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滁城文德街与东大街交汇的路口往东走,这里就是遵阳街,滁城人也称其为“老东关”。这里曾有商贾云集的繁华,也曾上演抗击日寇的激烈,还有盛极一时的世家大院……这条老街,杂陈着城市的酸甜苦辣,蕴藏着旧日的物、事、人,还有那一去不复返的时代。
今年上半年,作为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滁城遵阳街棚户区征迁改造工程全面拉开序幕。日前,市文广新局文物管理科和市文物所的工作人员对这条老街上的建筑进行了摸底勘察,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遵阳街改造保留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请示》。
寻一段老街记忆,留一份城市情怀。津浦铁路老滁县站、遵阳街侵华日军铁路宾馆、朱家小楼、胡家大楼、余家五进老宅……记者梳理发现,一栋栋老建筑承载着滁人对流逝岁月的记忆,虽静默无言,却似在讲述着“老东关”的古往今来,寄托着人们对老街新生的美好期待。
探访老街过去:
寻一段古往今来
时光深处,岁月静好。如今的滁城,面貌日新月异,惟有气质古朴的“老东关”迎风傲霜,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滁城人的“乡愁”,铭记在人们心间。
你知道吗,遵阳街,这个滁城人口中亲切称呼多年的“老东关”,它是人们为纪念一位古人而命名,这人便是明代中期的大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10月,42岁的王阳明赴滁州任太仆寺少卿。公务之外,闲暇之余,王阳明以琅琊山的广袤天地为课堂,广收弟子,开堂讲学,慕名而来的生徒,迅速攀升至数百人。在滁任职半年多时间里,王阳明讲授其“致良知”学说,强调知行合一,反对朱熹的“理学”。他的讲学不仅使滁州文化提升,而且还教化民众,纯正民风,使滁州成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一度蜚声天下。
明清以来,在王阳明讲学的丰乐亭畔、阳明祠下,前来凭吊和追念的文人学者如织,亦留下许多诗篇,“桃李有情需化雨,江山无语证良知”。滁城民众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哲学家、思想家,便将东关街改名“遵阳街”。
现在的遵阳街自下水关至五拱桥,民国时期这一区域为阳明镇。随着津浦铁路的建设开通,和1909年津浦铁路“滁县站”始建,作为南京至蚌埠之间的唯一大站,滁县站及其所在的这条商业街成为皖东人流、货流的集散地,随之兴起的商业行当更是琳琅满目,粮食行、木器店、瓷器店、手工卷烟店等,各式时新货品齐全,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遵阳街成为滁城最繁华的地带。窄窄的街巷,驼背的五拱桥,如今穿行在街巷间,仿佛还能感受到这个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图为有着百年历史的胡家大楼。(市文广新局供图)
期盼老街新生:
建一个 宜居家园
岁月行走一程,老街的苍凉也增添一分。城市发展的脚步不断向前,如今的遵阳街像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被遗忘在了岁月的角落。近年来,随着滁城快速发展,城市的骨架不断延伸,城南、城东,一处处新城崛起,偏安一隅的遵阳街难逃破败冷清的命运,年轻人搬出去了,商店超市关门了,失去了往日的车水马龙和熙熙攘攘。直至今日,老街上仍然不通天然气,大部分民居里没有卫生间,居民们过得还是生火烧饭的日子。
如果说老街适合怀旧,那么新城无疑更适宜生活。作为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这两年滁城棚户区改造大幕全面拉开,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宽敞明亮、装修精美的高楼小区,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据介绍,今年上半年,遵阳街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有约七成的老街居民签订了征迁安置协议书并陆续搬迁。
一条老街,数载更迭,遵阳街像一帧黑白照片,会永远定格在滁城人的记忆中。采访中,长久居住于此的人们对搬迁仍有不舍,但言语中更多了一份对新生活的期待,期盼着搬进新的小区,期盼着美好的生活,也期盼着经过改造后的老街能迎来新生。
(记者卢晓东 文/图)
遇见老街印象:
留一份温暖情怀
古城的每一景都是历史的一篇好文章。日前,为了遵阳街征迁改造后既能保护好历史建筑、恢复好历史遗存,又能提升功能、完善配套、激发活力,市文广新局组织相关人员及专家对老街上的历史建筑进行了细致的摸底勘察。
据专家建议,老街上尽量保留的建筑共4处,分别为朱家小楼、津浦铁路老滁县站、津浦铁路老滁县站货场、遵阳街侵华日军铁路宾馆(或名遵阳街侵华日军生活小楼及机房位置、遵阳街侵华日军办公大楼)。建议保留的建筑有12处,包括胡家大楼、胡家大院西侧遵阳街61、63、65、67号老屋、胡家大院东侧李家三进老宅、综合商店及东关门诊部、桥内饭店、桥内浴室、遵阳街212号四进巷道及两侧老宅、百货大楼、余家五进老宅。这些建筑或是承载着老城区的城市文脉和历史印记,折射那里曾有的繁华和文化,或是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有一定的特色和代表性,可以作为民俗景点打造。
穿过蜿蜒的小巷,走在遵阳街上,这里虽已难觅旧日的繁华,但一栋栋历尽沧桑、具有浓郁风情的建筑物似仍在诉说着过往的风华。初入老街街头,一座砖木结构的小楼便映进眼帘,高高翘起的檐角,青砖黛瓦的四壁,颇有一份气宇轩昂之味,似在向世人展示它可曾煊赫一时,“这就是胡家大楼,听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呢!”邻人骄傲地向记者介绍着。沿着小巷深入,窄窄的巷落仿佛几步就能走到头,可尽头处却发现它有着优美的弯曲,一转又有一爿老宅映入视线。老街里,左邻右舍共用着小院,小商店和民居错杂;夏日傍晚,摆张桌子在家门口吃饭,小孩在嬉闹,老人在闲聊,处处一片闲适安然。走在这条老街,仿佛是对人情的温习、对生活的发现,对过往的追念……
文物专家介绍说,我们寻觅一条老街,寻访那些老建筑,希望能在这些碎片中组合那些逝去的往昔,让这些老建筑不至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当下一代问起时,我们还能道出这个城市曾经的点滴,为这个城市保留一份“温暖的情怀”。
曾经货物云集的津浦铁路滁县站货场。
昔日的钟表铺,“修配各国钟表”。
昔日的酒楼——桥内饭店。
新闻推荐
星报讯提起96岁的齐富仙还真有点传奇色彩,她只上过两年学,30岁开始学习妇产科,条件艰苦,只能借住在农户的土房子里;尽管如此,她却在助产士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勤奋工作带来满足感1950年,30岁的齐富仙...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