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来在景泰县采访,从景电一期到景电二期,从黄河边的泵站到刚刚灌溉过的田间,时不时就能看到黄河水或在宽阔的干渠里缓缓流动,或在狭长的毛渠里急急流泻。如身体内永不停歇地循环着的血液,水让原来的荒滩荒漠,生长出蔬菜、庄稼、树木,勃发出无限生机——对水孕育生命的力量,我们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和深刻的感受。
景电提灌工程结束了景泰川乃至沿腾格里沙漠南缘广阔地带农业无水可灌的历史。虽然我们看到渠道里黄水源源输向田间,但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高效利用水资源从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艰辛的探索工作一直都在进行。“大块改小畦”“渠道衬砌”“覆膜”“管灌”“滴灌”“喷灌”,能想到的办法和技术都派上了用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节水的紧迫,和农民对高效用水的渴望。
采访中,给我们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是农民自己算的几笔账。
在喜泉乡的北滩村,我们遇到了正在拱棚里打理自家西红柿地的老达。老达认为拱棚种植西红柿,保湿功能好,水分不易蒸发,比露地用水更少,而且西红柿上市早、产量高、收益好。
在南滩村的一片洋芋地里,洋芋长在铺了地膜的垄上,白花开得繁盛,地垄间栽植了一行一行“皇冠”梨苗子。村支书陈俊这样介绍:地膜洋芋比普通种植的要少浇1—2次水,而且每次可节水40%左右,等到梨树长大,就不再间种洋芋,全改造成滴灌。不用说,这种模式比单纯种地膜洋芋更节水。
红水镇的羊城村已属腾格里沙漠南缘和景电二期灌区北端,大多为沙土地,用水至少有三个劣势:供水相对不足、土地渗水严重、水分蒸发量大。村主任闫立君对种植玫瑰有自己的看法,玫瑰适合在瘠薄的土地种植,用水比种庄稼和其他作物都少,进入盛花期后,这些地里的收入却要比种别的高出好几倍。
相对几位农民,潘振国是个精明的企业家,天津人,在山东和甘肃省的酒泉都经营过洋葱种植,今年在寺滩乡九支村流转到土地近1000亩种上了洋葱,全都采用滴灌。按他的说法,这比大水漫灌能节约40—50%的水量,产量每亩却能提高一吨多。
调整种植结构,改变生产方式,采用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益,在景电灌区已成为这里农民自觉的行动。
记者
走基层
新闻推荐
景泰讯(特约通讯员曾振强)在7月16日召开的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命名表彰大会上,景泰县第四小学学生郝爽荣获甘肃省首届“陇原美德少年”称号并受到表彰。自去年6月份以来,景泰县第四小学...
景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景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