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景泰新闻 > 正文

大山深处的“变形计”——景泰县念好“扶贫经”***步步为营本报记者 王鹏程 郝环宇

来源:白银日报 2015-12-29 19:46   https://www.yybnet.net/

一提起景泰,人们自然会想到沃野千里的景泰川。一旦走出景泰川,便是大山深处略显无助的小山村,面临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农业产出效益低下,产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相当贫困。这里生活着9088户贫困户,加之天灾人祸,他们的柴米油盐开支更是捉襟见肘。这也是景泰人多年来攻克不破的难题。

党的***政策一出台,好似一缕春风吹遍整个山区。景泰县上下迅速行动部署,对接各级扶贫方案,精准识别贫困村和贫困户,巧念“扶贫经”,步步为营展开***,在大山深处上演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变形计”。

富民产业百花齐放迎春天

寺滩乡现有贫困村7个、贫困户1277户,贫困人口4806人,贫困面25.6%。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整村脱贫难度大是主要乡情。

发展离不开产业这个核心和关键。于是,乡政府瞄准***靶向,下功夫主攻富民产业的培育。截至今年,全乡养殖滩羊达10万只以上,3000只白牦牛养殖,6.3万亩林下经济,为村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土地主要是旱砂地,所以种植和尚头小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全乡和尚头小麦种植面积达6万亩,有5家企业生产和尚头面粉,市场供不应求。当地村民讲述,由于干旱,没有办法施肥,这给和尚头面粉戴上了“绿色”的帽子。

瞳庄村顺势依偎在寿鹿山的怀抱,傍晚时分显得很是安详。这里属干旱山区,自然条件艰苦,农作物基本广种薄收,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建档立卡户114户399人,贫困面为32.6%。全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442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332元,今年预脱贫46户188人,脱贫人口可支配收入可增加到5130元,计划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全村有900多亩退耕还林地,这给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贫困户郑生忠一家6口人,种着六七十亩地,但无奈没有收成。经人介绍,老郑也想搭上***的“班车”,于是凑钱抓了600只火鸡,饲养在自家破败的旧院落里。农闲时,老郑像放羊一样赶着火鸡走进山野,让它们觅食昆虫、草籽、草叶等,以节约饲养成本。时下,每只出栏的火鸡重量在1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20多元。向记者说着这些,正为火鸡撒食的老郑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寺滩村靠着寿鹿山泉,能喝上自来水。建档立卡户闫立庆家种有6亩地,往年也和别人一样,种植玉米、小麦等,撒下希望,收获失望。儿子在农校毕业后,果断回乡,东拼西凑10万元,把其中2亩地建成了3个塑料大棚,精心栽种茄子、辣椒、西红柿。蔬菜成熟了,老闫就开着三马子去县城叫卖,因为质量有保证,很快便一抢而空。今年,老闫家光大棚收入大概在四五万元。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金融是撬动***的最有力杠杆。今年,郑生忠和闫立庆都申请了5万元专项扶贫贷款,准备扩大养殖和种植规模。老郑高兴地说:“没有扶贫贷款,我的火鸡产业发展不了这么快。今年,我可以如期脱贫了,不拉村上的后腿。二儿子一旦说上媳妇,娶媳妇的钱也不愁了。”老闫则更“狠”,想把其它几亩地全都种上大棚,向精细化种植要效益。

“不走”的工作队能帮在点子上

***,事在人为。特别是越往基层,越需要精准统筹。为夯实村一级坚实可靠的帮扶力量,景泰县整合60个驻村帮扶工作队、294名工作队员驻村入户开展工作,并多次对省市驻村干部及县上各单位驻村工作队长进行了集中培训,传导压力传授帮扶智慧。

今年七月,驻村帮扶工作队拎着铺盖和其它生活必需品陆续驻村了。他们在“指挥官”—工作队长的带领下,“跑马”入户,排摸基本情况,了解致贫原因,询问发展愿望,研究脱贫措施。他们很少请假,吃住全在村上,俨然把村子当故乡,把村民视作亲朋,和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村上有村上的难处,贫困户有贫困户的苦处,怎么帮,怎么扶?驻村工作队员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村施法、因户施策。在驻村红水镇红砂岘担任队长以来,市委农办新农村建设科科长张延军发现,这里最大的困难是基础设施陈旧破损。于是,他协同其他帮扶队员向上衔接争取项目资金64万元,其中54万元用于翻新灌水渠道,完成6.8公里;10万元用于提灌改造,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

