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 五河新闻 固镇新闻 怀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固镇新闻 > 正文

对标“国字号”期待蚌埠创新再升级 □

来源:蚌埠日报 2018-08-03 15:51   https://www.yybnet.net/

■主持人语

前不久,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函》中,芜湖、马鞍山双双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安徽省继合肥之后的另外两个创新型城市,蚌埠却因部分“创新型城市主要监测指标”不理想,无缘此轮创建。

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蚌埠,缘何在此轮创建中掉了队?合芜蚌变成合芜马,蚌埠应该从中反思些什么?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蚌埠应如何在自主创新板块不断提升能级和水平,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面对市级层面提出的“十城同创”之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如何对标找差距、补短板?

本周,《深读周刊》“党报会客厅”专栏就此特别邀请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创新的主体企业代表以及市委党校的创新理论研究者座谈交流,共同把脉蚌埠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既有优势和成绩,分析与“国字号”创新型城市的差距和不足,探索蚌埠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努力在创新发展上找准蚌埠位置、增加蚌埠分量、塑造蚌埠优势、扩大蚌埠影响,这点是肯定的。

●能否通过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需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创新活动本身的狭隘观念,更加重视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性及其对创新环境的依存性。

闻建忠 市科技局科技管理与国际合作科科长

●丰原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新发展、重铸辉煌。

●我们当初放弃了丰原生化但没有放弃创新,卖掉的是“躯壳”留下的是核心与灵魂。

陈礼平 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产品的开发能力和迭代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就无法成为产业的领军者,只能亦步亦趋做跟跑者。

●进入新时代,人口红利逐渐衰减,替代人口红利的是人才红利,创新背后比拼的是人才。

崔晓东 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副主任

丰原集团研发的新产品。

深度对话

创新之花这样开

主持人:三年前的2015年4月,蚌埠市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启动“九城同创”工作,在成功创下全国文明城市后,今年6月又提出“十城同创”目标,我特别注意到,当年争创的“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变成了如今的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虽然名称有更迭,但科技创新似乎一直是蚌埠想在全国发光发亮的“重大元素”。您认为,打“创新牌”对一座城市或创新主体来说意味着什么?蚌埠在这方面已经储备了哪些基础?

闻建忠: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这句论断中足以看出,创新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它可以熔铸一座城市的品牌。对蚌埠来说,创新已然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成功跻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刷新超薄电子玻璃薄型化世界纪录、实施药品专利法以来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化学创新药物上市……可以说,自2008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蚌埠的科技创新工作掀开了崭新一页。

2016年国务院批复在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蚌埠创新发展再次注入强大动力。长期以来,蚌埠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两大战略平台优势,着力推动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为核心、体制创新为突破、产业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在科技创新投入、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专利拥有量和高端人才拥有量等方面不断积累优势。

与此同步的是,创新成果的加速涌现,对蚌埠市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驱动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都日趋增强。截至2017年,蚌埠市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36家,它们是全市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占规上工业企业19.4%。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34.3亿元,年均增长20.5%,占GDP的比重达21.5%。

陈礼平: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立身之本和竞争力所在,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同样,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丰原集团。我认为丰原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新发展、重铸辉煌。

众所周知,现在的丰原在国内生物行业已经是排头兵,最早用玉米发酵柠檬酸就是丰原,不仅成本低,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算是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划时代变革,做到了全球柠檬酸的“老大”。

目前,丰原依托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医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生物发酵技术省级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创新领军人才及技术骨干,在技术前沿汇集并组建了4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和6个蚌埠市“3221”产业创新团队,另外还组建了十余支企业内部技术攻关队伍,在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领域研发了大量产业化核心技术。为什么说是产业化核心技术,就是我们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除了技术先进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产业化,进而实现商品化、资本化。这也是我们与大院大所科研攻关的区别所在。

崔晓东: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取决于它的硬实力,更取决于它的软实力,软实力是塑造城市竞争力的源泉,它体现在文化思想、发展环境、生态宜居、市民素质等方面,其中科技创新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蚌埠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我认为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速增长阶段主要依靠要素驱动,而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二是建设“两个中心”的重要途径,蚌埠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从而成为安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客观说,蚌埠在创新方面的基础较好,近年来创新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总体居于全省前列。我手头有一组2016年的统计数字——每万名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数为50.7人,居全省第五位;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68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7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居全省第四位;研发经费投入29.18亿元,研发强度为2.11%,居全省第四位;高新技术企业217家,居全省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为480家,居全省第三位。这些都是蚌埠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积极因素。

创新能力再提升

主持人:错失此轮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契机,对蚌埠来说意外吗?对比创建的一些重要监测指标,蚌埠差在哪?

闻建忠:我们一直说创新是蚌埠发展的最强基因、最大优势、最靓名片,但放眼周边,蚌埠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算高,仅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数字指标看,蚌埠与马鞍山都有较大差距,更别说芜湖、合肥了。

无缘此轮创建,对蚌埠来说是遗憾更是鞭策。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努力在创新发展上找准蚌埠位置、增加蚌埠分量、塑造蚌埠优势、扩大蚌埠影响,这点是肯定的。当前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如何补短板。

我认为,首先,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要持续强化,它们是创新发展的领头雁,是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主力军,要全方位、多部门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力争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行业领跑者和铺天盖地的细分行业科技型小巨人。尽管我们每年入库培育的有40多家“种子企业”,无奈的是,每年“掉队”的就有一二十家,使得这一净增值并不高。其次,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它们是创新发展的载体和桥梁,要不断推进与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并支持各类创新工厂、创客空间、虚拟创新创业社区发展。第三,扶持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它们是创新发展的智力保障,必须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汇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并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

