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规这个名字,于我并不陌生,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已拜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记忆中,他主要写评论性文章,且喜以“老夫”自居,在他笔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有幸谋面,则是前不久西林县举办的“通讯员培训会”上。也才知道,原来他出身不凡,是右江日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不由对他敬佩有加。
彭老是一个和善的人,一如他的文字,总是透着一股睿智和古朴。
培训会上,彭老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书,是读出来的。一般人都认为,书是写出来的,但彭老另辟蹊径。其实,彭老的话,我深有同感。我觉得,“书,是读出来的”,有两层含义:
一、书,是靠读的。古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对于创作之人来说,应“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的辛勤,否则就会“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是清爽”。
多读,有益无害;多读,方能读出文中的哲理与意蕴,方能读出作者的思想和创作的技法。俗话说,文无定法,但其实,文亦有法可依。从彭老的《灵芝赋》亦可见一斑:
“千年灵芝,采自深山,山高三千米,终日云露为伴。集山川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草木成精,修道百年,可遇而不可求也。
朋友甘君嘱我,此物可入药,安神养颜,服之长生不老。余数日观之,但见伞熠熠,似有光芒。又观伞朵层叠,如云如霞,无风而涟漪似起……”
无论文风和体式,皆有《东坡赋》和《项脊轩记》的韵味和章法。如不多读古文,能得此妙文佳作?
二、读,是为“熔铸”而作。如果说,以上之“读”是感性认知,那么此“读”就应该是理性认知了。此“读”,必有择书而读,意在充实拓展,是为应用,更含“他山之石以攻玉”的韵味。“化腐朽为神奇”,应在此功夫了。且看彭老的《用脑袋拍巴掌》:
“……老夫虽孤陋寡闻,但几年前对王益这个名字还是听说过的,当时甚至在内心里对王益还产生过佩服。不是佩服他官当得大,而是佩服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才华横溢\’。这位从未搞过音乐的‘才子官人\’,一提笔就出手不凡,弄了个交响乐《神州颂》,就一炮打响,半年内演出了17场……
然而,今日爆出内幕。当年《神州颂》的听众基本上是其管辖的的员工。原来,那‘场场爆满\’,那‘掌声雷动\’都不过是一场靠权力导演的‘捧臭脚\’的把戏……”
此文,大显“平中见奇”之功。俗话说,没有熔铸,不成其金饰。同样,为文者,唯有“熔铸”方成己功!
是的,书,是读出来的,假如你认真思考,一定发现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
新闻推荐
在西林县,对辣椒骨的做法可谓家户喻晓,妇孺皆知。但用肥肉制作的辣椒肉,许多人就不是很清楚了。在缺少油的年代,逢年过节,杀猪用肥...
西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