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贫困村脱贫标准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大局。近年来,西林县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先后涌现出马蚌镇那扛村、那劳镇顶蚌村和那宾村、那佐苗族乡坝盆村等一批先进典型,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马蚌镇那扛村:做好“水”面文章
那扛村地处马蚌镇东北部,属天生桥一级水电站重点淹没区之一。全村有4个自然屯,共255户1144人。自天生桥水电站关闸蓄水后,形成了美不胜收的高峡平湖万峰湖景区,景区山清水秀,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那扛村区域内库区水面面积3千多亩,区域水位落差较小,一年四季湖水清澈,水质优良,适宜多种鱼类生长,是野外垂钓的理想去处。
为此,那扛村树立“靠山吃山,靠水耕水”的发展理念,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修建了坝桑码头,购买了流动浮房及配套设备和机动客船等,并整合集体土地资源,配套建设了标准停车场和钓鱼台,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坝桑码头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场地。
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2万人,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0多万元,其中停车场收入作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实现收入30万元以上。旅游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当地配套服务业和库区养鱼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共有网箱866箱、浮房27个,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可实现全村人均增收近1万元,走出了一条库区移民群众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那劳镇顶蚌村和那宾村:借助商铺生财
那劳镇顶蚌村和那宾村,由于自然资源有限、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十二五”时期重点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一直以来都是一片空白。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那劳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市、县单位到贫困村挂点帮扶的有利契机,通过借助扶贫政策和挂点单位帮扶,共同筹集资金,以购买商铺的方式获取稳定收入,确保村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目前,通过市、县、镇三级单位共同努力,已为顶蚌和那宾两个贫困村各筹集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30万元。在此基础上,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县城投公司,在县城地理位置好、人员流动大、出租收益高的地段为两个村分别购买一间35平方米的商铺。铺面购买后即可出租,每年将获得1.5万元以上的租金收入。
那佐苗族乡坝盆村:敢向荒地掘金
那佐苗族乡坝盆村地处石灰溶岩山区,位于西林县西南面,与云南省广南县交界。全村共有283户1343人,现有耕地面积1638亩,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烟叶。近年来,由于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许多耕地被陆续丢荒。2015年初,该村“两委”通过召开班子会和群众动员会,决定由村“两委”牵头,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把丢荒土地租给村里种养大户进行经营,种植沙糖桔、烟叶和养殖牛羊等,所得经营收入和地租租金按一定比例分归个人和村集体,实现个人和集体互利共赢。
目前该基地已引进村里21户农户种植沙糖桔52亩,19户种烟大户种植烟叶400多亩,完成了28座烤烟房,6个烟叶育苗棚,烤烟产量达1000担,产值120万元,按总产值1%划归集体计算,仅烤烟一项今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另有地租租金分红5000元。今年5月份,该村又申请成立金盆农民黄牛养殖合作社,租赁200亩低洼土地进行种草养牛,目前已有12户农户参加合作社,养殖黄牛103头,预计今年底养殖规模可达200多头。
同时,该村还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劳动力10多人到该基地进行务工,按照每人每天100元支付务工费,预计每人每年可实现务工收入5000多元。
新闻推荐
本报西林讯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林县全县13个党(工)委和322个党支部,7600多名党员坚持真学实做,始终以“察、解、化、聚、促”五字服务广大群众。“察”民情。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村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