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会宁新闻 > 正文

牧草遍野牛羊满圈——会宁县大手笔发展草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2016-09-30 00:00   https://www.yybnet.net/

通讯员王瑞张文广

“发展是第一要义,草畜是第一产业”。在会宁,这一响亮的口号,在全县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也是战略长久的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草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改革发展大潮。

抗旱增收的科学选择

将草畜产业定位为会宁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源于县委、县政府对会宁天时地情的准确判断。会宁干旱少雨,雨季与农作物生长不同期,种植夏粮毫无优势可言,但干旱对于紫花苜蓿等牧草的影响不甚明显。牧草根系发达,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有效控制地表蒸发,还有可观的经济价值。据专家介绍,若不计人工投入,1亩旱地紫花苜蓿纯收益仅次于旱地全膜玉米和马铃薯,比旱地小麦要高出100多元。

会宁县汉家岔镇花儿岔村村民张述禹家过去特别贫困,连年的干旱让他家时常颗粒无收。前年他在镇政府的动员下,果断将家里的30多亩地种成了紫花苜蓿,仅一茬草就收了45车,卖了1.9万元,亩收入达到593元钱。尝到甜头的他,去年通过土地流转,种了两百多亩的紫花苜蓿,仅草产业一项收入达8万多元,这对他来说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张述禹说,同样的地,在春夏雨水好的情况下,小麦的收入每亩不到400元钱,在干旱年份还几乎绝收。大旱年份,从山上走过,只能看见苜蓿等牧草还在正常生长,割草的时间如果调整好,还能多产一茬,每亩收入又能增加100多元。

通过全县上下大力推广实施“百万亩草”工程,像张述禹这样依靠种植苜蓿等牧草致富的农民已越来越多。同样为了抗旱增收,近年会宁全力实施的“百万亩全膜玉米”工程,为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如今,会宁广大农村普通农户一家种植全膜玉米在十多亩以上者比比皆是。

会宁县丁家沟乡梁庄村村民张亚军说,刚推广全膜玉米种植时还不接受,通过实践证明这项技术确实成功,这两年,家里除了退耕还林、还草外,剩余的地80%种了全膜玉米,一年下来二十多亩地收入近两万元,确实好着来。

通过“百万亩草”和“百万亩全膜玉米”工程的深入实施,全县已建成3000亩以上整流域优质牧草种植核心示范区21个,1000亩以上示范区40个,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80多万亩,玉米种植年均达到110万亩以上,牧草和植物秸秆将年产各类饲草220万吨,为畜牧业的发展和产业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干旱会宁大地上的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好出路。

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

满院玉米遍地草,发展养殖就是好。科学种植结构的调整,本身就已创造了抗旱增收的奇迹,若走种养结合的草畜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则效益叠加,更为显著。为此,县委、县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支持草畜产业发展的19个政策性和规范性文件,立足千家万户发展养殖,采取行政推动、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方式,通过连续7年开展草畜产业“促进年、提升年、标准年、质量年、效益年、巩固年、优化年”活动。目前,全县已建成养殖龙头企业70家、养殖小区603个,规模养殖户达3.7万户,形成了户户有养殖、村村有小区、乡乡有公司的喜人格局。

翟家所乡焦河村村民卢再军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这两年家里种的全膜玉米多了,去年5月份他就开始在家饲养牛羊,目前已有20头黄牛、150只羊。说到为什么不去打工而搞养殖,他说:“打工常年在外不说,收入也不如养殖来得快。去年我搞养殖的毛收入在11万元左右。草多,牛羊的饲料不愁,牛羊粪便还可以作为有机肥再回到地里,所以周围搞养殖的人越来越多。”

近年来,像卢兴军一样通过发展养殖致富的农民在会宁县已越来越多,全县畜禽饲养量已由五年前的160万个羊单位增加到现在的430万个羊单位,年均增长28%,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0%。目前,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6.2万吨,居全省第3位,生猪出栏量居全省第3位,肉羊出栏量居全省第1位,草畜产业实现总产值18.28亿元,肉羊强县、畜牧大县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草畜产业已成为会宁农民脱贫致富、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农村发展的战略工程

昔日靠天吃饭,今朝主动作为,这是近年来会宁县农民生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真实写照。昨日打工仔,今天科技户,这是近年来会宁县多数农民实现了华丽转身,而这一切,就来源于草畜产业的巨大魅力。作为农业人口占95%的绝对农业大县,会宁县的发展重点在农村,但农村的发展靠产业。过去,十年九旱农业不养人,许多农民不得不撂荒土地外出打工,土地闲了,劳力少了,农业发展的出路曾经迷茫。经过科学探索,准确定位,大力推动,草畜产业已在会宁大地深深扎根。盛夏时节,不论行走在会宁的任何一个农村,都可见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全膜玉米和紫花苜蓿成片相连、遍布田野,那顶部或红或蓝的养殖小区随处可见,就像璀璨的明珠洒落在绿色的乡野,整个农村斑斓多姿、生机盎然,一派景明业兴、充满希望的美好画卷。草畜产业的兴起,让昔日贫瘠的土地流金,让萧淡的农村生机勃勃,让农业主力军安心在家科技致富奔小康。草畜产业为会宁农村经济可持续长久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发展草畜产业,不再外出打工,既创造了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作为祖祖辈辈的农民,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致富奔好日子,就像抓住了生活的根,会宁群众心里很踏实。

县上主要领导表示,会宁将以建设“草业大县、畜牧强县”为目标,一届接着一届干,久久为功,真正把草畜产业做成助推脱贫攻坚、长久惠泽会宁百姓的富民工程、品牌工程、战略工程。

新闻推荐

会宁产业“小循环”带动农业“大循环”

本报记者牛占虎通讯员贺丽君姚继东近年来,会宁县致力于探索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整合农业产业资源优势,提高农副畜禽产品附加值,建立了农业废弃物零排放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走...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马文明的脱贫路2016-11-01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牧草遍野牛羊满圈——会宁县大手笔发展草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