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器材备得全,党员、青年志愿者冲在最前沿,查渗漏,找管涌,昼夜值班不睡眠,排兵布阵观察险情,严防死守把住关。”
这是杨士楼为防汛抗洪工作新编写的花鼓灯灯歌《抗洪抢险》,言语虽朴实,却饱含了村民对一线抗洪勇士们的感激和热爱。
67岁退休教师自编灯歌
杨士楼是禹会区马城镇的一名普通村民,退休前在庙前中学做语文教师。今年67岁的他酷爱写作和文艺创作,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到文艺工作中去。由于擅长琵琶、笛子和锣鼓等演奏,他和马城镇一些文艺爱好者常常一起排练,演出节目,时日久远便组成了禹会区大禹文化艺术团。
如今,艺术团已经有20多名成员,有的是像杨士楼一样的退休老人,有的是热爱文艺的年轻人,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排练,钻研文艺领域相关知识,成为马城镇一支重要的文艺力量。
说起花鼓灯,是马城镇的“名片”,自然少不了“粉丝”。“我们整天耳濡目染,对这种接地气的艺术形式非常喜欢,所以自己也会经常创作一些灯歌,在艺术团里和大家一起表演。”杨士楼告诉记者,花鼓灯热闹喜庆,表演起来让人觉得非常快乐,而且特别鼓舞人心,能够传递正能量,表达出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艺术团里特别受欢迎。
以灯歌记录防汛中的平凡人
“防汛期间,我在大堤附近看到各位一线人员的身影,觉得非常感动。那一件件红色的志愿者马甲,一个个红色的遮雨棚,把大堤映成了红色,让人觉得心安。”杨士楼说,看到这些在一线奋斗的身影,他的内心很受触动,于是回家一气呵成写出了这首灯歌。
“马大嫂志愿服务队自觉自愿,送水送热饭送饺子。铁腰杆子王道前,七十五仍然冲在前。齐心协力战洪魔,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安全。”
杨士楼告诉记者,灯歌里面的一字一句,都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马大嫂志愿服务队里都是马城的妇女同志,她们自掏腰包捐钱,包了饺子做了饭菜送到大堤上,慰问一线的防汛人员。”杨士楼说,还有一位75岁老人王道前,自愿报名当抗洪志愿者,而且干得都是扛沙袋、巡堤这样的重活累活,从来没抱怨过一声。
“只要大家伙一条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杨士楼如此坚信着。于是他在灯歌里这样写道:“党员干群一条心,筑成抗洪钢铁墙,全力以赴防大汛,记下铮铮豪迈誓言,只要洪水不退去,轻伤决不下火线。”
这个夏天,这些平凡的人都值得被铭记。“我们要把这些花鼓灯灯歌大声唱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让正能量在我们身边不断传递。”杨士楼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施广平)连日来,怀远县兰桥乡组织乡村党员干部,清除芡河水中残留网具,还芡河原有的碧波荡漾、清水长流景象。...
怀远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