那些洋快餐可比,我也终于知道,当年为何我那么坚持,我爸妈还是要坚持回家吃团圆饭的原因了。”

00

年代

在网络视频中和大家一起过节

在互联网陪伴下成长起来的00后,对网络的依赖几乎是与生俱来。如今,对于有些家庭来说,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拉不开亲情的距离,网络也成就了全家的团聚。

“家里有个叫‘快乐大家庭\’的微信群,亲戚都在里面。”自从儿子去了浙江的一座私立学校后,周一鸣的妈妈就觉得身边少了儿子的陪伴,生活好像突然缺了什么。

2004年出生的周一鸣去外地读了私立学校后,很快就适应了新生活,对不能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这件事也很坦然,“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我打开微信就能跟每一个亲人视频通话,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学校吃住也不差,没什么不习惯的。”周一鸣说,每到中秋节就放假,这是他喜欢这个节日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不能和大家一起过节,但是通过网络他可以直接看到大家聚餐的情况,能和每一个人像当面打招呼一样亲热,网络能够保持他和亲人们的距离,维持大家的亲密,在不能见面的日子,这种方式让他觉得好像和大家一起过节了。“我把我的心意、祝福通过网络传递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能看到我,收到我的祝福,大家都开心,这种方式过节也很好啊。”

□编者絮语

中秋记忆明月寄情

□孙子夜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

圆月从渺远的海岸线上升起,再次镀亮人们企盼的目光。

中秋,承载了一段儿时的回忆,飘荡着一种醇厚的味道,虽有别于春节除夕的狂欢,却洋溢春江花月的风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人墨客的咏叹犹在耳边,光照千古的清辉依然皎洁。年年轮转的岁月,总要留出这一夜,让寄情的人们举杯邀月,抛洒一片遥远的思念。

中秋,既是团圆的节日,又是喜庆的节日,总会勾起人们无限的乡愁和思念的情愫。

在这万家团聚的时刻,总有乡情的歌飘飞,总有亲情的笑盈耳,总有深情的话倾诉……这涓涓情之溪水汇成河流,融进澄莹的月华,又洒下明净迷蒙的清辉。

天涯咫尺的想念,天上人间的牵绊,游子的泪啊,会在今夜滴落,团圆的梦都在桌前成真。你看那一轮皓月,多像圆圆的祝福,照临所有敞开的家门。

不同的记忆,不同的乡俗,却默念相同的祝愿,愿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人圆。

中秋,给了人们释放情感的空间,也给了人们渴望美满的希冀。

秋风低吟,花儿醒着。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这良辰美景,你会发现,圆月也露出了弥补缺憾的无限欣慰……

新闻推荐

捡拾十年时光 □韩 蕴

一路风雨、一路彩虹,十年的风雨磨砺,十个春夏秋冬的锤炼,《珠城家园》房地产周刊和蚌埠房地产业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经历了巅峰和低谷、见证了房地产行业的跌宕起伏。十年间,周刊在不断发展壮大、赢...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60后到00后,每个年代的记忆都不一样 花好月圆人 团圆,几代人的中秋记忆 本报记者 陈瑶)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