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淮河两岸乡村娱乐的灵魂之作、集大成者,是花鼓灯。自宋朝以来,花鼓灯就日日夜夜、祖祖辈辈滋润着淮河流域的村民们,代代相承,源远流长。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更是远近闻名的“灯窝子”,村村有花鼓,处处传锣声。今天,且随我一起,走进马城镇五淮村,淮河岸边一个普通的村庄,去领略一下淮河花鼓的传承、风采和魅力吧。
1
“咚咚咚咚嚓,咚咚咚咚嚓……”,欢快的鼓点响起来,我爷爷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辨听着外面的锣鼓喧天声。锣鼓班子唱的唱,跳的跳,太爷爷大张着一张合不拢的嘴,眉飞色舞,正起劲地敲着大镲。旁边有邻居问道:“孩子起名了吗?”太爷爷灵机一动,说:“起了,就叫大镲。”
多年以后,我想象着这一幕,还会感到忍俊不禁,眼前画面感十足。可不止我爷爷一个叫了乐器名,他的几个弟弟,分别叫了“小镲”“东镲”“西镲”“镲秧”。我的那个叫作“太爷爷”的矮个老头子,着实是个花鼓灯迷了。
爷爷那一辈人,从小是在花鼓灯的喧闹中长大的,村里几乎人人会玩花鼓,有很多花鼓灯高手。蔡常恒,人称“老恒爷”,五淮村花鼓灯鼓手,花鼓打得好,番锣镲子也擅长,编曲演唱也擅长。功底深厚,技术高超,舞蹈动作到位,是远近边方数一数二的高手,《老十番》《小十番》《小五番》样样精通。村里人都说:从南山到北山,老恒爷的锣鼓不板场。从南山到北山,少说也有二、三十个村子呢。晚年,老恒爷曾被评为“怀远县花鼓灯十大老艺人”。老恒爷死守着故土,一直在马城这块土地上传播花鼓灯文化,培育花鼓灯人才,最终终老家乡,和许多民间艺人一样,把一生的欢笑留给了乡村。
唐正亮,五淮村花鼓高手。唐正亮多才多艺,吹拉弹唱都行,花鼓、唱戏、表演、弹琵琶样样精通。午后、夜晚,唐正亮家旁边的树底下,经常会围有几十人,坐等着唐正亮一展才艺。唐正亮的琵琶悠扬婉转,大半个村子都氤氲在乐曲声里。提起唐正亮,村里人无不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其他如赵其云、赵其俊、赵其魁等等,都是花鼓灯高手。
2
那时各个村都有很厉害的花鼓艺人,大家彼此敬佩,也互相不服,经常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艺,在交流中共同进步。河西(怀远县兰桥乡陈圩村人)陈永金、陈永兰(艺名“一汪水”,怀远县十大老艺人之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黑丫、吴忠贵、常春利(艺名“老蛤蟆”)都经常来村里,或表演,或指点,或相互论剑。村人盛赞陈永金,能,有本事,文伞,会创作,《男倒嫁》《偷进房》演得好,打遍几个村无对手。可最后遇到了劲敌王道四(著名文伞),两人不打不相识,一打就英雄惜英雄,成了好朋友。王道四是马城镇长王村的。玩灯的没有不知道王道四的。王道四厉害,挑着挑子遛村卖豆腐,一不小心豆腐挑子掉落在地,豆腐撒了一地。众人等着看笑话,王道四即刻口吟几句:“筐系短,扁担长,豆腐坎到路当央,各位的相亲都来帮帮忙,不能上秤用碗量。”众人齐声叫好,回家拿了碗来买王道四地上的豆腐。
