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连(左)和养殖基地员工在捕捞小龙虾4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怀远县白莲坡镇邵王村的皖浙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田野里春风拂面,基地内几艘小船在捕捞龙虾,岸上不远处工人称重包装,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
“平均一斤能卖30多元,一天就能挣2000多块钱,这还不是最高峰!”公司负责人张春连向记者介绍目前小龙虾的市场行情。他告诉记者,眼下正是小龙虾上市的时节,他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张春连是土生土长的白莲坡人,今年40来岁,常年在浙江打拼。“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外飘着这么多年了,也想回家乡干点事情,如果成功了也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2018年,身在外地的张春连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少不了返乡创业青年的积极参与,他们有思想、有干劲、有资金,又熟悉乡情,我们欢迎。”白莲坡镇党委政府对张春连的想法表示十分支持。
说干就干!张春连先后去江西、湖北实地考察学习了当地的特色稻虾共作产业,“行情还可以,我在浙江那边也找好了销路,而且镇里也在打造五彩白莲坡,其中红色的小龙虾就是主导产业之一。”张春连认准了“稻虾共作”这条创业路子。
2018年6月,回乡的张春连成立了皖浙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在邵王村流转了1600亩土地用于稻虾养殖。“这里空气好,靠近茨淮新河,取水方便,我们的小龙虾都是喝着这里的水长大的。”走进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记者看到在每块地四周田埂内侧,都均匀分布着一条条宽约2米、深约1米的沟渠,面积稍大的田中还分布着“井”字形和“十”字形的田间沟,沟沟相通,宽阔的水域下面分布着一团团的水草,如果不是水田的周边支起来围网,记者根本不知道塘里有虾的存在。
据张春连介绍,所谓“稻虾共作”,就是一块地里实现两份收获。“龙虾是稻田里的‘清道夫’。龙虾养在稻田里,能吃杂草、水生生物,还能消灭危害性幼虫,从而起到除草除害作用。龙虾觅食活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可增加水溶氧量,同时排泄物还起到了增肥效果。水稻根系发达,又反过来为龙虾生长提供了遮阳的栖息场所。”
“稻田里的龙虾是原生态的,发往长三角地区,去年的水稻也很受欢迎,还没收割,就被县城的几家米厂订购一空。”张春连说,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每亩地仅化肥、农药、用工等成本就可节省150多元,一年下来,一亩地大约能赚5000块钱。“我们采取轮捕轮放的模式,投放虾苗后,再投入切碎的海鱼,加强营养,40天左右就能捕捞,周期短、见效快,同时每年秋季还能收割稻谷。”和别的养殖户每年“一稻两虾”不同,张春连的龙虾塘里能实现“一稻多虾”。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想要做活土地这篇大文章,还是要走三产融合发展道路。”亩产效益大大提高,并不是最终目的,张春连说公司正在申请绿色农产品认证,同时注册了糯稻商标,打算走品牌化绿色发展之路。
返乡创业的张春连还积极投身当地脱贫攻坚,目前皖浙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带动35户村民家门口就业,其中有8个是贫困户。在他的带领下,有4户村民自己搞起了小龙虾养殖,“过去想干不敢干,自从张春连回乡创业,大家的思路被他带活了。”昔日普通的稻田地,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聚宝盆”。
新闻推荐
初三学生复课前,各校都已准备好了红外测温仪,把好防疫关。本报讯(记者靳瑾文/图)4月13日,蚌埠市38717名初三...
怀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怀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