陈礼平:说到创新主体,丰原身为其一。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丰原经过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开发,已全面掌握了从玉米到乳酸、聚乳酸,以及聚乳酸下游注塑、纺丝的核心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为实现聚乳酸项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提供了全套要素保障。要问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客观说,强化创新的灵魂作用、重视科技的驱动力量是我们制胜的利器。回想上世纪90年代,我们通过技术攻关发明了“玉米粉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新工艺”专利技术并运用于柠檬酸产业化生产,就给我国发酵行业带来了一场重大技术革命,也在当年为丰原开辟了一条生路。

但丰原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此后的一二十年,丰原坚持用创新思维和“加减法则”,带领企业一路狂奔:1999年、2000年先后发起丰原生化、丰原药业两家上市公司;2000年重金引进拥有全球最先进的L-乳酸及其衍生物菌种和生产技术的企业—比利时格拉特公司,合作建成了国内领先技术的乳酸生产线;2006年,面对国家提出的粮食安全战略背景,果断将丰原生化整体转让给中粮集团,壮士断腕;此后十余年,丰原在乳酸、聚乳酸和维生素板块杀出一条血路;2015年响应“退市进园”号召,将市区的所有项目和工厂一股脑全“退”到固镇经开区,并借此契机开疆拓土,目标是打造全国最大的生物基制造产业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维生素制造基地。

这一路,丰原并非一直顺风顺水。接下来我们也将面临应用领域的技术难题,比如下游的纺织品领域和吹膜、注塑产品应用领域,都需要继续攻关。

崔晓东:作为“蚌埠创新发展”课题的一名研究者,我也关注到了蚌埠创新存在的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比如2017年,合芜蚌示范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9421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8件,而蚌埠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8.5件;2016年全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为32家,蚌埠只有一家企业上榜;全省在沪深两市有103家上市公司,合肥44家,芜湖12家,蚌埠只有3家,并且近15年来没有新的企业上市。

我想表达的是,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的加剧,客观要求企业具有产品迭代的能力,只有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引领市场潮流,这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016年,蚌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20.89亿元,试验发展支出为20.73亿,应用研究支出只有1606万元。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产品的开发能力和迭代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就无法成为产业的领军者,只能亦步亦趋做跟跑者。企业研发经费的外部支出为8081万,说明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充分调动各种科研资源进行协同创新,更多的还是单打独斗,无法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政府要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优化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家才能等方面用力,从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创新生态需合力

主持人:有人说,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活动和创新体系本身,更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创新生态。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蚌埠应如何塑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崔晓东: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便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拿破仑曾说,“战争的艺术就是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优势兵力”,这都强调要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就是要推动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向重点产业和创新企业进行集聚。

具体来说:一是促进创新与金融的结合。现在的融资结构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必须有抵押物才能获得银行贷款,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都是轻资产的企业,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主,创新风险比较大,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因此,需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政府通过设立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和投资机构,以股权融资来分担风险、激励创新。二是创新与人才的结合。进入新时代,人口红利逐渐衰减,替代人口红利的是人才红利,创新背后比拼的是人才。既要吸引产业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企业家、科学家,也要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产业技术工人,通过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围绕本地创新产业体系,做到精准引才。借助“十城同创”的协同效应,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好的生态环境,真正使人才留得住、发展好,让人才引擎成为创新澎湃的动力。

闻建忠:有时我也在想,产业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能否通过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需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创新活动本身的狭隘观念,更加重视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性及其对创新环境的依存性。这就引出一个概念:创新生态。

近十年,借助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蚌埠市出台了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两个中心”建设若干政策意见》为纲的主文件及系列配套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给予了事无巨细的制度保障,也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了县区和相关部门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还制定了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尊重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举措,切实担负起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体责任,大胆创新走前头,比学赶超作示范,希望在体制机制创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资本助推科技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形成改革创新的新机制、新体系和新经验,为蚌埠市乃至全省创新发展作出表率。

只是,创新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创新意识的养成与创新成果的检验需要时间,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嫁接也需要过程。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跟进政策链、要素链,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资金向企业集聚,都是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蚌埠应该在这些方面持续发力。

陈礼平:早在2006年我们集团将丰原生化整体转让给中粮集团的时候,坊间有很多声音都说“丰原卖了,丰原完了”,但我们始终坚信,丰原是以破釜沉舟的气魄果断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正如李荣杰董事长所说,我们放弃了产业但我们没放弃创新,我们卖掉了躯壳但我们留下了核心与灵魂。时间已经证明,守住了创新之魂的丰原集团,用12年、近5亿元的研发投入和520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换来了企业的第二个“春天”。

丰原的创新创业史说明,企业要想发展好、在行业内拥有话语权,必须依靠创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它本身自带的风险性,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很多企业的创新自觉。不愿创新、不敢创新的情况在蚌埠企业中较为普遍,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政府在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容错机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还不完善。因为丰原将创新融入了肌理和血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容错机制,鼓励“奇思妙想”存在,并愿意成立研发团队将其加以论证,关键是,遭遇不可抗力风险时还会主动买单。这是很多习惯于小富即安的企业万万做不到的。

好在政府层面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制订出台了容错机制。如果能把容错的范畴、权责等再进一步细化、明确化,没准就能从制度的前端真正解除人们的创新之忧了。

新闻推荐

团结村的“产业之花” ——固镇县城关镇菊花种植变成脱贫利器

本报记者贾铁成本报通讯员潘玉响“别看菊花这么大一点,一朵就能卖8毛钱,如果个头再大点,卖1块钱不是问题。”手里拿着自己生...

固镇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固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对标“国字号”期待蚌埠创新再升级 □)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