有一个宣传队的,叫鸡先生,又称“鸡瞎子”,脑子快,戏唱得好。五淮村大队部旁有一棵烂柳树,鸡先生经常在烂柳树下现编现唱,周围围了一圈人。一次,村里老货娘喊老货回家穿衣服,鸡先生接过来说:“米大麦老蚕豆都上场,四月天气还有点凉,老货你还不回家穿衣裳?”又对老货娘说:“老货娘,你别气,我说的唱的都是好意。”鸡先生想和王道四比划比划,挑战王道四。王道四没有应战。大家都说王道四想给鸡先生留点面子。
村里的花鼓灯艺人们和冯嘴子、西程村花鼓灯队都经常在一起表演,冯嘴子的冯国佩,艺名“小金莲”,全国花鼓灯表演艺术家;西程村的李梦堂,艺名“小德国”,花鼓灯十大老艺人,对五淮村的花鼓灯都多有指点。
3
晚饭过后,五淮村的锣鼓敲起来了。
五淮村的花鼓属于淮河花鼓,唱的是“小五番”,多人配合,多乐器配合。主要的乐器有大鼓、大锣、小锣、镲子、小铛等。锣鼓班子一般由几人或十几人组成,人数不固定,鼓手一人,锣手人数不定,两人、三人、四人、六人都行。镲子手、小铛手人数也不固定,根据人数来定。鼓是各种乐器里的领头大哥。鼓声响起,咚咚咚,锣声相和,锵锵锵。咚咚咚咚咚,锵锵锵锵锵。咚,锵;咚咚,锵。敲鼓人、敲锣人全神贯注,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由鼓领奏,从属乐器大锣、小锣、镲子、小铛若干副,节奏整齐统一,锣鼓起落有致,变化有序。淮河花鼓灯有唱有舞有表演。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演唱的特点是即兴,花鼓词都是现编现演的,这就要求演员有极强的思维、语言、组织能力。花鼓词的调子简单,唱不是难题。别看农村人有知识的少,花鼓演唱却是一学就会。编唱的特点是比兴。使用的是本地口头语言,生动有趣。
花鼓灯需要的场地不大,村子里可以玩灯的地方路边,自家院子里,农场上,村小学的操场上,或者任何一片空旷的地方都行。年轻人结婚,老人办寿,妇女还愿,小孩送奶趟、抓周,盛大节日,庙会,都有演出。尤其是正月十五送莲花碗、还莲花碗,张家送,李家还,一路敲敲打打,送去的是祝福,是希望,是开心,是喜庆,是旧一年的总结,是新一年的开始。
从地里干活回来,囫囵扒两碗面条,锣鼓班子人员就聚集到路边。先来几声大锣催催人,等到成员到齐,观众聚拢,鼓、锣、镲、铛全然响起,一时间鼓乐喧天,鼓点咚咚,锣声锵锵,镲音嚓嚓,铛声铛铛。激荡时如扬起的小麦、黄豆、玉米、水稻一股脑儿冲上天空,又从天而降;和缓时如春天的麦浪泛着涟漪,秋日的稻海金光荡漾。你能听出全村的汉子喊出劳动的号子,五、六十头牛在集体哞叫,三、四十块犁铧与泥土拥抱交谈,几百把镰刀收割的窃窃私语声。
你再听,有阳光灿烂,有暴雨如注;有风调雨顺,有洪水咆哮;有欢歌笑语,有呜咽哽泣;有播种,有收获;有泥土气息,有五谷飘香;有生命的轮回,有历史的回响;有石滚的行走,有耕牛的沉默;有时光的悸动,有心灵的安静;有迎接的喜,有送别的悲;有田野的辽阔,有大地的宽广;有泥土汉子的粗犷,有淮河村妇的柔情。你能听出全村人的喜怒哀乐,上千个生命的挣扎碰撞,上千里淮河水的潺潺流淌,千百年花鼓灯的巨大回响。
鼓声稍歇,表演开始。魁老爹拧起兰花,唐国刚歌声响起,赵其光翻起跟头,前空翻、后空翻、侧翻、单手翻。鼓掌声、叫好声一片。对于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来说,玩灯,看灯,都是休憩,是娱乐,是享受,是满足,是追求,是原始生命的绽放。他们卸去了农活的劳累,拿起了鼓、锣,镲,他们手舞足蹈,把欢乐的乐曲传遍夜空,传遍小村,也传到每一个人的心坎里。花鼓灯生于淮河流域,实在是淮河岸边众多村庄的幸事。她给村庄注入了活力、喜庆,她悄悄改变着淮河岸边每一个人的灵魂。
