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特教老师,一辈子也许只能教几十个学生,即使倾注一生的心血也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但我并不是一无所有,当我把爱给了那些渴望爱的孩子们时,当孩子们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时,我收获了幸福与快乐。因为,我每教育好一个学生,那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合肥市瑶海区蚌埠路第四小学的老师唐红玲坚守在特教的岗位,成为一名家长信任、学生喜欢的特教老师,2012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
初出茅庐曾有畏难情绪
“也许,会有人认为特教老师很舒服,因为没有教学压力,不用比升学率,不用比考试成绩,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脑力劳动。”唐红玲谈起工作的苦衷,“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杂乱无章、情绪不稳定、毫无规律可循的孩子,一句同样的话要重复成百上千遍,在老师转身的功夫,可能孩子就会吃下粉笔、跑出教室,难以预料的危险时刻存在着。”
虽然唐红玲是一名专业的特教老师,可她刚走上工作岗位接触智障孩子时,却不知道如何给自己定位,根本找不到工作的方向,“确实有过畏难情绪,心里也有很烦的念头。”面对一群智障孩子,如何上好课,是摆在唐红玲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见过身陷绝望中的家长,有种想拯救他们的冲动。面对挫折,有的家长擦干眼泪会主动寻找改变孩子和家庭命运的方法,也有的家长会自暴自弃,会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唐红玲不断寻找解决办法,“我向特教团队的其他老师求助,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始终坚信,只要发挥孩子的优势能力,就能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教育学生先要感动家长
唐红玲决定首先从打动家长做起,要家长配合、支持她的工作。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基本能力。老教师告诉唐红玲,“要发展智障学生一定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这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基础。”
认真地教他们拼音、识字,让他们做一个文明的人,和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学习生活,唐红玲把孩子们在学校的点滴生活写成一首诗《爸爸妈妈请听我说》,并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教孩子们朗诵。有的孩子实在记不住诗句,唐红玲就用手语提示,让他们学着记忆、背诵,结果这个办法很管用,“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真的记住了这首诗。”唐红玲还尝试让孩子们自己想一句话送给爸爸、妈妈。
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准备和努力,在元旦联欢会上,虽然孩子们朗诵诗歌有时还要唐红玲用手语提示,送给爸爸、妈妈的新年祝福,语句还不怎么连贯,但孩子们的表演震撼了所有家长,他们看到孩子们一学期的变化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次活动拉近了唐红玲和家长的距离,也让家长看到了希望。渐渐的,很多家长开始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加配合、支持唐红玲的工作。
学生事情永远放在第一
“当学生的癫痫突然发作时,不管我内心有多恐惧,可容不得我多想,必须第一时间冲过去救人;当学生在教室大小便时,哪怕是班里智商最差的学生都知道捂着鼻子往旁边躲,可我不能躲,我必须第一时间为学生擦洗干净;当学生自残把自己脸戳破时,我必须第一时间带他去医院包扎……我不仅是老师,还是生活管理员。”唐红玲的日常工作,除了上课,还要给学生系鞋带、帮学生擦鼻涕、给学生倒水喝、帮学生提裤子……
在日常的教学中,唐红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管面对什么程度的智障孩子,特教老师的工作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它需要用心。”有的孩子尿急了,不知道怎么脱裤子,唐红玲就把他们送到厕所;有的孩子在外面捡垃圾吃,唐红玲就矫正他们的异常行为。
