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景泰新闻 > 正文

红岘村古堡一角冯尔常摄古村阅世三百年可歌可泣非一端

来源:白银晚报 2016-04-08 07:29   https://www.yybnet.net/

红岘村古堡一角。冯尔常摄

古村阅世三百年,可歌可泣非一端。

两山对峙清泉涌,一堡矗立精神见。

民风淳朴礼仪重,尊师重教子孙贤。

铺沙抗旱丰衣食,心存党国重贡献。

红岘村是景泰县西边正路乡辖区的一个古老山村,该村建于何时无人知晓,仅从村东后趟子现存的勒于清乾隆六十年的一方墓碑文推断,村子起码已有300余年历史。墓碑文的主人是冯有福夫妇,从红岘村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物——冯氏宗谱来看,有福翁当是冯氏一族在红岘的始祖,亦是该村的创始人。有福翁兄弟3人,为躲避战乱,由洮阳(今临洮县城关洮阳镇)辗转北上,几经周折后才摘吉定居于红岘的。迄今已历十有五世,家口2000,而且六世同堂,为人世所罕见。但从冯氏宗谱来看,冯氏一族并非洮阳当地人,而是祖居南京应天府(今南京市)罗儿巷大柳树地,因明初分藩,其先祖随肃王(明太祖庶出第十四子朱柍)驾至陇后才土著洮阳的。自有福翁昆仲3人定居红岘后,随着山川流峙、城乡迁改等沧桑巨变,陆续又有他姓人家相继迁居该村,才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多姓人家同居共处的村落,到上世纪60年代末,全村人口已达3000,其中冯姓人居多,约占到全村人口的70%。景电工程建成后,先后有数百村民移居一、二期黄河电灌区,现有居民2000多。宣统二年(1910年)有40户,262口人,此为武生冯献玥统计。

红岘村原名红豁岘,是因村东边山峦中间有一处天然形成的红色胶泥豁岘而命名的。村子坐落在一个狭长的山谷中,从北头的水草罗湾到南台子,村长二里半。村子东、西各有一条相峙连绵数十里的青山,宛如两条青龙相对而卧。曾有相士经此时认为,该村风水甚佳,他年当出贵人,其因即源于村东西各卧着一条“青龙”护佑村民。据传同治年间,当地有一户人家在东山旁夯筑一牛圈养牛,取名沙牛圈。因当地气候寒凉,中秋之后就已寒气逼人,牛亦难以招架,该家人为了给牛取暖,就在东山上掘了一眼洞窟蓄牛,结果人死牛亡,人皆说是因这家人挖断龙腰、破坏龙脉所致。从此人们对相士之言更是深信不疑,不再有人敢随意挖山取土,沙牛圈更成了一处禁地,非但无人敢用此圈,连经过该圈时也要拐个弯。不过该圈至今仍存,在生产队时还曾多年用此圈养羊,但却从未发生过人伤羊亡之事,可见当年牛死人亡的惨剧绝非掘山所致,可能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导致的恶果。

红岘村曾拥有3000居民,应当说是一个不小的村落,但因东西两山的护峙,不到山边是难以看到房屋人影的,从远处遥见的只是建筑在西山坡头的一处古堡。此堡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堡墙长约200米,宽亦百余米,墙高近30米,壁厚2米余,东墙正中安装两扇铁门,堡内有平房十来间。据说此堡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亦说建于民国十七年,但无论何时所建,其用途主要在于防御匪患。因清末民初,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匪患猖獗,为保平安,全村人同心合力捐款共建了此堡,堡顶平时都派人轮流值班,一旦发现匪迹,即撞钟鸣锣示警,村人闻声即奔入堡中,铁门一关,固若金汤,匪人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此堡曾为红岘人的平安做出过重要贡献,所以至今仍矗立西山巅,只是年代久远,堡内平房已坍塌。但仅从以一村之力自建此堡一事,足见红岘人的远见卓识和热爱和平、保卫家乡的坚强决心,亦见全村人团结友爱、共同维护大局的可贵精神。

红岘村原有清泉5处,终年泉水叮咚,除供村中人畜用水外,还灌溉着百亩水田,解决了全村人食菜的问题。畜水的涝坝周围绿树成荫,盛开着色彩艳丽的马莲花,傍晚之时,常有蛙声鸣鸣,一派祥和之气。每逢雨水充沛的年份,泉水流淌在村中的沙河里,凝结成数里冰川,光洁晶莹,吸引着无数孩童在上面滑冰嬉戏,欢快的笑声响彻村子上方二里半的天空,给人一种世外桃源、人间乐土之感。遗憾的是,十多年前,有几个外乡人来到村中,环视一周后便说村北端水草罗湾那里埋有金矿,鼓动村人去挖金,而且吸引了不少外村人纷纷前来掘金,结果固然是挖出了些许沙金,但却掘断了水脉、破坏了水源,加之气候和地质结构的变化,曾一度使村中人饮水都发生了困难。好在县、乡政府及时出资给每家每户都安了输水管,才使村人因祸得福,吃上了甘甜的山泉自来水,痛定思痛、饮水思源,红岘人一说起当年莽撞挖金和如今政府压水管解困之事,无不感念党和政府关怀、爱护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恩。

