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八柴屯现在属于皿帖村,但八柴原本属于木顶村,是木顶村的集市,这是许多人都不懂的,就连2000年版的《西林县志》也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的记载。有人曾把八柴称为古镇,这是错误的。八柴屯的人口不过是一二百人而已,再说地方也极小,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镇。古时候,八柴确实是一个有名的古集市,即便如此,它也不过是一个繁华的古圩罢了。
木顶村人古时候分别居住在两座山顶上,那时候,集市的圩场设在现今木顶中寨后龙山山半腰上。后龙山山顶上原建有一座营盘,故此山壮语称“囊营徕”,是“营盘坡顶”之意。从“囊营徕”下来约几百米处的山半腰上,现在仍分别有两片篮球场见方的平地,上面的一块稍大一些,壮语称“岩喝肯”,即“上圩坪”的意思;下面一块稍小,壮语称“岩喝拉”,即“下圩坪”之意。据民间传说,这里就是古时候木顶村的圩场。
大约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木顶村陆续从两座山顶上搬到了现在的住址,而圩场也跟着被设在距木顶村约4华里处的八柴屯。古人之所以把圩场设在八柴屯,大概是因为这里曾经是西林县通往云南省广南县境内的一条主要通道之一。直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官方还在八柴专门设有接送政府公文的驿站,并派十多二十个兵丁常年在这里驻守。据说驻守兵丁的长官,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副营级干部。正因为这里是广西与云南的交界处,属于交通要塞,来往的旅客比较多,赶集的人自然也多。因此,人们便把木顶村的圩场设在了八柴屯。
旧时,由于木顶和皿帖相距较近,两个村又都有圩集,所以皿帖圩和八柴圩分别定于卯日和酉日来赶集。皿帖圩赶卯日集,八柴圩赶酉日集。因为八柴圩属于木顶村的圩场,所以木顶人历来都称之为“我们的圩集”。由于这里是广西与云南的边界处,且又属于两省的交通要塞,所以八柴圩历来都比皿帖圩热闹得多,物产也特别丰富。尤其是每年的春节前那几个圩日,前来购置年货的赶集人,更是把八柴圩场挤得水泄不通。即便是平时的圩日,赶集人一般也在1500多人左右。所以,八柴圩确实是古时候西林县有名的圩集之一。
因为这里是木顶村的一个古圩,居住在这里的八柴人,基本上是来自各地专门经营买卖的生意人。所以,八柴人的姓氏极多,和木顶本地人基本没有多少关系。此外,八柴人自古以来一般不进行生产劳动,而其田地亦很稀少。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几个八柴人曾担任过木顶村的领导。由于他们的祖先基本上都是来自外地,且是专门从事买卖的生意人,他们与木顶人很少有亲缘关系,彼此之间的感情不甚深厚,于是便强烈要求将八柴屯划归了皿帖村。八柴屯正式被划归皿帖村,应该是1957或1958年间的事。八柴屯被划归皿帖村后,由于一个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设两个集市,于是,八柴圩便被取消了。这样,繁盛了数百年之久的古圩八柴,风光不再而就此衰落了。
新闻推荐
在西林县古障镇,一有空闲,我就带着簸箕到小河里捉虾米。收获不错,每次都能满载而归,再不济,也能捞个半碗回来。每次捞虾回来,都是由老王制作的。
&...
西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