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二那年,学校放暑假,我回到家干的是吃力的农活。但在学校养成读书爱好,依然不减。只是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想要找一本书看非常难。
一天,我在割麦时,手被镰刀划破,到大队医疗室包手,看到医疗室墙角有一本书,我走过去拾起来,一看缺头少尾,擦去灰尘翻着看。医生看我认真地翻阅,他说:“小伙子,这本破书你拿回去看吧,我不要了。”我连声说:“谢谢,谢谢。”把书带回家,白天劳动晚上看,记不清看过多少遍。按这本书的故事框架结构,估摸它前后共少20页,尽管缺头少尾,它还是让我如醉如痴。作者描绘了冀中平原上一幅辽阔雄壮、绚丽多彩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书中那种家庭的温馨,朋友的友谊,以及家乡情怀时时让我为之动容,书中的人物,如朱老忠、贾湘农、严志和等刚直不屈、坚韧不拔,他们敢于斗争,勇敢反抗的品质,让我敬佩不已。故事到了十四旅包围保定第二师范,要逮捕严江涛等抗日学生砍头这当儿,书页就没有了,我十分牵念,一度让我寝不安,食无味。
古人说:“饥读之以当食,寒读之以当裘”,实在有道理,我不知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自己为什么会对一本残缺不全的书魂牵梦萦?每每读后,心中就多了一个缺憾,多了一份惋惜,总会在苦思冥想,这本书的故事是如何展开的,结局怎样?书名叫什么?
就这样,捧起半卷残书,我便思索它的开头和结局,这样思来想去,有时为自己能读这本书而感到高兴。但是,残书所写的那一代人,对于土地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信仰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已深深地铭刻在心头。
几年后,我仍不知那本书的名字。后来我到镇上读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到公社礼堂去看电影,我看到电影才知道它叫《红旗谱》。安徽省吃俭用,拿着省下来的钱,星期天步行35里路,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一本《红旗谱》,才完整地读完这部经典名著。后来我考取大学,大学毕业后到工作单位,我都带着它,时常翻看。我深深体会到,时间相隔几十年,我们在变,社会也在变,朱老忠那些人与我们这代人一样,对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追求没有变,他们的追求,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一个个“中国梦”,中国农民的梦。
作者单位:怀远县委宣传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婷婷)1月15日,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希锦一行来蚌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为困境儿童、三八红旗...
怀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