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根龙(左)向种植户李顶志了解生产情况。“根龙,这些是俺家的种子,今年还在你这育苗。去年种的,品相那真没得说,上市场挑没挑就都卖了。”日前,怀远县榴城镇曹河村,51岁的种植大户屠司伦来到位于该村的耕龙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蔬菜大王”交流育苗事宜。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己育苗成本高,损失多,现在采用集约化育苗技术,不仅成本降低了,品质也提高不少。
屠司伦所说的“蔬菜大王”名叫赵根龙,是怀远县人,2012年返乡创业,在曹河村及周边怀远各乡镇先后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工厂化育苗基地、规模化种植、社会化服务、商品化销售为一体的蔬菜产业链,示范带动辐射周边市县近万亩设施大棚蔬菜种植,并帮扶一批脱贫户。
采访中,赵根龙领着记者在园区参观,他指着大棚说:“我这都是使用有机肥代替化肥,这就像是在给土地喝中药,土壤地力在慢慢恢复。现在种出来的蔬菜品质大大提升,口味越来越好了。”他还表示,以前合作社需要定期更换大棚休耕,用了有机肥后,土质明显变好,基本可以不用换大棚了。
记者走进一个大棚,只见年过六旬的李顶志正和社员对成熟的芹菜打捆装车,准备入库发往西安。“俺们现在卖菜都不用出园区,合作社都给找好销路了,”他说,“平常合作社还派技术人员给指导,产量蹭蹭往上涨,可以这么说,以前种10亩田挣的钱还不如在园区种一亩大棚蔬菜。”
“曹河村位于怀远北部,全村土地共3000多亩,过去一直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由于病虫害等原因,导致产量低、品质差,再加上行情不好,农民能保本就不错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赵清发说。从2013年开始,该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入怀远县耕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每年13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建立设施蔬菜大棚,栽种早春西红柿和秋季芹菜两茬蔬菜,发展蔬菜种植特色产业。
结构调整,收入增加。据了解,曹河村原本种植小麦的土地,每亩地每年的收益最多不到1000元,现在每亩地每年至少能收获12000斤西红柿,纯利润不会低于5000元。27岁的村民曹本桥去年建了11个设施蔬菜棚子,加入合作社后,通过统一种植和销售,年收入达10万元。“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挣不到钱,有时还亏本。现在搞蔬菜大棚,有专业的技术管理和统一的销售渠道,家门口就能致富,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他说。
据介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曹河村流转耕地面积达2400余亩,已发展设施蔬菜2000余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通过专业合作社,该村蔬菜产品远销广东、深圳、上海、哈尔滨、长沙、西安等地,前景十分广阔。一些农户把手里种植亏损的耕地交给合作社,每年每亩地拿到1300多元的流转费用,同时还能在大棚内从事管理、除草等工作,每天能拿到70元左右的工资,设施蔬菜成为曹河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2020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约1.5万元。
采访结束时,赵根龙告诉记者,现在虽然发展得不错,但是周边市场趋于饱和,不能局限目前市场,所以今年计划进一步发展壮大,在智能化、蔬菜深加工上下功夫,提高产量和品质,争取能尽快打开长三角地区的市场。
新闻推荐
河道蜿蜒,河堤整洁,沿线绿植环绕,不少居民成群结队沿堤散步休闲,这是记者日前在怀远县境内的淮河北岸大堤采访时看到的景象。...
怀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