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
嗡嗡”的声音从树脚的蜂箱里传出来,小蜜蜂在树上穿梭飞进飞出,“呼”“呼”“
呼”的声音在头顶耳边响过,大片的果树下到处是蜜蜂箱。只见王贵珗翻开一个蜜蜂箱盖,拉出一个爬满了蜜蜂的蜂槽对笔者说:“看,这个槽的蜜已经满了,可以摇蜜了,但我们都不要蜜,这个场有90多箱全部用作育种。”这是近日笔者到位于西林县普合苗族乡伟来坡王贵珗的蜜蜂场上看到的情景。
王贵珗家住西林县八达镇新达村新红屯,是天生桥库区淹没后外迁的移民。2012年开始,他瞄准了本县山地多,植被好的优势,把脱贫致富的目标放到了养殖蜜蜂的事业上。当初自己没有技术,他就到外地高薪聘请养蜂师傅,诚心诚意向师傅学习,从蜂场选址到场地建设,从蜂箱制作到引蜂种,从分蜂巢到育蜂群再到摇蜜等一系列工序都虚心向师傅学习、讨教。经过一年的学习,他掌握了山地固定蜂场养殖蜜蜂的技术,蜂场规模得到扩大。自己的蜂场由一个场发展到3个分场,蜂群由原来的10多箱发展到了250多箱,成了全县养蜂第一大户。
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王贵珗充分认识到一个人难以做大一个产业的道理。于是他决心把群众发动起来,共同做大这一甜蜜事业。他把自己的蜂场作为示范场,对有兴趣爱好养蜂的群众到他那里参观学习的,他都不拒绝,反而耐心介绍养蜂的技术和好处,县里也把他蜂场作为培训基地,多次组织养殖户到他那里参观学习培训。为了让养蜂户学到技术,他还举办技术培训班,哪里有群众需要他都前往培训,每到一个村屯他都先对当地蜜源进行考察,了解群众养蜂历史,然后再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有养蜂爱好的村民提高养蜂兴趣,帮助已养蜂的农户提高产量。近年来,他先后在本县举办了12期培训班,有800多名群众参加培训。如在足别瑶族苗族乡平木村举办培训班后,该村掀起了养蜂热潮,涌现出了许多养蜂户,有90多个农户通过规模养殖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村民李金山在房前屋后养蜂200箱,年收入超10万元,成为当地养殖蜜蜂致富的典型。
为做大做强这一产业,针对群众想养殖蜜蜂而靠引野生蜜蜂发展速度慢的现状,王贵珗又担负起育蜂供应养殖户的责任。近年来,他已培育出蜂群达500多箱。今年又有县残联等单位和养蜂户与他签订了400多箱蜂群,要在今年完成供货。这些蜂群给他丰厚收入的同时又推动了本县养蜂业的发展。为了抱团发展,王贵珗又发动养蜂户组建合作社,到目前已建有5个养蜂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120户。他还把合作社的理事长们集中组建成一个养蜂团队,他负责技术指导,同时还帮助养殖户直接销售或给养殖户提供销售蜂蜜渠道,让养殖户吃上了定心丸。为了让蜂蜜能够畅销,他注册了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不断扩大规模,并与外商联系销路。由于他们蜂蜜来自纯天然花蜜,品质纯净无污染,品质好,产品远销往上海、北京、河北等大城市。
新闻推荐
本报西林讯为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职能转变,有效整合监管职责,10月24日,西林县足别瑶族苗族乡举行了“四所合一”挂牌仪式。“四所合一”即国土资源管理、规划建设和环保环卫、安全生产监管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