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媒体的朋友同我谈到怀远城隍庙,准备做个短视频,我想这是件好事,普及一下历史知识,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有必要的。城隍庙属道教宫观,其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明清以来城隍庙遍布大江南北,有的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隍”与城隍庙的历史
“城隍”二字原本不具有神的含义。《说文解字》:“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所谓“城”原指的是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人们构筑城隍,主要是体现一种自然保护和军事防御的功能。
“城隍”被称为神,是由《周礼》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庸神行化而来。道教出现后,把“城隍”纳入到道教神系,称城隍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旱时降雨、涝时放晴、谷丰民足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后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明确记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祈祷。”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平民百姓流离失所,城隍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高了,百姓赋予城隍神的职能逐渐扩大到主管生人、亡灵、水旱、疾疫、赏善罚恶等,几乎对城市所有的一切全方位的保护和管理,俨然成为该城市的行政长官。宋代以后,城隍之祀遍天下,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
在鬼神文化中,城隍庙是连接世俗与阴间的一个重要场所,供奉在里面的城隍爷是城市里的守护神,它一方面在阴间管理着本城内死去的人,另一方面又对阳间活着的人们进行监督,从而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
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神极为尊崇。洪武元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曾多次下圣旨对城隍神分级加封,府为“威灵公”,州为“灵佑侯”,县为“显佑伯”。同时又诏告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与当地官署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都一样,地方政府实际上有了“阴”、“阳”两个衙门。阴间由城隍管理,阳间由署衙,明朝的政权得到空前的巩固。朱元璋统治时期,全国有城隍庙多达1472座,每一座城市中都有一座城隍庙,“城隍”被百姓称为一城之主,每逢春节和城隍爷寿辰之日,城隍庙里十分热闹,人们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善男信女都会到城隍庙里来进香礼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庙宇文化。
城隍神与人
城隍庙里供奉的“神”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因城市不同而异。这些神有的是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忠烈名将,有的是为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的廉吏贤哲,有的是备受百姓爱戴的历史人物,老百姓推崇他们为城隍,寄托了对英雄圣贤的纪念与崇拜。
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老爷,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秦裕伯。据说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孙,元末进士,他在上海一带很有威望,明太祖多次请他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加以拒绝。他死后,明太祖下诏说:“秦裕伯生前虽不为我臣,可死后要为我主城郭、守疆土。”于是便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上海老城隍庙里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苏州城隍是春申君;杭州城隍是文天祥;乌鲁木齐的城隍是纪永宁,均是忠臣良将。明朝城隍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清朝沿袭明朝规制。怀远县城隍庙供奉的城隍是在涂山脚下救过明太祖朱元璋命的有功之臣,朱元璋称帝后赦封怀远城隍为“忠佑王”。龙亢城隍庙建制较晚,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龙亢设二衙即怀远县龙亢分县,根据清朝规制,县级以上府衙建有相同与当地衙署规格的城隍庙宇,经过乡绅商讨规划桓荣故宅遗址建庙,上报清政府供奉帝师桓荣为城隍,后赦封桓荣为忠佑侯。
怀远县城隍庙
怀远县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初年。景泰七年(1456年)知县邓瑜修之,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邑人又重修,康熙、乾隆年间迭有增葺,位于西门岗东北角,坐西面东,有大门、院墙和殿庑五十三间,大门内上方有戏楼一座,南北耳房各五间,戏楼对面有钟鼓楼一栋两层三间,正殿塑有城隍木像(可以起坐),冠玉帽、着黄龙袍,神位有帐幔,帐上方有:“敕封忠佑王”,城隍像两面塑有文武判官泥像,后殿三间为城隍宿殿,塑有城隍奶奶泥像,并设有床榻帐幔、桌椅等家具,如人之所居,有庙产土地,教徒薛六魁主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庙内开办“瑞本”学堂,1939年改为安徽省立农业中学,后又更改为慈善医院、民众教育馆、立人中学,现为“城关中心小学”。
龙亢城隍庙建于乾隆年间,庙宇位于后街中段,庙门正对南门口,门额上有斗大鎏金“城隍庙”三字。门前有旗杆一对。庙为三进,一进是戏楼,下为大门过道,两侧为耳房,耳房内各塑有泥马一匹,一红一白,高大肥壮。马童持缰而立,栩栩如生。过道上面建有戏楼,飞檐叠脊,上覆五色琉璃瓦,辉煌壮观。戏台坐南面北,雕梁画栋,左右有红漆立柱,天花板上绘有“二龙戏珠”图,台中屏风上绘有“天官赐福”图。台前广场可供数千人观戏,旧时经常在此集会、唱戏。广场北面一排瓦房为二进。
三进为城隍庙大殿,坐北面南。殿前平台上有铸铁香炉,重约1吨。殿内正中神龛上供着木雕金面的城隍偶像,头戴王冠,身着蟒袍玉带,脚穿白底皂靴,足踏雄狮,右手执扇,左手扶案,肃穆威严。偶像的臂、膝部都可活动,坐立屈伸,更衣换袍,宛如生人。大殿正中悬挂“威灵显赫”的金字匾。两旁楹联是:“任凭尔无法无天到此逆境之时还有胆否?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转回头来。”大殿西间置牛皮大鼓一面,东间悬铁钟一口,重约数吨。大殿两端,石碑林立,镌刻捐款人名和钱数。城隍庙最后一次重修是清咸丰年间,负责人是邵宗褚和邵云清。抗战期间,大殿被日军炮火击毁,城隍偶像转移到崇宁寺。文革时期“破四旧”,木偶像被毁。从以上可以窥探出城隍庙的建筑体量大,在建筑的装饰和环境布局上远远超过地方署衙。
城隍庙建筑风格
城隍庙是古代建筑中的奇葩,从保存较完整的建筑群中可以看出,其建筑形式一种是采用园林式布局,与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树木互相结合,涌泉池清,层峦叠翠,环境异常优美。另一种是礼制建筑布局,由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建筑群。神殿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常处于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威严肃静,为整个建筑群之主体。殿堂内设置神灵塑像或画像。膳堂建筑物包括客堂、斋堂、厨房及附属仓房。一般布置于中轴线的侧面。宿舍为道士、信徒及游人住宿用房,其布置较为灵活。以中轴线贯穿,建造出许多超逸高雅的建筑群,形成了与山水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城隍庙建筑内的装饰艺术,鲜明地反映道教追求吉祥如意、羽化升仙的思想。如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寓意光明普照,山海年长;扇、鱼、水仙、蝙蝠、鹿等,分别为善、裕、仙、福、禄之象征;莺、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龙、凤等又分别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祥瑞等。有时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变化为种种式样,在器具或建筑物上与其他花纹伴用,作为装饰。将“寿”写成百种不同之字形,名为“百寿图”,“福”字则巧妙变幻,用于各种窗棂,以表吉祥如意,福寿康宁,乐天超凡。“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更耐人寻味。
总之城隍庙是古代城市建设的物质遗存,在历史的长河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技等信息,作为历史文化的结晶,它拥有多重价值和功能,如果这些价值不能有效地向公众展示,那么就会出现一段文化缺失的现象。如何传播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马浩杰)近日,怀远县徐圩乡为进一步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提高村民参与热情,该乡先后在高庙村、梨园村、...
怀远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