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钶·暖春爱心助学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08级届毕业生梁钶创建起来的,大学期间个人坚持勤工俭学省吃俭用,为了满足孩子们拥有新的学习用品的愿望,作为村里第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大学生,深知西部山区教育的落后。在农村的许多学校,师资力量比较短缺,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学生整体呈现出内向、封闭、不与人沟通等特点,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教育设施落后,为了关注西部贫困山区孩子的学习状况,帮扶更多的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文具、图书等文化帮助和衣物资助,于是发起了以大学生为核心力量,资助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梁钶·暖春爱心助学活动。凝聚全国高校志愿者团队力量,组建支教助学团队,发挥大学生自身优势开展义卖、商战、活动推广及其网络信息化的强大力量,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同时运用外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媒体参与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爱心寝室助学活动,爱心学校联谊结对活动,给当地的贫困生募集一定的助学金,给贫困学校募集一定的教学资源,将助学和支教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一种长期的帮扶机制。活动时间分为暑期和寒假,暑期以支教助学调研为主,寒假以帮扶为主,平时联合爱心企业基金会重点帮扶贫困学校及其贫困学生,切实改变学校硬件设施,开拓学生视野,同时对贫困学生给以物质帮助,其中品牌活动为“青青草”支教团,与志愿者签订协议,明确规章制度,处罚条例,与家长签订协议,从而保证了活动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在会宁县团委的领导下开展调研支教助学助农帮扶活动尤为特色,一直坚持到西部义务支教助学帮农,同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为他们送去物资帮助,在精神上通过支教助学培养学生趣味爱好、带去大山以外新事物、新气息、新思想、树立孩子自信心、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从而开展图书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依据当地教育资源的匮乏,开设书法、美术、绘画、舞蹈、电影课、手工课等一些课程,弥补孩子们精神世界的缺失。从创立至今已历时9年,同时为了获得客观真实可靠的留守儿童资料,志愿者足迹行走西部山村24个乡镇,帮扶学校30多所,其中改善一所校舍及其学生营养餐条件花费资金10万余元,累计参与志愿者人数1000余人,志愿者走访过600余名贫困家庭。依据家庭状况及其需要开展一对一帮扶,多对一帮扶,多方面拓宽他们的求学之路,做到精准助学,重点帮扶。对于农村孤寡老人,志愿者也开展多方位的帮扶活动,志愿者依据自身专业优势,免费给老人体检,发放健康小册子,宣传日常保健小知识,免费照全家福,送去慰问品,截至目前发放爱心衣物10万余件,发放梁钶·暖春爱心助学微奖学金5万余元,受助学生400余名,用来鼓励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孩子,给他们走出大山的信心和勇气,求学的路上多一些希望。据统计有5000个山区小孩接受过帮助,与此同时在农村11所小学建立爱心图书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让学生打开另外一扇阅读之窗,带去体育用品,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的童年多一份快乐,并在2008年发起了以帮扶和助学为主的“梁钶·暖春爱心助学”,迄今为止累计帮扶资金已达100万余元。现有固定志愿者200余人,2017年开展助学活动10余场,受助学生500余名,帮扶物资资金达10万余元,支教助学活动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部简报》、吉林电视台、《甘肃日报》《吉林日报》、吉林教育广播、长春电视台、《长春城市晚报》《兰州晨报》《长春晚报》《长春日报》《长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报》华人频道、人民网、凤凰网、感动中国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腾讯网、中国网、华禹教育网(原中国高校网)、中国吉林网、中国高校招生网、每日甘肃网、新浪新闻、吉和网、网易新闻中心、长春文明网、《白银周刊》等近200家媒体网站报道。
新闻推荐
撑起扶贫“半边天” 会宁县凝聚巾帼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纪实张文广 王瑞娥
近年来,会宁县大力组织妇联等部门,开展政策脱贫、巧手脱贫、爱心脱贫等六大行动,积极引导广大城乡妇女参与创新创业,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注入了强劲动力。强化技能培训提能力该...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