18岁小成的智力年龄只有10岁左右,他的形象记忆力,是班级中最好的,可以认识2500个常用字,可以背诵20多首唐诗,可是他的动作记忆力特别差,像系鞋带这样的重复动作都不会,唐红玲就用六面拉力盒,反复训练他。
“孩子的进步,功劳不在我,那是他自己努力、家长坚持付出的结果,而我,能为孩子做什么呢?除了鼓励、支持,也只有肯定和表扬。”唐红玲始终谦虚地认为。
做一名心中有爱的好老师
“时间久了,我才渐渐明白,只要心中有爱,只要肩担责任,无论角色定位是什么都无所谓,坦然付出爱,便能收获拥有爱心的快乐。”唐红玲牢记特教老师的职责就是用一颗包容的心面对孩子的种种可能,不需要豪言壮语,只要身体力行。
小凡是个成天嚷嚷着要看动画片的孩子,在她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上课的概念,课堂上,她坐不住,只要教室门一开,她就往外跑,不管是说服教育,还是严厉批评,都无济于事。一次下课了,唐红玲没拉紧,等转身再找时,她已经跑到操场的树丛里。当时天下着大雨,小凡浑身都是泥水,唐红玲心里一阵阵酸楚,“这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我就是她在学校里的妈妈,我的稍不留心带给她的就是无法预料的伤害。”
从那以后,唐红玲时刻留心盯着小凡,其他老师上课时,也总忍不住在窗外看她几眼,“有时候觉得自己‘心’特别累,老是从早到晚悬着。”
很长一段时间,小凡见到唐红玲都叫阿姨,要么就叫大妈妈,现在见了面就喊唐老师。“其实,她喊我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她知道了我是教她唱歌、学习的老师,这个过程她用了5年时间。”唐红玲感慨万千地说。
用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
和普通孩子只要一两天不同,智障孩子认识一个简单的字、记住一个学校规定、学会一项基本生活技能,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不怕孩子学不会,只要孩子愿意学,我都会给孩子向上的力量。”唐红玲意志坚定地说。
智障孩子语言贫乏,兴趣单一,连玩都不会。唐红玲就教他们唱歌跳舞、打球、画简笔画、做游戏。虽然一个动作,要重复很多次;虽然一个游戏,要反复训练几个月,可几年下来,班上的每个孩子都至少学会了一项技能。
生活课程在培智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必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学会将来立足社会的一项最基本的生存本领。唐红玲家离学校有近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可她每天清晨都是早早到校,带领学生打扫室内外卫生,从擦玻璃到拖地,从抹桌子到扫地,都是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教。
中度智障的小丽16岁才来接受教育,刚来的时候连扫把都不会拿,一次只能扫一个树叶,垃圾也不会扫到簸箕里面,而且从来不锻炼还很胖。来到蚌四小唐红玲的班级后,小丽进步很大,会扫地了、会查字典了、会写几十个字了、会组点简单的词语了,还练了两年跳绳,减肥30斤。
坚持不懈终于换来奇迹
曾经有一位家长对唐红玲说:“送孩子来蚌四小,就是奔着学校的声誉和老师来的,孩子放到这里,我们心里踏实。”听到家长的这句话,唐红玲欣慰地笑了,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收获。
学生小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安徽省中小学幼儿园师生书画文学作品大赛上,他的诗歌《妈妈我长大了》荣获三等奖,他的3篇日记发表在一本杂志上,挣了100元稿费,后来通过笔试和面试,他又顺利考入一所特殊教育中专学校。
学生小宇患有轻度智障,毕业后自主创业,到安徽大市场批点袜子、套袖,在家门口摆摊零售,他还会简单地记账,有一天卖了200元。
“陪着孩子们一路走来,支撑我心灵的不只是心中的信念,还有家长和孩子带给我的感动。”唐红玲回忆起,一个教师节的早上,班上一个孩子妈妈买来两束鲜花,说是孩子坚决要求送给两位老师的,早上在学校门口买的塑料花都不行,非要买鲜花,所以这位妈妈特意跑了好远路去花店。唐红玲感动地说,“我简直不敢相信,性格自闭的智障孩子,怎么知道今天是教师节,怎么想起要给老师送花。他们心地纯洁、他们身上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他们的心里,我就是他们的妈妈。”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袁兵 文/图
新闻推荐
炎炎仲夏,一场铺天盖地、郁郁葱葱,重重叠叠的“绿海”自浙江安吉出发,北上安徽,刮起一阵清凉的绿色旋风,席卷蚌埠、合肥、芜湖三大城。7月25日至2...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