该村民风淳朴、素重礼仪,传统观念亦较浓厚,尤其是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全村就会出现一个盛大的“拜年”高潮。大年初一,村人鸡鸣即起,洒扫庭除、沐手焚香,随即鸣炮接神、祭拜先人,待到黎明时分,村中的中、青年人、小孩和辈分较低的村人就会纷纷走出家门,然后寻伙结伴,挨家入户去为老人和辈分高的村人拜年。此处的拜年与城镇人大相径庭,绝非简单地问个“好”、点点头、互相寒暄几句就完事,而是成群结队、高呼祝语、匍匐跪地、叩头拜年,态度虔诚而热烈,而且从村头一直拜到村尾,“过年好”“给您老人家拜年了”的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全村,最后,各路拜年人会聚一起,形成了一个浩浩荡荡、成百上千人的拜年大军,堪称蔚为壮观。此风至今不衰,红岘人的礼仪孝风由此可见一斑。

尊师重教、注重文化是红岘人的又一优良传统。因该村占主流的冯氏一脉历代不乏名士俊儒,所以耕田、读书是红岘人历来注重的两件大事。先说读书,该村早些年就有20余人读过私塾,村上还设有一所小学,由村中饱读四书五经的老秀才执教,除小学外又于60年代办起了一所初中,其中、小学教学质量历来均名列全乡前茅,因此外村甚至外乡到红岘求学者随时可见,红岘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中专和高中毕业后又考入到大学的也不在少数,多年来村里孩子陆续考入大学的就近300人,占到全村人口的10%,且有20余人已获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出类拔萃者目前都成已为专家、学者、教授、工程师、经济师等出名人物,可谓杰俊辈出、人才蔚起。但无论孩子考入高中、中专或大学,一旦深造,家长就会设宴请客,其中最尊贵的客人就是红岘中、小学的全体教师,家长和孩子都会执弟子礼,向他们表达诚挚的谢意。此风至今仍存,只不过仅限于孩子考入大学而已。

再说耕田。红岘处二阴地区,历来干旱少雨。这种艰苦的自然环境非但未使红岘人屈服,反而造就了他们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而且激发了村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勇气。为了丰衣足食,他们从祖辈开始就形成了压沙保墒、抗御干旱的顽强习俗。没有先进的工具,他们就靠车拉、驴驮、人背,硬是将一块块贫瘠的土地改变成了大片旱涝保收的沙田。如今目力所及的千亩沙田,就是红岘人与大自然抗争的杰作。基于气候条件,沙田里一般都播种的是耐旱力极强的和尚头小麦,这种小麦品种优良、麦质筋道、面粉洁白、面食清香,且耐嚼耐饱,已成为闻名中外的兰州牛肉面的首选品种,其成品面在食品商店随处可见,还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沙田的产量一般每亩都在三四百斤,新沙田更高,不仅保住了红岘人的衣食无忧,还先后为国家纳送了数以千吨的优质公粮,使得该村不止一次荣获缴送公粮先进村(大队)的头衔,屡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奖励。更值得一提的是,此风还影响和赋予了一代又一代红岘人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使他们获益匪浅,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从政、从教、从军、经商,都始终保持着家乡人那股不服输的雄心壮志,而且历久弥新,纷纷干出成绩,荣获国家、省、市、县级先进模范人物头衔,甚至被选举为省、市、县党代表、人民代表者屡见不鲜。当然这些成绩的获得,除了他们本人的刻苦努力外,与党的政策的正确和各级领导的教育、培养也是分不开的。

红岘村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但其间可歌可泣的人物和可记可述的事迹甚多,绝非我这篇小小的短文所能容纳,可以说是挂一漏万、遗憾多多,仅只是略表了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新闻推荐

景泰交警查处交通违法行为181起

图为交警正在夜查。市公安局供图本报讯(记者焦睿)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根据省市公安机关的部署要求,白银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自4月1日起,组织各县区交...

景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景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耄耋之年忆母校2016-05-20 15:38
评论:(红岘村古堡一角冯尔常摄古村阅世三百年可歌可泣非一端)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