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养蜜蜂,许多人会想起那香甜的蜜糖,也会想起那些“逐蜂人”每年奔波在外,在田野或百花丛中追逐他们的甜蜜生活。与他们不同的是,西林县八达镇石炮屯的村民在房前菜园、屋后玉米地里养起了蜜蜂,不用跋山涉水,却依然能酿出甜蜜。
小小地洞成蜜蜂家
今年近40岁的杨大哥是八达镇石炮屯的养蜂高手,之前的他一直在广东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养蜂这个行当。
“房前菜园子里有20个蜂箱,屋后玉米地里也有20箱。”杨大哥家的菜园子约有20平方米左右,种着浓密的红薯苗和南瓜,绿荫下深挖1米左右装上2个木制蜂箱,蜂箱外面用泥土遮掩着,只留部分进蜂口。走近蜂箱,隐隐可见几只蜜蜂在家门口穿梭嬉戏。为了唤醒正处于“休息”状态下的蜂群,杨大哥打开蜂箱盖,向里头撒下几朵野花。顷刻间,蜂巢里传来了嗡嗡的叫声,杨大哥小心翼翼地从蜂箱里抽出一屉蜂巢,只见数百只蜜蜂正专心地伏在花朵上吸吮。杨大哥说,待到板栗树开花的时候,这些蜜蜂就能产出石炮屯特有的板栗蜜。
两年变成养蜂能手
“我是走访了一些老一辈的养蜂人,才学会养蜂。”杨大哥说,他以前没养过蜜蜂,为了能养出高产的蜜蜂,他前后拜访过几位养蜂能手,花了半年的时间,跟班学习养蜂知识,刚开始时,养蜂之路并不顺利:分箱不顺利、蚂蚁常常来捣乱;挪地方后,蜜蜂不回巢等问题都需要在不断交流中解决。说到初养蜜蜂时,杨大哥眼圈就红了起来,“我们这地势高,冬天早晨特别冷,有霜冻、有‘雪米子\’,蜜蜂无花可采,加上天气恶劣,蜜蜂死了一大片。那段时间,我连觉都睡不好,天天晚上都要起床看两三趟。”
两年时间过去,杨大哥俨然成了养蜂专家。“冬天要保持好蜂巢的温度,给蜂箱穿上一层泡沫保温衣,让蜂团密集;春天要保证让蜂脾相称,做好换王工作;夏天正是蜂蜜的收获时节,重点注意插巢和收集;而在秋天,降暑和防敌害是首要的任务。”如今,说起养蜂经验,杨大哥也能滔滔不绝。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蜂蜜的价格一般是30~50元/斤左右,类似杨大哥家自产的蜂蜜,售价达到了60元/斤。记者对比了杨大哥家的自产蜂蜜和市场销售蜂蜜的区别。从口感上来说,市场上销售的蜂蜜味道更甜蜜浓郁。石炮屯特有的板栗蜜味道是甜中带些许苦涩,并带有浓烈的板栗花清香。
“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微弱了,如果想搞大,那就要走抱团发展的路子。”杨大哥说,蜂蜜产量不高,去年每箱产量15斤左右,但价格却很乐观。他去年采的蜂蜜都装在几个玻璃瓶里,“按照市场上的价格出售,至少得五六百元,还全都保证是正宗没掺糖的蜜。”
为了实现抱团发展,经杨大哥与村民商议决定成立养蜜蜂合作社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石炮屯植物资源丰富,该屯由***挂点单位牵头,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如今,吸引了1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5户***对象,规模达300余蜂箱,平均每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我们负责技术,贫困户以劳力或者资金入股,年底分红。”合作社社长杨大哥说。在养蜂过程中,合作社成员互相帮助,交流养蜂技巧,养蜂事业从“单打独斗”走向了“抱团发展”的新路子。
“镇里会安排他们去周边县区学习取经。”八达镇党委书记黄剑盟说,限于交通、市场等方面因素,只有抱团起来成规模才能有发展。他说,目前镇里正在积极为该合作社拓宽销路,引进企业形成完善的“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为农户保障销路。
“只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强有力的企业后援,相信贫困户们的养蜂事业会越做越红火,脱贫出列也是早晚的事。”黄剑盟说。
新闻推荐
7月28日,右江区部分政协委员和农民代表一行到西林县考察蜜蜂养殖产业。考察组一行来到位于足别瑶族苗族乡东部的平木村平雅屯了解蜜蜂的养殖...
西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