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会宁新闻 > 正文

张克厚:痴心为农育良种本报记者 贵富堂 文/图

来源:白银日报 2016-03-11 08:22   https://www.yybnet.net/

20多年来,他一直深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将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所热爱的“三农”工作,把一腔热血播洒在了田间地头……

这是一个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奉献一生的人。

这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感受过饿肚子滋味,深知粮食宝贵的人。

这是一个致力于育种事业,潜心科研,取得众多成果,受到各界广泛赞誉的人。

他,就是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领军人才、白银市科技创新带头人张克厚。

与记者初次见面时,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张克厚,正在为选育品种而准备播种的种子进行装袋编号。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业科研人员,也没啥大的成就,我只是将农民群众当作我的亲人,用我的青春、我的知识为农民群众增收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罢了。”这是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普通的话语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不普通。翻阅张克厚的简历,他取得的成绩让我们目不暇接。20多年来,在科研工作中,他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实现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张克厚共取得科研成果24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14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2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和参与选育的小麦品种银春1号、2号、5号、6号、8号、9号、10号及燕麦品种PAUL、银燕1号、航燕1号等科研成果在白银市引黄灌区、干旱山区及周边省区大面积应用,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20多年的心血与汗水,凝聚着他努力拼搏,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也记载着他人生的奋斗轨迹。

张克厚1966年出生在会宁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吃不饱肚子的经历,让他对粮食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也为他日后从事农业工作埋下了伏笔。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看着父辈们犁田耙地、扶耧下籽、春种秋收,听着他们盼望获得好收成的心声长大。”说起小时候的生活,张克厚不免感慨万千。“虽然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却仍食不果腹,在艰难岁月中挣扎,何时才能不挨饿且有余粮,成了任何一个农民的奢望。”

张克厚回忆说:“我小时候能记事时,正是二十世纪70年代,虽说吃的比以前改善了很多,但是有的时候还是吃不饱肚子。”“那时候,我上学经常吃的是豆面糁饭、苞谷面、糜面……有的时候还吃不饱,家里只有逢年过节来亲戚的时候才会吃上日思夜想的白面馍馍和白面饭。”

张克厚说,“因此,从小我对粮食就充满了很强烈的感情,也注定了我一辈子要与粮食生产打交道,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张克厚毅然选择了他所热爱的农业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麦类作物育种及航天育种研究工作。

“干育种工作,就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如果怕苦怕累,根本就干不了这项工作。”张克厚说,“别的不说,每年种植的品种资源材料有上千份,这些育种材料要一份份整理,试验田里要一行行种植、一个个记载、一份份单收单打,年终还要逐个考种分析筛选,中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上千份材料不种乱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张克厚对此深有感触。“这比农民种田还要麻烦一百倍,为了保证试验材料不被种错,也为了熟悉上千份材料的特点,从播种、施肥、浇水、记载、选种、收获,我都要亲自参加劳动。”

说到最辛苦的时候,张克厚说,每年都要搞的杂交组合配制和选种工作,不仅技术要求十分精细,而且十分辛苦。这项工作必须在烈日下的田间操作,此时正是六七月份最热的时候,为了多组配一些杂交组合、选出最好的品种,我待在试验田时常忘记时间,忘记饥渴,后背被汗水浸透,白衬衫袖头反复擦额头汗水,变成了“黑套袖”。尤其在收获的大忙季节,天麻麻亮就得下地,天黑了才返回,一天干到黑常常累得连饭都吃不下……正是凭着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张克厚育成的优良品种一个接一个。

干好育种工作,不怕辛苦不怕累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要有善于创新走科技前沿的眼光和实践。张克厚在小麦、燕麦育种工作中,非常关注国内外农业科研前沿及发展动态,重视新技术的学习引进与应用。

据了解,在二十多年育种工作积累的基础上,近些年来张克厚又从国内外引进小麦、燕麦种质资源300多份,使品种资源不断丰富。在育种技术上,他除了开展引种、系统选育、杂交选育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外,还开展了航天育种、矮败小麦、燕麦核不育材料等育种新技术的应用,并取得了可喜进展。

航天育种是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和重要手段,可以加速农作物新种质资源的创造和突破性优良品种的选育。2006年张克厚通过与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中心联系,有22份2761克种子搭载了我国首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低代混系多向选择,高代集团定向选择”的航天育种地面选育技术。目前已选育出航天新品系200多份,其中航天燕麦新品种航燕1号已于2014年通过甘肃省品种认定,经国内查新:“项目采用航天育种技术育成了燕麦新品种航燕1号(省级认定定名),国内尚未见相同文献报道”,表明他成为国内利用航天育种技术育成燕麦新品种的第一人;育成的航天小麦新品系SPyc8-1(即将定名为“银春10号”)已参加甘肃省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产量居全省13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

矮败小麦是中国独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宝贵遗传资源,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张克厚引进该技术后,转育了航天品系,形成了SPyc8BC3、SP9527BC3、SPyc6BC3、SP8145BC3等4份转育材料。通过开放授粉、定向转育、选优汰劣等方法,不断改良遗传背景,建立了基因类型丰富、综合性状优良的矮败小麦轮选群体,已推出新品系进入品种试验阶段。

燕麦核不育系是国内只有少数几家科研单位拥有的珍贵燕麦育种材料。张克厚引进应用该技术后,极大提高了燕麦育种效率。今年对首次引进了D2012-26A、D2012-18B、D2012-13B等3份燕麦核不育材料开展了核不育材料套袋授粉,转育了航天育种选育的2个新品系,形成了6份燕麦核不育转育材料,将与开放授粉不育系一起组成燕麦核不育轮选群体。

张克厚重视育种新材料的引进和育种新技术的应用,为创新育种工作提供了可能,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效补充和发展,为更好、更快地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克厚在农业育种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所付出的限辛与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他本人2006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同年被评为“白银市先进科技工作者”,2007年入选“白银市21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2011年入选“白银市创新人才”,2012年被评为“白银市科技创新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白银市优秀创新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

面对成绩与荣誉,张克厚没有丝毫自满与懈怠。相反,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眼前的道路更长了。他要与他的同事一起共同努力,继续攀登农业科研新高峰。“一切荣誉都如过眼烟云,到头来我还是我,一个最普通的农业科技人员。”张克厚说。27年了,他热情不减,追求不变。

新闻推荐

会宁“互联网+金融”开启“三农”发展新模式

会宁讯(特约通讯员王瑞)笔者在近日召开的会宁县·阿里巴巴“互联网+农村金融”暨农产品触网启动会议上了解到,会宁县将利用“旺农贷”金融服务产品和“乡甜”频道上行等营销方式,积极为农产品...

会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牛门洞新石器遗址2016-03-18 08:21
评论:(张克厚:痴心为农育良种本报记者 贵富堂 文/图)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