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硬盘中恢复提取数据,经过分析最终成为检察官办案的“杀手锏”——这一过程被称为电子数据取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取证已成为检察机关司法办案的重要技术手段。
市检察院技术处工作人员钱长远就是这样一名“电子证据鉴定人”。电脑、手机、移动存储介质是他的工作对象,而这些无声的硬件中所隐藏的证据,才是他要挖掘的背后真相。
2014年,怀远县检察院办理一起职务犯罪案件,在无法获取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办案人员把希望寄托在犯罪嫌疑人的办公电脑上。不料,嫌疑人具有丰富的反侦查经验,办案人员在恢复删除数据后仍无法获得需要的文件,案件陷入了困境。取证任务交到钱长远手中,他连续加班20多个小时,通过对硬盘底层搜索,在电脑中发现一个可疑人名。
“嫌疑人一直否认和此人有来往,但为何在其电脑上搜索出此人的名字。”钱长远说,“人名中含有生僻字,不太可能是输入法自带,极有可能是嫌疑人曾经输入过。”如钱长远所言,经检察官进一步侦办,嫌疑人最终承认了自己接受对方贿赂的事实。
证据找到了,钱长远却陷入深思。他意识到,这次的成功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自己的“灵光一现”,如果搜索出的是一个常见人名,又该如何分析它和嫌疑人之间的关系呢。工作不可能总是这么幸运,要想工作质效更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更多的电子取证技术。
于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钱长远一头扎进书堆里,自学计算机原理、数据库、网络安全等相关专业知识。随着业务能力逐步提高,钱长远也成为全市检察机关电子取证方面的专家,先后荣获“全国检察机关电子数据取证标兵”、“全国网络安全业务标兵”称号。2015年,他带领蚌埠市检察院代表队,一举夺得全省检察机关电子数据取证大比武竞赛第一名,并获得个人第一名。
“从固定证据到分析再到人工挖掘,电子取证就像现场侦查,不能遗漏一丝一毫。”钱长远说,自己一年大约要处理30台电脑、60台手机,时常要面对上T的海量数据碎片。除电子取证工作外,钱长远还承担着全员信息化建设实施工作,工作环境大多是空间狭小的弱电井、高温的机房,一天下来常常是满头灰、一身汗,而他却从不觉厌烦。
34岁的钱长远在检察辅助岗位上一干就是六年。2015年至2016年,他两次获得个人嘉奖,被记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前不久又被最高检荣记“个人一等功”。
面对他人“有没有想过转岗”的疑问,钱长远的回答真挚又朴实:“想是想过,但我更热爱现在的岗位,虽然是一名检辅人员,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技术帮助检察官办案,让工作如虎添翼。”
新闻推荐
怀远县双桥集镇小街村 挖掘文化特色 留住乡愁记忆 本报记者 顾楷
图为小街村公园一角顺河古村、商贸密集,这是小街村的繁荣历史;捕鱼打猎、滚钩铃响,这是小街村的文化烙印;折苇编蒲...
怀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