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北
2017年年末,我同老伴一起,依依惜别了我的“331”,移居到白银市。
提起“331”,那是我曾经住宅的门牌号,它位于靖远县城南大街。我在那里居住了15个春秋,陪家人一起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那里有我攀爬乌兰山的开心记忆,有我难以割舍的亲朋好友。
我出生在靖远县一个偏远落后的穷山村,那里沟壑纵横,山岭连绵,地广人稀,十年九旱,自然条件严酷,百姓生活艰难。但它却是我小时候的乐园,我的幼儿阶段和小学6年便是在家乡度过的。
说来,倒也幸运。上小学时,家乡已经有了公办小学,县上派去的教师,一个个都是学识渊博,品德优秀的好老师。在他们辛勤培育下,我的进步很快。1962年秋,在全县小学升初中统考中,我这个山沟里出来的穷孩子,竟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地考取了靖远一中。
1969年我如愿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
流年似水,光阴荏苒,转瞬间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间,教书育人始终是我的本职工作、神圣职责。我以校为家,尽职尽责,粉笔一支染双鬓,讲台三尺度春秋。还不时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为报刊电台撰写一些稿件,天长日久,在社会上竟有了小小的名气。1995年秋,县教委把我从乡下借调过来,让我参与编纂《靖远县教育志》,从此,我便由乡下移居县城。起初,教委领导为我配置了一间临时住房,2001年,我从房地产开发商那里花钱购买了位于靖远二中校园内的这套居室,并请工匠做了简单的装修后便入住了。
话说这套住房,普普通通,并无什么奇特之处,面积也就100平方米,然而,由于位置优越,具有1.6米宽、全通式的阴阳台,以及美观大方、金色明亮的大玻璃窗,在我的眼里,它显得格外大气和敞亮。在这里,我和老伴自由自在,一起过着自己喜欢过的日子。闲暇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在阳台观景信步,看云卷云舒,观芸芸众生,独享心灵的宁静、精神的愉悦以及生活的温馨。每当我站立阳台上,放眼往东南方向瞭望,雄伟壮丽的乌兰山掩映在松柏与绿树之中,就如同掩面含羞的少女一般,含情脉脉,娇媚动人,散布在山上的古建筑、古庙宇鳞次栉比,古朴典雅,宛若天上的神宫,时隐时现,点缀其间。沿山脊修建的登山台阶似长虹卧坡,上接云天,拾级而上的游客,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屹立于顶峰的电视转播塔高耸入云,格外壮观。这一切都让乌兰山增添了靓丽的色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俯视南大街,两旁银行与商铺林立,大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的人群五彩缤纷,似流动的美景映入眼帘。转身来到阴台,只见靖远二中美丽的校园里,一幢幢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拔地而起,高高耸立,苍松翠柏掩映之下的少男少女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焕发出朝气的光芒,这些孩子们像一朵朵鲜花,沐浴着祖国的阳光含苞待放;像一排排挺拔的杨树,滋润着党的雨露蓬勃成长。
话说回来,过日子不是花拳绣腿,来不得半点虚妄。在这套居室里,老伴早起晚眠,为上高中的孙子孙女下厨做饭,精心照料他们的衣食起居,激励他们勤学苦练,奋发进取;全托式地带大了6个幼小的孙子,让他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至于我个人,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不吃闲饭,不享清闲,坚持发挥一技之长,不时有诗文见诸报端;并整理出版了《星光集》《岁月集》两本小集子;还用近4年的时间,完成了《靖远营防王氏宗谱》的修纂和出版,赢得了有识之士的普遍称赞!是“331”为我发挥余热撑起了一方地天。
时光不复还,岁月催人老。如今,我和老伴已年近古稀,成天带着两个刚满3岁的小孙子过日子,已经不能再让远离身边的儿子放心,他们再三恳求,劝我们搬到他们身边居住。在不得已的情由之下,去年末,我们终于将爱不释手的“331”转让他人,移居至两个儿子供职的白银。临行前,我们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遗留的用物摆放得整整齐齐,像托孤似的依依不舍的把门上的钥匙移交新主,老伴更是饱含热泪,显示出极大的迷惘与无奈!说真的,“331”与我们情同手足,没有它,哪里会有我们全家的今天,没有它,也就不会有我们一家以往的幸福!
别了,我的“331”!别了,我可爱的老屋!
新闻推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祖国广袤的大西北,从来就是金戈铁马的将军们驰骋万里的疆场。1966年,就在这万里长城的最西端...
靖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