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记事起,每年麦收过后,父母总要带着哥哥和我去十多里外的乡粮站交公粮,这在我们那儿俗称‘完粮\’。”杨化坤是怀远县古城镇人,目前在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任教。在他的记忆中,完粮伴随着他整个青年时代。“我们家有12亩地,当时缴纳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完粮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麦子打扫干净晒干,装进口袋,最初用板车拉过去,后来换成拖拉机。虽然交通工具改进了,但个中的艰辛,却一直没有变。”杨化坤告诉记者,完粮的那几天,正是暑气逼人的时候,全乡几十个村庄,每家都忙碌着,将粮食装好车,陆陆续续拉向乡里的粮站。
粮站人手有限,只能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依次验收。为了能够尽早缴完,路途遥远的村民往往天不亮就起来,但到了粮站后发现,总有比自己先到的村民。没办法,后来的只有排队等着,靠前的还好,可稍微靠后的往往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一上午。“每年跟着父亲去交公粮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年我们去得有些迟,只能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火辣辣的太阳从头顶照下来,大家被晒得无处可躲,要么在粮站的房檐下挥舞着草帽,要么干脆席地坐在车边的阴凉处,那时我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赶紧轮到我们,交完粮食赶紧回家去吃个大西瓜。”杨化坤说。
完粮是对粮食的质量有要求的,必须干燥干净,不能水分过多,也不能有太多糠皮。“收麦子那几天,倘若碰到阴雨天气,可就太倒霉了。打谷场都是用石磙临时碾轧平整的,碾过的小麦中难免会掺入一些灰土。要想清理干净,就得趁着刮风天气,用木锨迎风扬一遍,风小了,灰尘和糠皮就很难清除。”杨化坤回忆,那时候总会有一些村民的粮食因不达标而被退回,没有办法,只能拖回家重新晾晒打扫。为了能一次性通过,大家都会四处打听,谁家在粮站有熟人,能否给予关照。
村民们大老远辛苦地将粮食拉来,再拉回去,然后再拉回来,还不知道下次能否通过,可即便如此,淳朴的村民们也从没有拖欠公粮的现象。完粮时的辛苦一直持续到杨化坤上大学的第二年。“2006年寒假回家后,父亲兴奋地告诉我,以后不用完粮了。”原来,从这一年开始,国家正式取消了农业税。听到这个好消息,他与父亲的心情感同身受,“自此以后,每年的完粮景象再也没有了,农民们再也不用为完粮发愁了。”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国家还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和保护农业生产。比如小麦最低保护价,保障了农民们的利益,并给予每亩耕地一定数额的农业补贴,定期给农民进行农技指导等等。
杨化坤坦言,过去农村因为收入低、条件差,不要说城里人,就是世代生活在农村的人,也总是想方设法跳出农门。但在今天,新农村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农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整齐、环境优美,农村正一步步变得更加美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成果,在这里得到了最有力的见证。
新闻推荐
近年来,怀远县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民生”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怀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怀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