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钶,男,汉族,甘肃会宁人,中共党员,201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工作于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白银市第六届青联委员。
“记忆可以沉淀很久,然而我对西部这片热土的爱不曾抖落。流失的光影,随着一颗难以割舍的心,将情爱锁定在那叫‘会宁’的支教地方。热爱还有另一种方式,比如执着……”大四学生梁钶,用这样的文字去诠释着他对西部家乡山里娃的热爱。4年来他的大学生活是如此的,利用兼职和勤工俭学所挣的钱,以及每年获得的国家助学金、奖学金,资助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来自贫困地区的山里娃
“小时候的家是什么样子?如果你们采访我妈妈,她会哭的。”梁钶出生在一个国家贫困县,高考状元县甘肃省会宁县的一个偏远贫困山区,他家里一共有四口人,作为山沟里唯一一名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从小到大,从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父母辛苦一年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的日常费用。梁钶回忆,上小学时,因上衣过脏没有换洗的衣服,而被老师强迫脱掉,并挨了一顿训斥。上初中因为没有裤子穿穿妈妈的而被同学嘲笑,尽管这样,梁钶并没有因为家庭贫困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就是这样的一个“穷学生”,靠着自己的双手和自己的感召力资助着家乡数以千计的“西部贫困娃”。先后两次被甘肃省会宁县当地教育局和县团委授予“优秀组织者”称号;在“关注西部山区,心系留守儿童”物质资助活动中荣获特殊贡献奖。2011年底,个人荣获学校“多元化成才奖”;荣获长春市2011年度“高校文明杯”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自己省吃俭用只为帮孩子
2008年,梁钶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成为了那片山区里一名大学生。大学的第一堂英语课改变了他的大学生活,不会说英语,不会说普通话,就连最基本的自我介绍说了三遍硬是没人能听懂他说了啥,于是他想到和他一样的家乡山区的孩子们,饱受刺激的他萌发了发起助学的想法,“青青草”支教团组建成立,寓意破土而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每年他带领志愿者走进大山深处为孩子们带去文化帮助,教孩子们说普通话、说英语、舞蹈、武术、音乐等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带去新气息,带去新思想,梁钶也有了自己执着的梦想。“我选择帮助那些孩子的原因,就是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当初的自己,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摆脱贫困,成为大学生,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来回报大山。”
为了帮助那些孩子,梁钶开始了兼职,经常在大街上发传单,扮玩偶人,站在马路上当举牌员,做家教,做促销员,也在学校勤工俭学打扫教室。
大学的这几年,始终是一个“另类”,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从没有穿过一件像样衣服,一直穿着一件红西装,也成了大学里他的一个标签,虽然很多人不认识他,但是一提到红西装很多人都会想到是一个搞支教助学的,为了省钱他一个月的生活费有时只有150元钱,一天甚至只吃一顿饭。平时穿的衣服也是同学们不穿的或者是老师捐赠的旧衣服。他说,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省下钱,去帮助那些孩子们。
收集很多衣物寄、带回家乡
在长春市求学的4年时间里,梁钶将勤工俭学省下的钱和兼职所挣的钱以及每年获得的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全部用于支教助学,资助给那里的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不到4年的时间里,光邮费花了5000元,梁钶累计筹赠物资11万余元。
“人们丢弃的旧衣服,在我家乡孩子的眼里,都是盛装。”此外,他看到同学们丢弃在垃圾桶的旧衣服、军训服、校服和旅游鞋,觉得非常可惜。他产生了收集旧衣服邮寄给西部贫困家庭的念头。一有空,他就到学生公寓联系,把收集的衣物全部清洗干净,然后寄到他们的手里。也就是被同学们抛弃的“旧”衣服,到了他们手里变成了节日的盛装,从而坚定了他助学的信念,也发起了“梁钶·暖春爱心助学”的活动,并延续至今。随着梁钶给山区孩子捐衣服消息的传开,许多同学都开始把衣服送到他那,让他帮忙捐给那些孩子们。在他的柜子里,寝室阳台上全部都是别人捐赠的衣物。
这些衣物,梁钶或通过邮寄的方式寄回,或自己带回家乡。
带同学支教得到最高“待遇”
2010年的暑假,梁钶带领其他8名同学,回到甘肃省会宁县的山区进行支教。山村里因为这9名大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山里人虽然没有见过世面,但是他们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懂得知识改变命运。”梁钶说,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对我们的到来都格外热情。村里人更是喜上眉头,专门派来两辆出租车迎接。
“在那里,谁家娶媳妇都舍不得雇出租车,那是最高的待遇了。”梁钶说,最让他们感动的是,为了给支教老师安排住所和有一个像样的家。学生早上5点特意到学校给他们打扫宿舍,就连他们用的被褥,也是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的,有的甚至是妈妈一直舍不得用的嫁妆。
“我坐在大学的课堂里,每次想到他们我就会心疼,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他们的梦想。所以,不论我为他们做什么,我都觉得值得。”梁钶说。
不忘初心、爱心温暖如春
毕业后梁钶依然选择回到自己热爱的故乡——会宁县。爱心的脚步也没有因此而停止,不忘初心,一如既往,依旧行走在大山深处。不抛弃,不放弃,阳光还在希望就在,一直贴着钱痛并快乐做着助学,帮助着贫困娃,用他的话说就是让他们的童年不要充满灰暗,黯淡无光,通过他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爱心助学活动,现今,母校也为此专门成立了“梁钶·暖春爱心助学”,构架已经完成。每年暑假“青青草”志愿者们行走在大山深处,传递着爱,奉献着青春的力量,他们坚持前往西部开展社会实践助学活动,为孩子们带去外面的新气息新思想,他还在新浪微博、人人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通过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好心网友参与进来,关注贫困山区儿童,也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了更多的文具、图书。
通过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公益N+1,开展商战、义卖、众筹等活动,致力于改变家乡的面貌,助学足迹在会宁28个乡镇24个贫困山村,累计行程10万公里,志愿服务3000多小时,开展爱心助学帮扶活动80余场,精准助学带动帮扶30多所学校。助农20余户,累计资金5万余元,其中为改善会宁县李家窑小学所有教学硬件设施花费10万余元。
通过他的帮助有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有的考入重点大学,有的高中、初中、小学在读,而需要帮助的小孩子源源不断得到帮助,活动开展至今累计参与志愿者人数达3000余人次,走访过600余个贫困家庭。帮助过5000个山区小孩,累计捐赠衣物10万余件,发放“梁钶·暖春爱心助学”微奖学金15万余元,受助学生800余名,重点帮扶贫困留守儿童1000余名,发放爱心温暖包900余个,累计帮扶资金已达130万余元,今年还为61名步入大学的品学兼优寒门学子发放助学金10万余元。建立爱心图书馆10个,图书储藏量20000余册。以帮扶和助学为主的“梁钶·暖春爱心助学”成了一个关于帮扶孩子的响亮品牌,很多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合作的伙伴,现有志愿者200余人,他们当中有的被评为“长春好人”,有的在国外深造,有的成为“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也不乏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更有的获得过联合国的奖励,已10年有余。
新闻推荐
会宁讯(特约通讯员董建强)近年来,会宁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河道整治力度,组织专门力量持续做好河道全流域生态环...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