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会宁新闻 > 正文

小村大世界

来源:白银日报 2018-05-13 00:00   https://www.yybnet.net/

□苏琳

征文

村子真的不大,是目前乡镇建制下最基层的社,人们习惯上叫村。全村四十几户人家,每家在村人口最多三四口子,大多只俩人,有的家户常年铁将军守门,人都到华夏神州东西南北中大小城市里看孙子去了。整个村里的男女老幼不过百人,如此,村子就被我叫作小村了。

小村古来有名,叫团庄,现在依然。是白银市会宁县东老君镇窎岔村址所在地。

然而现在除了固定的方位,还有宅邸守着的人家姓氏外,一切都变了,变得翻天覆地。翻天覆地中诞生的那个“大”呀,乍听,你还真有些不大相信,但仔细想来,或下马走走,那个“大”名副其实,连着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真就那样!不服不行。

主要针对的是读书做学问和求职中的小康生活景象。

1973年腊月,我高中毕业的这年,20多户人家的村子180多口人,劳动分红的日工价是一毛钱,但在全大队还属靠前一点的。可不,隔河对面河西坡队的则是现在人们根本不会相信的三分钱。全队10多户人家,只有我小学同学司进仁和她母亲、妹妹的三口之家,年终分红一元七角五分,其余都是倒挂户。“倒挂户”懂吗?就是一年劳动下来,还需缴一定数额的钱,才能打回生产队仓库账面上属于自己的那些粮食的家庭。我家这年到底分了几块钱,不记得了,但腊月二十六日我生日的这天上午,老娘摞腾着做了顿白面面条,晚上已经是不能稠点的汤了。但村里还有比我家日子更紧迫的,我家倒数第二。全村好过一点的就是大小队干部及其弟兄和三四户军属家庭,剩余的都过得难肠。所谓好些的,无非是这月略有结余地能吃到下月供应粮下来,不至于断炊而已。谁家平素里能吃顿白面饭,这天便算是个好日子了!

不说吃饭的事了,一说就让人心酸得难耐。就说主题中的读书和读书人的事吧。

这年,和我一样有了高中毕业证书的还有小我半岁的尹连山。我俩是共和国二十多年来团庄村第一代高中毕业生了。这之前初中毕业的有两个,贫下中农成分的这阵子读靖远师范快毕业了。王姓地主成分的是在“只许你规规矩矩,不许你乱说乱动”的斗争旋律中于集体生产劳动中接受改造和再教育的。全村里算得上老读书人的倒是有四个,即家父苏荫桐和老朋友安俊峰及其民国年间的俩学生李映清和王珍。安俊峰是个秀才,形只影单,文明礼貌,动辄之乎者也,颇有斯文气息,很实在的好人。我偷偷借读过几天他的《幼学琼林》和一本没有书皮的倒装书,看到了一首《少年》的诗,未顾上抄录就被怕惹出麻烦的家父勒令送还!当时全国搞“批林批孔”,读旧书是犯罪行为。可不,后一年公社就组织过万人公判大会,一个姓汪的民教不知从哪抄了几首后来才知是李申的悯农诗,加上他会些阴阳风水,被人举报,查出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籽”等“不满现实,攻击社会主义大好形势”的诗,法办了。那天我领着四年级学生参加大会,听着反动诗的罪责,想起家父勒令我悄悄送还旧书的英明。

李映清是解放初在兰州接受过国家专门培训取得大专结业证书的中农家庭知识分子。原在县城商业部门任会计股长,1958年浮夸风大跃进中不积极,1959年内定右派候选人,带问题下乡时受不了饥饿跑回家,靠挖松鼠仓救活了已开始浮肿的全家人,后成了农民。改革开放开始出任生产队会计时,读了《人民日报》1978年11月26日刊登的《关于西部黄土高原的建设方针》一文后,写成《对改变中部干旱山区面貌的一些看法》一文,被《甘肃日报》二版头条刊登,并加了编者按。是我心目中的能人。王珍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父母早逝,奶奶带大。所以受委屈的关键时刻因以喊奶奶求救而被人知。解放初高中肄业,所学知识一生没用场,“文革”初期在个小场合说了“打墙的椽子上下翻”被人举报,分析成阶级变天账性问题话。一次五类分子游街队列里有他,有人准备捆绑,在造反派序列一位好心人保护下免遭打斗,从此不敢多言。他家里有本大词典,只借我抄了三四页就要走了。改革开放后我去他家又看到了,但已没有了当年的价值,我开始读《第二次握手》等解禁书,就再没稀罕过它。