中泉乡崇华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就连村道还是飞沙走砾;土地零散、贫瘠干旱,农业效益低下。驻该村工作队长—市旅游局产业科科长孟繁涛带领其他队员走访,了解到贫困户普遍想搞养殖。随后,他便和村干部商量,筹措资金注册成立了崇华沟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发展土鸡散养。

说着驻村工作队的富民大计,孟繁涛掐着指头算起了一笔账:“一只鸡娃政府补贴5元,成本也就30多块钱,长大就卖120元。而且土鸡肉香、市场大,经济效益还是非常可观。”截至目前,已有41户建档立卡户入社,预计滚动专项扶贫贷款200万元。

针对崇华村的个别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员鼓励家中妇女发挥巧手,发展刺绣增加收入,并协调村上请景泰“刺绣大王”张永翠授课培训,提升妇女刺绣技艺。作品绣好后,可通过县乡电子商务平台卖出去。

看到这样的发展形势,崇华村党支部书记宋贵久对这个村的未来有无限憧憬。他说:“有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2016年整村脱贫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美丽乡村铺开幸福新画卷

红砂岘村是红水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村,紧靠武威市古浪县。干旱、风沙大是这里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冬天,行走在乡村路上,寒风凛冽刺人心骨,真的好想钻进农户家取暖。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贫困村有着不同的致贫原因。土地沙化、水分渗漏便是红砂岘村主要的致贫原因。到目前为止,沙化土地已达到了惊人的1万多亩。为解决这一跨越几代人的实际困难,镇、村精准对接市县***方案,充分发挥村企联建优势,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为整村脱贫奔走助力。

今年,镇政府在红砂岘村投资195万元,开发整理土地80亩。在沙化严重的土地上栽种了耐寒植物梭梭,以防风固沙,改善生态。正因为梭梭,名贵药材肉苁蓉有了寄生的根,成了农民的“发财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的早酥梨、养殖小区等产业,正在发展壮大。

村里的富人、名人、能人联合投资61万元,修建调节水库一座,既可涵养水源,又是村上的标志性景观。用一位投资人的话说就是“花小钱办大事”。水库边上新栽的垂柳、槐树,在寒风中孕育着新芽。刚硬化的水泥路直通村中心,新建房屋整齐划一,墙面上涂绘“仁义礼智信”,弘扬传统文化。

环顾四周,太阳能路灯崭新齐整,残垣断壁、违规建筑片甲不留,柴草堆放井然有序,文化广场干净敞亮,村容村貌极其整洁。目前,太阳能、自来水、下水铺设在新农村已实现了全覆盖,沼气也从集中供气站通向了各家各户。

广场上,一位的奶奶带着孙子在健身器材上玩耍。她告诉记者:“我们家已搬进了新农村的房子,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里邻里之间相处很和谐,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也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农业发展有了新期盼,谁说不幸福呢?今年全村预减贫31户138人,人均支配收入超过4000元。来年春天,生态田园入画来,“村新、景美、业兴、人和”的红砂岘更会令人神往。

大自然的吝啬羁绊了发展的脚步,但岁月的冲刷洗不掉山里人的勤劳朴实。贫瘠的土壤很难孕育绿色和收成,但***犹如甘霖雨露,浇灌着大山深处的希望和期盼。随着***的纵深推进,分布在景泰县风沙区、干旱区、盐碱区的3.47万贫困人口,生活将越来越富裕,到2020年实现脱贫奔向全面小康的梦想指日可待。

图为红砂岘村调节水库。

本报记者王鹏程摄

新闻推荐

车主贾建胜的车号为甘的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

车主贾建胜的车号为甘D80091的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景泰支公司的交强险标志,保单号:ALAZB03CTP15B002260A,流水号:QJAT1506639456,不慎丢失,声明作废。白银万洲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

景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景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大山深处的“变形计”——景泰县念好“扶贫经”***步步为营本报记者 王鹏程 郝环宇)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