4
“扭几下?扭几下。扭几下就扭几下!”赵其光一边说着,一边离开座位,来到旁边的空地上,先摆了一个立正的造型,随即拉开了架势。
踢腿、小二姐踢绣球、登山步、手搭凉棚,踢、蹲、踩、踏、扭、倾、拧,几个动作一气呵成,赵其光收住架势,气定神闲,微微一笑:“年龄到了,场地也不平整,不能耍跟头了。”却是满脸骄傲。那脸上洋溢的大快乐,大自信,一瞬间震撼了我。
我们早已经在使劲鼓掌了。
赵其光是五淮村“年轻”的老艺人。个子不高,身手敏捷,一双眼睛目光如炬,短衣襟小打扮,上身对襟小褂,下身宽松短裤。56岁,不止在村子里,就是在远近几个村,他都是最年轻的艺人之一了。人年轻,艺龄可不短,43年。1977年,还在上小学的赵其光,就被宣传队的花鼓吸引,辍了学,学起了花鼓灯。赵其光身手利索,跑步快,爬树敏捷,跟头栽得好。他先是师从本村花鼓灯老艺人蔡常恒,白天在村子北边的农场上练习,晚上就跟着村里的锣鼓班子演出。一天下来,晚上总是腰酸腿疼。第二天一早,他又早早起床去练习了。天赋加勤奋,他逐渐在锣鼓班子里脱颖而出。
1978年,他参加了《卖花姑娘》的汇演,在镇里崭露头角。随后,他跟着锣鼓班子四处学习演出,邻近的常坟、唐店、兰桥、怀远县体育场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先后和怀远花鼓灯著名老艺人郑九如(艺名小白鞋)、石经礼(艺名石猴子)、陈永金、陈永兰、陈丙厚等同台演出。
后来,演出的范围不断扩大。1997年以后,他参加过淮南豆腐文化节演出,参加过长丰县水家湖演出,受凤台县文化馆邀请参加过凤台县演出,凤台花鼓灯老艺人魏洪亮、小黄毛、王考千(艺名一阵雾)、陈敬芝(艺名一条线)都曾给予他很多指导,花鼓灯各项技艺逐渐提高。
有付出就有收获。赵其光1982年参加冯嘴子团队在蚌埠演出得了集体奖(其中有丁学琴、冯国联等。),1984年在淮南大通区比赛获得集体奖,1997年参加淮南豆腐文化节,2012年加入白衣花鼓灯队,在禹会区演出中获得三等奖。他多次参加禹会区三下乡活动,多次参加元宵节闹花灯活动,2018年参加山东秧歌会,2018年11月参加市里举办的一市三县演出活动,2018年又光荣地参加了在蚌埠市举行的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2019年加入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并拥有了“民间艺人”的头衔。当时的毛头少年,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华发早生。玩灯如不灭的炉火温暖着他的少年青年中年,他的光阴尘世。四十三年,执着于一件事,一辈子坚守着一个梦想,水滴石穿,铁杵成针,是一种对意志的考验。日日不辍,相恋依旧,时光如此多情。如若请时光回一回头,数一数他耍过多少次跟头,玩过多少次灯,滴过多少汗水,自己笑了多少次,惹他人笑了多少次,时光怕也早已眼含泪水,慨叹不已了。
花鼓声嘹亮,穿越苍茫。今天的鼓声与昨天的鼓声携手相连,今年的鼓声与去年的鼓声携手相连,这一辈人的鼓声与上一辈人的鼓声携手相连,于是鼓声响彻千年。鼓声响起之时,时间之绳抖抖索索,颤动不已。
新闻推荐
“河东有个魏学仕,河西有个钱玉兰;老天爷要有夫妻相,连打几个钩子闪!”这是《水漫蓝桥》中的唱词。旧时,怀远县褚集镇...
怀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