小村里学问最高者当然是家父。家父师范毕业后经历了教师、校长,土改工作队文书,高级社会计,是当时小村里唯一公干者。只是到1958年人民公社浮夸风开始,“拔白旗”运动,他害怕打人,也害怕人打,就回家种了地。为此,我曾抱怨他当时不该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家父感慨地说:“你瓜着呢,我的同辈好多早不在人世了!”当时不太理解,后来我慢慢明白了。

而今这个一直没有大起来的小村,蕴含、带来的信息实在大得有些夸张。古语说“书中大乾坤”,今我言“小村大世界”。可不,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考取120多个大中专公职人员。一直没有外迁户,人口倒增长,全靠考学移民,现已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等全国各大城市。有的作为业务骨干动辄就出国了。李宝庆是三弟同学李维俊之子,宝庆考取时,其父李维俊惊奇地说:“我真的成大学生大了?!”对考大学的热望发自肺腑。今李宝庆博士任教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三次去西班牙、越南考察学习。去年11月在西班牙搞环境评价与水资源调查研究,我电话联系时他刚回国。杨如林之子是当年考飞后定居深圳的,杨如林也是三弟同学。当年搞阶级斗争,搞得同班的他们仨也极不和谐。一次放学后,他俩将以校长名义写成的通知书交到家父面前,反映三弟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等情况。写到考试不及格时,“及”字少了一捺,被家父当面识破:“校长是我当年的学生,不会把及格的及写错!”图谋三弟挨打的阴谋告破后,他俩跑了。条子是他们请高年级学生模仿校长写的,错字露马脚。之后我们方知,三弟除地主成分穿着破旧外,其他方面都还挺好。这俩不学习又不服气,路上欺负三弟时有人保护,就搞起了小阴谋。

有意思的是三弟后来是小村里第一个大学本科生,李宝庆是首个博士生,杨如林之子是唯一军校飞行员。我想,好政策下他俩也反思过,而后把读书成才的希望给予了孩子,孩子争气,都成功了。

小村人读书进城最彻底的当然是前些年就在各报刊上有名的胡氏家族了。胡生荣五个孩子全部考取大专院校,现在都在相关城市供职。

小村里有个读书读得十分牛气的女孩叫李晶晶。应届考到上海某大学,因专业不对胃口,读不几月便自作主张回家,第二年考取北京石油大学,今和弟弟都在西安读各自所爱好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同学连山的小弟当年因家庭困难,第一学历农校中专,自学取得本科算不得什么,主要是文章材料写得出众,曾抽调到省委组织部写过材料,后又到中组部写了一年半载,今在某地任县委书记。

说到小村读书的人和事,不可以不说我家。从家父开始到我开先河考取公配教师,两个弟弟1984年与我的4个本村学生考取大专院校,引得春风度玉关,村里读书风陡升后再未跌落。硕士二女与侄同年落户北京,今年又有侄子苏启超考取北京某校硕士研究生,为小村添喜了。春节期间,问及他们是否与澳大利亚定居、新西南上学亲房子弟联系时,他们说有过。

最近我一直在和村里的中学同学,早年定居于美国的博士安琳吉就他的诗集出版在沟通。想来,世界真的不大,小村也算不得小了,秒时间就可与大洋彼岸的同学、亲戚通话视频,真是发展出来的硬道理。

新闻推荐

会宁10岁女孩突患重疾在兰大一院重症监护室救治近10天渴望见到双亲医生想到“绝招”让父女能“见字如面” ICU病房传进传出的小纸条写满浓浓父女情

患病前的婷婷。婷婷在ICU病房接受治疗。王彦同给婷婷写纸条。医生将饱含爱意的纸条带给婷婷。“爸爸,为什么不来看我啊?”“婷娃,爸爸相信你是一个坚强、勇敢、懂事的好女儿”……兰大一院儿科ICU病...

会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小村大世界)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