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处花草如茵的庭院风光,一条条水泥平整的宽敞路面,一家家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以及生态宜居的舒适环境……来到怀远县包集、瓦四、刘楼等一个个美好示范乡村,让人感叹备至,兴奋不已!可以说,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蚌埠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新时代农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在直线上升,他们对和谐融洽的美好生活充满自豪和赞叹!
在包集村敬老院里我们看到这里老人们与众不同之处是个个都脸色红润,说话声音洪亮,走起路来精神抖擞。从一位年高七旬的老人交谈中了解到,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把孝敬老人看作比什么都重要的大事,县里、乡里逢年过节前来慰问,村里领导更是三天两头来这里嘘寒问暖。从包集村里走出去的现今是力源港务集团董事长的宋在付,时常回家乡看望敬老院老人,他每每慷慨解囊,春节、中秋两个节气都送来成汽车的慰问品,将刚宰杀的热气腾腾半片猪肉送到敬老院的食堂,一箱箱月饼送到老人手上。敬老院里一年四季蔬菜地里新鲜菜吃不完,衣服被褥都是新做的……老人激动地说,这多亏党的政策好,国家对老人照顾的好啊!老人的一席话语,让人们看到美丽乡村幸福认同所在:这就是改革开放,国家社会制度的保障和优越,社会风尚催生的农村新变化。
在怀远县陈集镇瓦四村,我们了解到乡民们对幸福认同,还感受于改革开放后农村富民政策落实之好!镇党委书记李家如指着村头院落到处堆有一两个人高的玉米粮食垛子说,你看别小看这些粮食垛子,它表明乡村富裕了,家家都有结余粮,户户不为吃发愁。他介绍说,以往的瓦四村以稷、谷、高粱、山芋、芝麻等农作物为主。如今小麦取代了谷子,高产玉米、花生更替了高粱、山芋。玉米亩产均在1000斤以上,花生亩收入也超过2000元。在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同时,村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引导农户家禽家畜养殖由散养逐步向大规模养殖转变。现全村有养鸡大户5户,每户养殖量都达到2万多只,均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户均年利润达15万元以上,带动本村百余人致富。讲到这里,李书记自豪地说,而今在瓦四村的边上,专门为回乡农民工建起的新型工业园,许多瓦四村民在那里创业当起了小老板。村民们守在家门口就能赚大钱,这一来农民富裕生活更加有了新的保障。无怪乎,村民们也高兴地说,幸福的明天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听到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幸福认同,我们不由感慨万千。我们在走访时,从物质改变的深入剖析中一直在探寻幸福认同的究竟,发现其间文化及精神力量的推动力才是美好乡村大展宏图的真正内涵所在!且看美好示范村中有一个叫万福文化站的民俗馆,万福文化站是全国先进基层文化单位,就是在这微型民俗博物馆里,收集、展示了反映淮河流域当地农耕文化的犁、耙、镰刀、农具等,以及当初乡民用过的斗笠、蓑衣、草鞋等等,还有出土石器、铜器,包括文革中字画、各种票证等大小近千件,这个小小的民俗博物馆成为美丽乡村的文化亮点,它可以让村民们在忆旧中感知新生活的美好变化,更从新旧对比的现实中找到精神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灵慰藉!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对新文化的追求同样成为幸福认同感知的实实在在的内涵!
再看看陈集镇瓦四村着力打造的三个民俗文化“园”,一是村委会广场的“和谐幸福园”、一是小学门前的“五子登科园”、一是中心村居民住房前排的“双龙戏珠园”。双龙戏珠园的命名来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乌云密布、狂风暴雨的一天,在木城的上空出现了两条龙,在空中为争夺一火球交织戏耍,而后瞬间消失,顿时晴空万里,在双龙戏耍的下方留下了一处十几亩地的水塘,当地人认为这是神龙显灵,该处是一块风水宝地,故取名为双龙戏珠。现该处已打造成了绿色公园,塘中间建立了约10米宽的圆形石拱桥,即为珠,桥两侧的塘体视为双龙。塘内睡莲竞相开放,岸边花草树木郁郁葱葱,风景盎然,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最佳去处。在文明、高雅的艺术天地里村民们感受幸福生活的甘甜,你能不说这种幸福的认同深深地打下了新时代主流文化的烙印吗?
在瓦四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有一个木城古名年家驿站,又名年家圩子,为纪念当年在新四军第四师西进围歼敌伪军而牺牲的三十五团机枪连班长陈树胜等数十名烈士,陈集镇在此修建了胡刘烈士陵园。每年瓦四村都组织党员、群众和中小学生到烈士陵园开展一次祭扫活动,革命先烈为解放全中国舍小家、保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情怀和大无畏的精神感染了瓦四一代又一代人。村民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而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看!这种革命传统教育不同样对人们幸福认同度的提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吗?
啊!我为改革开放给美丽乡村村民带来的幸福祝福!更为美丽乡村村民的幸福认同放歌!
新闻推荐
(本文原标题:《令人敬佩!蚌埠闸开闸放水,水流湍急,这名蚌埠人竟还下水救人!》)淮河蚌埠闸风景区水下暗石林立,水深约15米,水流湍急...
怀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