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百色 今日靖西 今日田阳 今日田东 今日平果 今日德保 今日那坡 今日凌云 今日乐业 今日田林 今日西林 今日隆林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今日西林 > 正文

返乡创办毛织厂 带动群众奔富路 记西林县返乡创业青年黄丽霞 □黄燕群

来源:右江日报 2020-04-19 09:04   https://www.yybnet.net/

“注意看好线条,双手慢慢转动机子圆盘,脚稍微点踩马达,顺着毛衣边缘慢慢缝制。”近日,在西林县福景新苑致远毛织厂扶贫车间,企业负责人黄丽霞手把手教刚进厂的工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2月9日我们毛织厂扶贫车间就正常营业了。”黄丽霞说。

西林县福景新苑致远毛织厂在该县党委、政府和妇联的帮助下,建立了足别、那劳、古障、阳光小区等四个扶贫车间,通过扶贫车间让广大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黄丽霞是返乡创业青年,她说:“我要让广大贫困妇女在家门口敲开幸福之门。”

打工学艺结连理

黄丽霞是西林县足别瑶族苗族乡板桥村那叔屯人,初中毕业后就到广东打工。她进入毛织厂,从缝盘工开始学习。

黄丽霞从小喜欢舞弄针线活,常常绣制美丽的民族服饰。进厂后,她凭借一双灵巧的手很快就学会了缝盘技术。在车间短短两年时间里,黄丽霞的缝盘技术越来越纯熟。领导和同事对她的手艺赞不绝口,工资也由原来刚进厂时的每月2000多元提到7000多元。

同一个工厂,湖南籍小伙子陈海寿在工作上与黄丽霞一样出色。在一次技艺切磋中,这两位年轻人从相识到相知最终走到了一起。

黄丽霞夫妇在工厂兢兢业业,一干就是8年,对缝制针织衫的每道工序都了如指掌,自己也有了一定积蓄。2015年夫妇俩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自己买设备在广东创业,开了一家小型毛织厂。黄丽霞与丈夫从打工仔变成老板,从招工、买原料到加工成产品、出货,夫妻俩在熟悉的业务中如鱼得水。

返乡开厂见成效

一天工作之余,黄丽霞打开家乡姐妹微信群,和家乡姐妹们开心地聊天。姐妹们都说生活困难没办法脱贫,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孩子,又不放心外出打工。说者无意,听着有心。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黄丽霞脑海闪现:姐妹们都熟悉缝制衣服,干嘛不把厂子搬回家?既能帮助姐妹们在家门口务工,又能帮助她们脱贫。

黄丽霞把想法告诉丈夫陈海寿,丈夫欣然同意。2018年4月,黄丽霞夫妇毅然回家乡创业,在足别瑶族苗族乡开了一家毛织厂。宽敞的车间内,30多台机械一字排开,工人们在埋头操作,黄丽霞夫妇手把手教大家缝盘技术。姐妹们有缝制基础,操作动作由生硬到纯熟,不一会儿就掌握了要领。一台台机械不停运转,发出一阵阵轰鸣声,奏响了黄丽霞夫妇事业兴隆的交响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黄丽霞夫妇就有1万多件针织衫出厂。

扶贫帮困同致富

为帮助广大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在西林县相关部门帮助下,2018年黄丽霞在那劳镇、古障镇、县城阳光小区开了毛织厂扶贫车间,先后招收100多名务工人员,工人都是当地贫困家庭的妇女。

黄丽霞说:“熟练工人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不太熟悉的也有2000多元。特别是在县城的两个扶贫车间,工人都是来自各乡镇扶贫搬迁的贫困户。为了让她们安心稳定工作,每月工资保底1800元,再计件算酬劳,给大家吃个定心丸。”

“在这里做工,我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既能照顾家里2个小孩,又能巩固脱贫成果。”西林县马蚌镇八大河村的搬迁户岑海茹说道。

黄丽霞的扶贫车间,月出厂3万多件针织衫,年产值近100万元,也圆了当地贫困户在自家门口脱贫致富的梦想。

新闻推荐

李春晖代表: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本报记者 欧 贤

“由于西林地处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环境和条件都不是很好,所以很多外来教师不愿到西林工作,目前教师缺口很大,教育教...

西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返乡创办毛织厂 带动群众奔富路 记西林县返乡创业青年黄丽霞 □黄燕群)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